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陆嘉安 李婧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立足新课标强化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循着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视野,分学段开发多种评价活动,深化其价值理解和体悟;联通课堂内外、校内外生活,开发学校、家庭和社区评价资源,使学习评价贯穿“全学程”,促进价值认同与践行,助力课程核心素养养成。
关 键 词 学习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分学段;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6-0023-04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评价尤其学习评价通常容易被忽视,存在评价目标定位不准确,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评价支持等问题。实际上,学习评价贯穿课前、课堂和课后,随时都在发生,其体现在教师的评价语言、评价工具单、学习活动评价等不同方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1]。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化对学习评价的理解,探索具体的评价策略。基于此,我们围绕统编教材的公共生活教育内容,展开了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体现了一直以来本课程对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这启示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评价要强化整体意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循着其不断扩大的生活视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展。基于此,我们在学习评价中分学段开发了不同的评价活动方式,以评价引领学生在互动体验、探究反思中深化价值理解和感悟。
1.低段游园互动实践,深化责任义务感悟
小学低段(第一学段)是学生学校生活的起步期,重在“适应”,引导学生走进有序的校园集体生活,启蒙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和法律规范教育。学习评价须立足低段小学生认知特点及其实际生活,注重活动性、趣味性,深化其认知和体验。基于此,我们创设了游园这一评价活动方式。
游园之“园”即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以此为游园场地,设定题目展开学生问答或实践活动,在互动中实现评价,深化体验。游园既可采用单人作答,如“环保小搭档”(二年级下册)一课学习后,请学生轮流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环保小搭档;也可采用小组合作闯关,如在学习“我是班级值日生”(二年级上册)后,教师设计了“值日工作我能行”游园评价实践(见表1)。
依据游园实践评价单,请学生自主分配,将教室分为若干个区域,分组认领打扫任务,并根据评价内容和标准作出评价。如此,为学生提供评价和实践指引,在“创造”整洁、舒适的班级环境过程中,深刻感悟“我”作为班集体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美好的班级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2.中段对弈过程表达,增进公共空间理解
中段(第二学段)学生处在向高年段的过渡期,生活视野进一步扩大,公共生活相关内容在教材中逐步增加。我们主要采用单元测试的方式,使用学生喜爱的小棋游戏工具,通过“对弈”过程展开学习评价。
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師引导学生立足学习内容,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制作游戏棋,和同学一起玩棋、议棋,在设计和游戏过程中一起查漏补缺,增进公共空间理解,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以三年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为例,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一公共空间的环境和组织结构,增进归属感,提高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意识,有助于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提出清晰的设计要求和示例,为学生提供指引:
小棋设计注重开放性和多元个性,设置了如下评价标准:棋盘设计6★:构图饱满、设计美观、体现创意;关卡设计20★:主题突出、答案明确、前后进退格数合理;问答环节4★:逻辑合理,能自圆其说,切合单元主题。如此,激发学生认真回顾单元学习内容,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设计棋盘内容和规则(见图1),在精心设计和叙说表达中增进学校生活空间的理解和归属感,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校园更美好。
3.高段作品互鉴反思,增强公共生活意识
在已有生活学习基础上,小学高段(第三学段)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对公共规则、责任、公德等已有一定认知和理解,并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统编教材集中设置了“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五年级上册)和“公共生活靠大家”(五年级下册)两个单元,教材内容强化思维深度和逻辑,旨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进社会性情感。
根据高段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实际,我们主要采用作品互鉴的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实践调查和互动分享,引导其展开自主探究与实践。学生可以单元或课为单位,通过社会实践创作主题作品,之后在班级交流展示。这一评价通常可与单元实践作业实现整合。
例如,“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学习后,我们以第四课“我们的公共生活”之“维护公共利益”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作品。教师设计作品撰写模板,如学生可调查身边的公共设施使用情况,指引学生确定调查地点和对象、着重了解公共设施的使用状态,从中发现问题并展开反思。调查报告作品在课上进行现场交流。EF6A59BB-D45B-402B-9FFB-9A32031F6F89
调查作品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综合自评和他评(见表2),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实践态度、切身感悟和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引领学生在实践反思中强化责任意识,增进社会情感,增强公共生活意识。
在具体的学习评价过程中,学校注重联通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开发多元评价资源,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2],将学习评价贯穿道德与法治“全学程”[3],促进知行合一。如此,联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不同时空,营建良好的学习生态,发挥评价的激励、改进等功能,引领学生在践行中增进价值认同。
1.引领主体自主预学评价,激发公共生活反思
课前预学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握真实学情,优化教学,其本身也是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实现道德成长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诊断、激励和改进等评价功能。为此,我们将注重设计科学的课前预学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
以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重在让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规则,认识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4],我们设计了如下预学单(见表3)。
通过课前预学调查,让学生理性认知生活中的公共空间,通过叙写自己的做法和感受,对自身的行为作出评价和反思。
2.激发课堂同伴辨析评价,增进公共生活情感
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无处不在,既包括教师评价,更包括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特点,重在引发思考与辨析,提高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增进情感体认。
低段小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课堂教学通常注重游戏等活动体验。我们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指导学生做出行为判断和演练。以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从瓶中取出小球的游戏实验: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组5人,准备一份实验器材,将5个系有长线的小球放入一个瓶口较小的瓶子中(每次只能取出一个球)。小组讨论如何快速顺利地取出所有小球,之后开始游戏,并对自己的操作进行评价(见表4)。
学生通过反思发现,没有顺利完成游戏的小组主要是因为有成员没有记住或遵守小组讨论的规则,同时发力拽小球,导致瓶子差点翻倒,耽误了时间。由此,学生认识到要遵守大家共同制订的规则,有秩序地做事,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会影响大家的公共生活水平。
中高段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性思维有所发展,教学着重引导其学会理性反思,引发辨析、思考和观点表达。例如,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教材“活动园”使用了四幅画面,呈现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不守秩序的危害。[5]教师对其进行拓展,引入时事新闻:疫情期间有人要进入商场却执意不戴口罩,商场工作人员进行劝阻,但他拒不配合,请学生小组讨论评一评(见表5)。
学生根据真实新闻进行评判,并在组内进行互评。评价标准的简单阶梯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不仅要作出简单判断,更要深入思考原因,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思考“是什么”和追问“为什么”,明晰“怎么办”,充分感悟遵守规则、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切实引领其共生活行为践行。
3.深化课后多元主体评价,提升公共生活能力
课后学习评价重在引领学生的生活践行,通常指向课后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和习惯养成。因此,其重在常态追踪,持续发挥反馈、激励和改进功能。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记录、叙写实践过程及反思,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分享展开评价,持续激发学生的践行动力。
我们将不同的学习主题纳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或文明日记,以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为例,本课学习恰逢疫情隔离,居民都不能离开所在小区,一栋楼的居民就联结成了关系紧密的“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以“邻里互帮互助”为主题,通过拍照片、录视频、写日记等方式,记录疫情期间与邻里互助的事,并发表在班级群内,并展开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等。这一学习与评价过程引领学生“浸入”社区生活,切身体验社区邻里守望相助的温情和大爱,感悟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将有助于学生社会公德、责任意识等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22:49,3,28.
[3]毛伟娜."双减时代"道德与法治学习生态的新建构[J].中小学德育,2022(03):4.
[5]王喆琼.让儿童成为有道德的"公共人"——基于公共视角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活动设计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20(03):25.
责任编辑 毛伟娜EF6A59BB-D45B-402B-9FFB-9A32031F6F8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