时间:2024-05-07
于勇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一个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时,不小心打落书架上一个花瓶,瓶口摔掉了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来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处。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犹疑了一下,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了架子上的花瓶。”母亲心里很清楚,孩子撒谎了,因为每天上班前.她都会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但母亲没有揭穿他,而是不动声色说:“是我疏忽了,没有关好窗户。”就寝前,孩子在床头发现了一张便条,原来是母亲让他到书房去一下。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一块巧克力递给他:“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运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缝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用的,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合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好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还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妈妈我……”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撒过谎,每当他想撒谎时,三块巧克力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则故事与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如出一辙。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之所以撒谎,不是因为他要故意欺骗妈妈,而是犯错之后害怕受到责怪,试图通过掩盖错误来躲避惩罚。实际上,很多时候孩子撒谎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已经认识到错误之后的本能反应。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去探寻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一味放大学生的错误和谎言,以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来教育学生,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仔细分析,故事中母亲的“三块巧克力”大有深意。第一块代表纠错和赏识。一面指出孩子的错误,一面肯定孩子的优点,既化解尴尬,又激发信心,一举两得。第二块代表帮助和引导。既告诉孩子方法,又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第三块代表自责和共情。以退为进,让孩子从母亲的自我检讨中发现正视错误并不难,也从母亲的奖励中受到警醒。這样运用“三块巧克力”的方式来与孩子对话,化外在的教育为内在的“觉醒”,化被动的“雕刻”为主动的“修炼”,从而产生比批评与责罚更为强大的力量,体现了艺术而有温度的教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尽管各不相同,但只要我们心中常备这样的“巧克力”,又何愁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巧妙又智慧地给予帮助和引领,让他们走上健康而快乐的成长之路呢?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2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