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桂玲 廖文 钟罗金
摘 要采用问卷法对684名小学生的父亲进行测试,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索父亲养育方式的潜在类别,之后通过分析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上的得分差异确认潜在类别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分为民主型、学习型、放养型、强硬型、拒绝型,且前三种类型所占比例较多。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以及学业成绩的得分差异证明了此五种潜在类别的有效性。
关 键 词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潜在剖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11-00-06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研究表明,父亲独特的男性行为方式、态度和性别行为榜样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动力,在亲子关系中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父子关系较母子关系更能够预测幼儿问题行为[2];父亲积极地参与教养往往能对母亲消极教养的危害起到有效的缓冲和弥补作用[3]。即使许多研究揭示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独特的地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实际上“父母共亲职”才是一种理想模式。
我国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在为人父亲时面临着极大挑战,再复制上一辈的养育方式显然不是时代所需。现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如何避免媒体所报道的“二孩问题”同样是当前我国父亲最大的困扰。
基于此,为解决当前我国父亲困扰的问题,构建新时代父亲养育类型成为必需,这对于展示当前我国父亲养育方式特点,全面了解父亲在养育子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子女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建构
目前,很多教育专家在育儿书籍、微信公众号和讲座中提出各种父亲类型,这些分类仅是依据个人丰富教育经验和临床咨询经验,因而科学性和普及性都相对欠缺,难以真正为父亲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事实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通过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对父母类型进行分类[4]但不单独将父亲进行分类。典型代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的研究。这是在上个世纪基于美国家庭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父母分类,是否能适用于新时代的中国父亲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科学地对父亲养育方式进行分类,就绕不开三个概念——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目前,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界定众说纷纭,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教养方式包含三部分:一是父母的认知观念,二是父母的行为,三是父母的情感态度。这三个方面交互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最早是遗传学上的概念,后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亲子关系的定义存在这样的共识: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这里所指的亲子关系,主要包含了亲子之间相互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反映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特殊关系[5]。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思想和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达到相互了解的状态。
教养方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6]亲子关系是个体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包含了亲子之间的关爱、情感和沟通,是亲子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虽然亲子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有重合和交叉的关系,但它们不完全等同。教养方式是“以此手段”,亲子关系是“为此结果”,二者可能在内容上有交叉,形式上则相互独立[7]亲子沟通是亲子之间的双向交流,是体现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方式和衡量亲子关系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认为要科学地将父亲养育方式进行分析,必须要包含上面三个方面:一是父亲教育孩子的行为模式如何;二是父亲和孩子沟通的程度和畅通度如何;三是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根据父亲在这三个方面的反应模式,对所有父亲的反应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再进行合理分类。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来探究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型。LPA是潜在类别分析(LCA)方法中的一种。LCA最基本的应用就是,根据个体在外显测查题目上的作答模式来判断个体的潜在特征分类,并了解各种类别在整个群体中的人数比例。这种基于概率模型的分类方法不但能够保证划分出来的各类之间差异最大类别内部差异最小,而且还能利用客观的统计指标去衡量分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8]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广州市数所小学学生父亲747名为被试,以问卷形式发送给被试,经过初步整理数据后获得有效数据684份,回收率91.57%,问卷生态信息如表1所示。
表1.有效样本情况一览表
基本
信息 类型 人数 所占百
分比% 基本
信息 类型 人数 所占百
分比%
子女
性别 男 389 56.79 父亲受
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12 1.70
女 295 43.21 初中 91 13.30
年级 一年级 111 16.20 高中 116 17.00
二年级 244 35.77 大学专科 134 19.60
三年級 97 14.16 大学本科 226 33.00
四年级 68 9.93 硕士 86 12.60
五年级 109 15.91 博士 19 2.80
六年级 55 8.03 家庭人均月收入 3000元及以下 117 17.11
家庭所
在地 农村 75 10.95 3001 ~ 4000元 61 8.90
乡镇 23 3.36 4001 ~ 5000元 63 9.20
县城 73 10.66 5001 ~ 6000元 73 10.70
中小城市 78 11.39 6001 ~ 7000元 50 7.30
大城市 435 63.65 7001 ~ 8000元 41 6.00
子女是
否为独
生子女 独生子女 387 56.5 8001 ~ 9000元 48 7.00
2个孩子 263 38.54 9001元以上 231 33.80
≥3个孩子 34 4.96
(二)研究工具
1.人口學统计变量
对父亲及其子女的人口学信息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子女性别和年级,父亲教育程度,家庭子女个数、家庭居住地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信息。
2.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等人(2010) 修订的简易父母教养方式问卷[9]。该问卷是学生对父母的评价,考虑到小学生各方面不够成熟,为了增加可信度,本研究直接将问卷发放给学生父亲填写。为此,根据原问卷并参考岳冬梅等人翻译的标准版,基于原问卷的原意和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问卷一共23个项目,包括拒绝度、温暖度和保护度三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本研究中亲子沟通问卷的Cronbach α值为0.63。
3.亲子沟通问卷
采用Su等人(2013)研究中使用的亲子沟通问卷[10]。首先将此英文问卷进行翻译,再由英语专业研究生对初稿回译,对翻译差别较大的题目进行修改。最终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项目逐条分析并确定问卷内容。最终版亲子沟通问卷一共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本研究中亲子沟通问卷的Cronbach α值为0.74。
4.亲子关系问卷
采用Stattin和Kerr(2000)研究中使用的亲子关系问卷[11]。此问卷汉化过程与亲子沟通问卷一致。最终版亲子关系问卷一共8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本研究中亲子关系问卷的Cronbach α值为0.73。
5.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
采用的是寇建华等人(2005)修订的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12],该问卷共25个项目,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等五个维度,每个维度5个项目,采用3点计分,从“不符合”到“符合”。该问卷的Cronbach α值为0.56。
6.儿童学业成绩
儿童学业成绩由父亲报告上一学期儿童语文、数学、英文成绩,每题5个等级,从“很不好”到“很好”。
(三)研究步骤及数据处理
将问卷指导语与问卷内容导入问卷星后,设置问卷漏填提示并编辑问卷填写说明,附上问卷链接发送给被试填写。两个星期后将原始问卷导出并通过SPSS21.0、Mplus分析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数据由5份问卷构成,有可能受到共同方法偏差影响。按照周浩的建议,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13]结果表明,共有8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第一个公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19.53%,由此可以得出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研究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从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出,各研究变量均显著相关(除拒绝度与同伴交往问题,保护度与学业成绩,多动问题与温暖度、保护度、沟通度、亲社会问题,保护度与亲社会行为,品行问题与同伴交往问题外)。
(三)潜在剖面分析的结果
为探索父亲养育方式的潜在类别,以拒绝度、 温暖度、保护度、沟通度(亲子沟通)和关系度(亲子关系)为观察变量,依次分成2类、3类、4类、5类、6类和7类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分析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3,表中作为潜在类别模型选择的拟合指标中,AIC、BIC 与SSA-BIC 值越小,表示相应的模型拟合程度越好,而有学者指出BIC在这三个指标中更好[14][15];Entropy值表示个体分类的正确率,值越大表示相应的模型越好,当Entropy值接近0.8时,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16];因此,在这六个模型中,以BIC值和Entropy值来看,5类模型的值最小,表明它是最优的。
表3.父亲养育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的拟合指数
类型数 AIC BIC SSA-BIC Entropy
2 9266.976 9339.424 9288.424 0.682
3 9131.953 9231.568 9161.715 0.724
4 9030.886 9157.669 9068.766 0.699
5 8946.689 9100.639 8992.685 0.753
6 8885.266 9066.385 8939.379 0.745
7 8863.407 9071.693 8925.636 0.765
最终模型确定后接下来对结果做深入分析,以描述和命名这5种类型的父亲。这5种类型的父亲都有其不同的教养模式,沟通模式和父子关系,其具体的得分情况见图1。
父亲潜在养育方式按照在五个维度上高低得分命名——类型1民主型,类型2学习型,类型3强硬型,类型4放养型,类型5拒绝型。在这五种潜在养育方式类别中,每一类型的占比依次为:32%、23%、14%、29%,2%。。
(四)潜在剖面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为探索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的有效性,以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为自变量,分别以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为因变量考察五种不同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的育儿效果,分析结果见图2和表5。
由图2可以看出,学业成绩表现最好的是儿童是类型1和类型2,其次依次为类型4、类型3、类型5。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多动问题最严重的是类型5,其次依次为类型3、类型2、类型4、类型1。同伴交往表现最好的类型5,其次为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4。表5的结果显示,除了多动问题外,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以及学业成绩在不同父亲潜在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是有效的。
表5.儿童发展情况在父亲潜在类别上的方差分析
因变量 变异
来源 SS df MS F 事后检验(HSD)
情绪症状 组间 7.55 4 1.89 20.89*** 类型5>类型3>类型4
类型4>类型1
类型3>类型2>类型1
组内 61.32 679 0.9
品行问题 组间 5.59 4 1.4 21.15*** 类型5>类型2>类型4
类型3>类型2
类型3>类型4
组内 44.86 679 0.07
多动问题 组间 0.51 4 0.13 2.28
组内 37.82 679 0.06
同伴交往问题 组间 2.52 4 0.63 9.22*** 类型1>类型4
类型1>类型3
类型2>类型4
组内 46.46 679 0.07
亲社会行为 组间 26.81 4 6.7 46.88*** 类型1>类型2>类型4>类型3
组内 97.09 679 0.14
学业成绩 组间 49.05 4 12.26 19.00*** 类型1>类型2>类型3
类型1>类型5
类型1>类型4>类型3
438.13 679 0.65
四、讨论
(一)父亲养育方式的五种潜在类别
结果表明,父亲养育方式存在五种潜在类别——民主型,学习型,放养型,强硬型和拒绝型,五种类型中比例较多的是前三种。具体说明如下:
民主型的父亲对子女表现较低的拒绝和最高的情感温暖,表现适度保护,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最好。此类型的父亲循循善诱、善于沟通和鼓励孩子,具体表现为:把子女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和理解他们,不会随意对子女发脾气和打骂,能够给予子女较大的成长空间;给予较多温情、支持和善于沟通,能够了解子女的真实想法和体。
学习型父亲表现较多的拒绝和保护,温暖度较高,亲子溝通较高,亲子关系一般。具体表现为:此类型的父亲会批评和指责子女;容易包办子女的事情;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较多的安全感,同时也不会对子女提太多要求和有过高期望,与子女相处容易失去原则,希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总体而言,这种类型的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
放养型父亲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较差,亲子关系一般。此类型的父亲是典型的不管、不顾,认为养育子女主要是母亲的责任;奉行“一切顺其自然”原则,任由子女去做任何活动;此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没有太高的要求和期待,对子女缺乏必要的管束,很少拒绝子女的要求;亲子沟通质量较差,很少对子女的内心体验有积极的反应,较少关注子女内在情绪;亲子之间的冲突较少,但却缺乏深层次的情感联结,缺乏高品质的亲子互动。
强硬型父亲表现较高的拒绝、过度保护和较低的温暖,沟通较低,亲子关系较差。具体表现为:威严深沉、不苟言笑,是典型的“冷漠权威者”。此类型父亲认同严父慈母的传统观念,常常给子女灌输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子女绝对的服从,且常以惩罚和批评的方式来表现作为父亲的威严;对子女的控制和约束较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比较迫切;很少征询子女的想法和意愿,常为子女安排好一切;不善于表达爱,很少赞赏和表扬子女。
拒绝型父亲在拒绝度和保护度较高,较低温暖度,亲子沟通较多,亲子关系较差。具体表现为:具体表现为:拒绝和否认子女,较少尊重子女,对子女提出高要求;对子女干涉过多并严格监督和保护;对子女的关心和支持较少,亲子之间存在较多的“冲突”沟通多为父亲权威的表达,要求子女服从自己且不让步;亲子关系较差。
综上所述,民主型父亲不会否定和过度保护子女,会给予较多的情感温暖和支持。拒绝型父亲常常否定和拒绝子女,并且严格干涉子女。此两类父亲在教养方式上与以往对父亲教养类型研究相一致,属于积极型和消极型教养类型[17]。但在沟通维度上,此两种类型的父亲表现相一致,造成两者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民主型的父亲常常通过与子女的沟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而拒绝型父亲则是通过沟通在方方面面限制和干涉子女,由此就导致两种类型父亲与子女关系的“极端”(亲密亲子关系和疏远亲子关系)。学习型父亲会表现出较高的情感温暖、较低的拒绝以及较高的过度保护。放养型父亲在教养方式上总体上是“缺位”的。与放养型父亲相比,学习型父亲则表现出较积极的教养方式,在沟通方面的表现以及亲子关系也优于放养型父亲。强硬型父亲与放养型父亲相比较,前者比后者表现更高的过度保护和较差的沟通,一个是“控制”过度,一个是“放任”过度,因此,强硬型父亲与子女会有较多的冲突和矛盾,亲子关系表现相对较差。
(二)五种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对子女成长具有显著影响,说明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是有效的。具体说明如下:
民主型父亲在养育子女时充分尊重子女和给予较多支持,因而其子女对社会和家庭有较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懂得帮助别人,乐于与别人分享、合作;子女学习成绩较好,较少情绪问题、品行问题。但是此类型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同伴交往问题,这有可能是高质量父子关系取代同伴关系的原因造成的。
学习型父亲给予子女无条件的关爱,但也容易失去原则,学习型父亲给予子女无条件的关爱,但也容易失去原则。其子女对社会有较高的安全感和信任,偶尔也存在一些情绪问题,专注力一般,意志力不够坚强,学习成绩属于中等偏上,容易自我为中心,会忽略他人感受,同伴关系比较一般。
强硬型父亲表现为“权威”和“控制”,其子女对社会的信任度较差,安全感较低。儿童在成长中受到较多的限制,情绪上也容易出现问题,容易自卑、恐惧、易焦虑,性格不开朗,甚至可能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反抗父亲的管教,可能存在品行问题。自信心和自主性较差,学习成绩表现一般不太理想。同伴交往较好。
放养型父亲总体上表现为“缺位”,其子女因为约束少、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所以较少存在情绪和品性问题,与同伴相处较好,但对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去帮助他人。另外,由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上不不喜欢竞争,专注力一般,自控力较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学习成绩一般。
拒绝型父亲表现为否定和拒绝,其子女对社会和家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较差,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和警惕,不愿意帮助别人,容易自我为中心,与同伴的关系较差。这种子女存在较明显的情绪问题,容易敏感、自卑、自我否定,容易受到惊吓,容易哭闹。有较多的品行问题,容易说谎,发脾气,指责他人。自我控制能力和专注力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迫于外界压力而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有五类,分别是民主型、学习型、强硬型、放养型、拒绝型;(2)不同父亲养育方式潜在类别有不同的育儿效果。
父亲是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第一他人”。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子女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因此,不同类型的父亲应清晰自己的育儿风格,包括与子女相处的行为模式、教养观念、沟通模式等,并针对相应问题采取行动改变。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而是处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18]为此,父亲还应该承担起调动家庭成员共同养育儿童的职责,统一教育原则,成为家庭的精神领袖。
参考文献:
[1]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31-32.
[2]周波,张智.美国儿童发展中父亲影响作用研究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4(2):47-51.
[3]刘丽莎,李燕芳,吕莹,李艳玮.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01):38-45.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5]张林,邢方.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9):61-64.
[6]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21(1):69-74.
[7]吴继霞,郭小川,黄希庭,等.中学生亲子关系问卷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4):39-44.
[8]苏斌原,张洁婷,喻承甫,等.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3):350-359.
[9]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94-99.
[10]Su,S.,Li,X.,&Lin;,D.,et 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the role of parental migration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J].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2013,39(2):162-70.
[11]Stattin,H.,Kerr,M..Parental monitoring: A reinterpretation[J]. Child Dev,2000,71(4):1072-1085.
[12]寇建華,杜亚松,夏黎明.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上海常模的信度和效度[J].上海精神医学(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 2005,17(1):25-28.
[13]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14]Burnham,K.P.,Anderson,D.R..Multimodel Inference Understanding AIC and BIC in Model Selection[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2004,33(33):261-304.
[15]Nylund,Karen,L.,&Asparouhov;,et al..Deciding on the number of classes in latent class analysis and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study[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2007,14(4):535-569.
[16] Nagin,D..Group-Based Modeling of Development[M].Group-based modeling of development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7]吴鹏,马桑妮,方紫琼,等.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4):523-530.
[18]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2(6):210-21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