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朱骏
摘 要:听觉环境设计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歌、学校听觉识别符号、学校行为识别音乐、学校特色听觉效果是学校听觉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与选择依据,它们有机关联、相辅相成,为完善学校办学环境设计,推进学校文化创新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校文化;办学环境;听觉环境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62-03
学校办学环境可以分为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两个方面。如今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普遍对视觉环境寄予了特别关注,但对听觉氛围营造的重视程度却不够。“耳濡目染,不学以能”[1],听觉环境与视觉环境一样,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校个体的心境与意识,彰显着教育的功能。设计得当的听觉环境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科学合理地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优化教育活动的效果。视觉环境与听觉环境的组合设计几乎可以涵盖学校办学环境所需呈现的所有要素。
校歌、学校听觉识别符号、学校行为识别音乐、学校特色听觉效果是学校听觉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与选择依据,其主要设计意图是确立音乐识别及使用规范、铃声规范、掌声规范等。音乐规范主要包括主题音乐(校歌)、标志音乐、行为识别音乐、课间音乐等;铃声规范主要包括钟声、铃声、电话彩铃等;掌声规范指全场统一的、富有节奏感的掌声。具体而言,学校听觉环境的校本化、个性化设计,可包括如下内容:
一、校歌的创作与应用
校歌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它在学校的听觉环境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其他听觉元素的设计起到风格定调和旋律辐射作用。但综观如今的学校,有许多还没有校歌,有的虽然有校歌,但因词曲本身的问题而不被学生认可,或因学校缺乏有效应用校歌的意识而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如何发挥校歌应有的形象力?要回答这一问题,无外乎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创作,二是应用。
从对校歌的文献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校歌“众口一腔”的现象十分普遍,诸如“阳光”“雨露”“今天是禾苗明天是栋梁”之类的话语,已成为其中的高频词语,空洞无物、故作欢快、虚假抒情等并不少见。这样的校歌不要说让学生乐唱,恐怕让他们听都没有激情。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妨回想一下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它也是校歌,但它却能够穿透百年风云、代代相传,至今听来仍然直击心灵深处……其实,创作一首优秀的校歌并无诀窍,首先要让创作者真正投身其中,先让自己感动;其次要打破脑海中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不拘一格、独辟蹊径地进行创作;第三,要认真研究学生的音乐欣赏旨趣,从中汲取有效元素融入创作之中,必要时还可让学生参与创作;第四,如果一些历史老校曾有自己的老校歌,不妨以此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有时,“复古”恰恰意味着推陈出新。
有了校歌,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其中也并无固定模式,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校情创造性地作出设计。这里,笔者仅提供一些基本思路:用于升旗仪式——每周升旗仪式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可增加升校旗唱校歌的程序;用于作息铃声——截取校歌副歌的主旋律部分,将其设置为上下课提示音乐;用于课间播放——可通过电脑技术,将校歌旋律制作成交响乐、民乐、轻音乐、流行乐等不同风格,在课间、课后播放;用于重要集会——凡学校的重要集会,都增设唱校歌的程序;用于校园节日——可设置年度合唱节,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合唱竞赛,并将校歌定为必唱曲目。
二、学校听觉识别符号的设计
如今,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缩写为CIS)已被广泛作为提升组织文化的重要工具。其中,Corporate一词除了指企业之外,还可解释为一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团体,自然也包含具有独立办学资格的学校。因此,CIS理念对于学校文化的更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CIS主要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 )、视觉识别(VI)三个部分构成,后来有学者指出,还应将听觉识别(AI)引入企业识别系统,使企业的形象与品牌更加立体与生动,进一步提升企业辨识度与影响力。英特尔、微软、诺基亚、麦当劳等国际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听觉识别系统的策划与设计,“形象营销”和谐配合、互相促进已成为一种共识,[2]其各具特色的听觉识别符号早已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由此,学校听觉识别符号也应成为学校听觉环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视觉识别符号(LOGO)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价值。听觉识别符号可由一段校歌副歌的主旋律构成,亦可单独创作。它可用作作息铃声,或校广播、电视开播前的提示音。优美动听、创意别致的听觉识别符号具有特有的情绪影响力,回荡于受众的脑海之中,能给予其长久的共鸣与联想。片段旋律也许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但却能带给受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由于听觉识别符号不易于在平面媒体上表现,学校在设计制作宣传片、招生广告、学校网页动画时应有意识地将听觉识别符号与视觉识别符号加以组合呈现。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一个无形一个有形,两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作用,对提高学校的认知与识别度,扩大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堪称学校文化推广的完美组合。
三、学校行为识别音乐的设计
学校行为识别音乐可以贯穿于学校多项教育活动,是丰富学校听觉表现的有益补充。正如部队的军号可通过不同旋律发出起床、熄灯、集合、冲锋等不同指令一样,在学校相关活动(集合、出操、解散、放学等)中运用特定的音乐进行提示,充分利用听觉信息对行为发布指令,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可起到对学校的认同和凝聚作用。同理,在学校举行各种集会时,集会开始前也应选择与集会性质(政治性集会、纪念性集会、联谊性集会等)相吻合的铺垫音乐。恰当贴切的音乐行为指令不但可以让师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还可以通过营造氛围使其情绪得以调节与调动,增强个体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与适应性。
学生个体对于行为识别音乐的反应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识别音乐的设计与训练应遵从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行为音乐的选择可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听取意见,让“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3];第二,对行为音乐指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校本化音乐课教学内容加以推广普及;第三,在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运用,形成固定的规范。
四、学校特色听觉效果的设计
高度校本化、规范化、持久化的学校特色仪式对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德性具有特殊的教益。主题贴适、设计精美的特色听觉效果将成为学校听觉环境设计中的一抹亮色,立体化地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它对仪式活动育人效果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重庆第十八中学源于1949年解放前夕创立的新声中学,鉴于“新声”极具象征性,又鉴于该校新校区位于铁山坪森林公园山麓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我们为学校设计了“新声钟”的方案:每日晨课时敲响,既有晨钟的激励意义,又与环境对应产生幽远意境。而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在校园内建了一口铃,命名为崇真铃,并制定了“鸣崇真铃规范”。铃声在举行各类学校仪式时不时响起,既撞击着师生的耳膜,更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同样可起到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听觉形象成为这些高度校本化的仪式活动的重要载体,为相关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构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除了上面提到的借助于物化环境的设计外,特色听觉效果也可以通过“软”建设的方式来实现。在学生集会时展现全场统一的、富有节奏感的掌声,既可以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又可以展示少年学生健康活泼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学校的组织化程度。“节奏掌”一般用于集会开始前的“拉掌”、欢迎嘉宾、重大庆典的专项仪式等。各种掌声用不同手势表示,可由领掌人根据现场情况指挥节奏掌的种类和重复次数。
以上四项听觉内容设计兼有形象识别和行为指示功能,它们有机关联、相辅相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实了学校文化的内涵,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外延。
如果说视觉环境设计是通过视觉传达构建一个有形的实体的话,听觉环境设计则通过听觉传达构建了一个无形的印象,这无疑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呈现形式。在丰富学校文化个性的同时,学校上下群策群力、集体参与到设计活动过程当中,也是对学校自身文化的一次深层次的研习与内化。
参考文献
[1]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EB/OL].http://www.zdic.net/c/3/36/82776.htm.
[2]饶德江.CI原理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1-12.
[3]肯尼思·戴维斯.工作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M].纽约: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1972:136.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