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素养培育必须扎根文化

时间:2024-05-07

陈志斌

在顺德西山小学,有一门特殊的种子课程。这门课程除了讲授种子知识,还特别注意培养人文底蕴,包括对自然的好奇,对探索的热情,对美好事物的分享,等等。

校园里有个种子旅行馆,里面陈列着上千种各色种子。放假的时候,这些种子会被学生带回家乡“旅行”。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外乡人”,顺德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很多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对真正的故乡几乎没有印象。通过种子的移植,可以让他们想起故乡的亲人,想起在遥远故乡的爷爷奶奶。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在他们心底烙下一份美好的乡愁。因为乡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寄寓,是人的美好情感的恒久牵系,对孩子们的精神润泽大有助益。

曾有一位记者问,小学教材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教育部有关专家回答说,目的是让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西山小学的种子课程也有它的底色:除了让种子引导他们贴近自然,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成长,还要加上一层厚厚的人文土壤,包括好奇、乐趣、分享、公平、善良、厚道、诚信等等。这种“土壤”是孩子们成长的根基,也是支持他们幼小生命持久前行的动力之源和催发他们无尽潜能的孵化器。

我想,种子课程里种下的是植物的种子,但又绝不仅仅是植物的种子,因为它同时还是一份生命。教育,就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同时用生命去造就生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所有的素养培育都必须扎根文化,让孩子們在预设的人文“基调”下成长。如此,才能保证生命的蓬勃是基于正确的期待和健康的走向。

把种子播撒在人文土壤,生命才能泛化品质的风彩和精神的辉光。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