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例谈ABC理论在重建学生积极情绪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7

孙静

摘 要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心理学理论,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因过分绝对的要求、以偏概全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等不合理信念而产生的情绪困扰,改变其认知取向,重建积极的情绪。

关 键 词 情绪ABC理论 ;认知取向 ;积极情绪;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6-00-02

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事件时,常常表现出任性急躁、冲动易怒、自卑孤僻、灰心丧气等消极情绪,由此会带来学习效率下降、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等消极影响[1]。要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首先要分析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在其创建的情绪ABC理论中指出:如果说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信念,即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行为结果。他认为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elief) [2]。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结果,不是由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经受了这一事件的个体所产生的信念引起的。正是由于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事件存在不合理的信念,才导致其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当学生倾向于用不合理的信念对事件进行解读时,教师需及时帮助其扭转消极的认知,以达到克服消极情绪的目的。而中小学生的不合理认知一般有以下三个特征:过分绝对的要求、以偏概全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3]。我们可以依据其特征,运用情绪ABC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一、辩论推理:扭转消极认知

学生在认知事件时,经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这种过分绝对的要求表现为将“希望”“想要”错误理解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这次一定要考一百分”“你必须听我的”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客观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对于个人而言,再优秀的学生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获得成功,周围的人或事也不会完全依照自身的意愿而改变。因此,当学生发现某些事件的发展与其对事件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便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消极情绪的困扰之中。例如: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是中小学课堂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使学生知道正确答案,也害怕回答错误。在此例中,诱发事件是上课发言。学生不合理的信念是:①只有站起来准确、流畅地表达才能发言;②如果表达不到位,一定会被同学当笑話。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结果:老师一提问,不管会不会都不愿意主动回答。

针对学生的这种不合理信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展开辩论与推理,从而引出谬误,使学生认识到先前认知中的不合理之处,帮助学生扭转消极情绪。如针对①的不合理信念,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觉得小鹰是学会了飞翔再飞向天空的吗?小鸭是学会了游泳再下水的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归纳:同理,我们的课堂也是一个答疑解惑、从不会走向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因此课堂发言并不需要准确知道正确答案。针对②的不合理信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上课回答问题的场景,学生回顾后发现:好像回答错了,同学也没有遭到嘲笑。教师归纳:是的。实际上,课堂时间宝贵,课后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事要做,不会总记着别人的小错误。你的恐惧实际上是自己将问题夸大了,背上了一个本不存在的大包袱,让自己停滞不前。

通过这样的辩论与推理,教师能让学生放下过分绝对的要求所带来的包袱,改变对事件的消极认知。

二、合理想象:树立积极目标

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容易以偏概全,把“有时”“某些”等同于“总是”“所有”等。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如有些学生在遭受失败后,会片面地自我否定,多次的失败和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

如早晨上学将要迟到时,有些学生会闹情绪,不愿意进校门。在此事件中,诱发事件是上学迟到。由此产生的不合理信念是:今天我是值日生,但我没有按时完成值日,如果我们班拿不到流动红旗,所有同学都会责怪我。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了闹情绪的行为结果。

这时,教师可以纠正学生以偏概全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还有五分钟才开始上课,如果进教室后认真值日,三分钟就可以把值日工作圆满完成,还有两分钟时间做好课前准备,可见失误是可以补救的。学生从老师的分析中得到启发,并最终成功实践。通过合理的情绪想象,教师可帮助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能依照预设的情境去行动,通过建立积极的目标打破以偏概全的自我评价。

三、正面引导:做出适切改变

中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有限,时常会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例如“我没当上班长,我没用”。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陷入了百分之百糟糕的境地时,就会一蹶不振。例如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后,非常担心与害怕,上课时总是偷偷地观察老师的神情。此例中诱发事件是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则是老师批评了我,老师不会再喜欢我。这些不合理信念带来的行为结果是:终日郁郁寡欢,总是偷偷地观察老师的神情,猜测老师对自己的态度。

此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教师的角色恰恰是学生犯错时的引导者,学生知错能改,教师也会感到高兴。通过这样的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假想中糟糕至极的结果并不会出现。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做出适切改变。

实践证明,情绪ABC理论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信念,重建积极情绪。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分辨什么是积极信念,什么是消极信念,并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积极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当孩子对积极信念有了清晰认识后,便会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做出相应的行为,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师心灵.学生不良情绪消解方法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2(11):25.

[2]何汝明.情绪ABC理论在德育中的运用[J].中国德育,2016(20):45-46.

[3]杨清艳,徐子燕,李占江.非理性信念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1):40-4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浙江嘉兴 314000 )

责任编辑 吴 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