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童游戏助力学生德性生长例谈

时间:2024-05-07

汪源源 应良明

摘 要 规则意识的培育对学生道德的生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游戏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开展及反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认识和体会规则,有助于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并最终实现德性生长。

关 键 词 儿童游戏;规则意识;德性生长;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儿童的原始宇宙里,是没有永久的客体的。只有儿童对“非我”的个体产生兴趣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随着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不断地接触、碰撞,自我意识会不断积累处理他者关系的办法,而由这些处理办法中总结出的成果,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规则,对规则的察觉和感知,就是规则意识。[1]习得与运用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下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议题。[2]对应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儿童游戏创设和开展的前提就是规则性。每个参与游戏的学生都要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游戏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路径之一。

然而,审视当下的德育现实,在功利主义教学目标的驱动下,儿童游戏严重缺失,就像石中英教授所言:“教学活动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3]在游戏中,学生能深刻体验到一种“经历感”,这种“经历感”是践行德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前儿童德性的生长迫切呼唤儿童游戏的“入驻”。儿童德性生长是个发现、反思和自觉的过程,因此,在将儿童游戏融入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游戏:切合认知规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将儿童游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7-12岁的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类型是“规则性游戏”,所有游戏的规则都来源于儿童间所订立的契约,而道德的实质就在于儿童学会去遵守那些规则。[4]

规则性游戏要求参与游戏的儿童必须具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学生只有主动接纳和认同规则,才能实现道德的生长。比如,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播,部分学生对“撕名牌”的游戏感兴趣。于是,便自发地将游戏搬到了校园内,并制定了一定的规则。为了适应校园的活动场域,学生对“撕名牌”游戏进行改良,将游戏区域划定为一个圈,在圈内进行游戏,出圈则算输,输了的同学表演才艺。简化了的游戏规则易于学生理解和实践,也更适应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又如,在“班级拍卖会”游戏开展前,学生事先建立了班级货币制度,进步明显的学生能获得相应数量的班币奖励。一月一次的班级拍卖会上,学生可以用班币竞拍奖励。通过游戏,学生可以了解竞拍规则,增强理财意识,同时,班币制度也能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这些游戏的规则都由师生自主制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德性潜能。

二、开展游戏,尊重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独立的个体,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风格可分为独立型和依存型。[5]根据认知风格的不同,学生在游戏中担当的角色也不同。独立型的学生,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不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而在游戏规则制定时,往往能提出独到的建议。而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游戏规则。比如,在“抢板凳”的游戏中,独立型的学生可以担当发号施令的角色,而依存型的学生则能根据规则开展游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真正发挥游戏的德育作用。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意愿来选择和组织游戏,教师的定位是参与者、服務者和引领者,不管是游戏的内容、主题还是角色分配、规则制定等,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同时,教师应平等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切不可厚此薄彼。

三、反思游戏,实现自我修正

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实现了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碰撞和接触,在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修正自己的德行,从而促进德性生长。例如,在“白雪公主”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大部分学生选择扮演白雪公主、小矮人这样的正面角色,但也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扮演以毒皇后为代表的反面角色。因为他们考虑到,如果没有人扮演反面角色,游戏将无法正常进行。这是学生协调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明证,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学会审视与反思。

游戏反思是实现学生德性生长的关键环节。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应作出适当的反馈,引导学生反思游戏进程,这是对儿童的德性潜能的“外铄”。如在“传递呼啦圈”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提高传递的速度?”“如果违反了规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在反思中意识到“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才能最快地完成呼啦圈的传递”“如果违反了规则,游戏就会失败”。这一反思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则重要性的理解,引导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

将儿童游戏引入学校德育,是对传统德育的一次变革,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游戏成为德性生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和开展游戏,引导学生反思游戏进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处理自我与他者关系中修正德行,由他律走向自律。

参考文献:

[1]李伟,喻松.以游戏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J].中国德育,2015(18):35-39.

[2]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

[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7.

[4]王娆,李宏超.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J].学理论,2013(32):279-280.

[5]王矗.隐喻思维模式与认知风格关系研究——以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4(08):144-147.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鼎泰实验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责任编辑 吴 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