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王中伟:使命在肩

时间:2024-04-24

董海燕++葛莹莹

2017年年初,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时代报告》各位同仁深入该县脱贫攻坚一线,采写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扶贫人物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从兰考县2016年评选的两批扶贫标兵中选取,有第一书记,有驻村队长,也有驻村队员,等等。他们中的有些人提及不能照顾家庭时失声痛哭,有些人在父母亲人生病、离世之时不能陪伴在侧,也有人因为出色的驻村表现而调任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然而,他们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人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就不可能有今日兰考县的全新面貌。

6个精准卷与兰考县出台的12项扶贫政策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烂熟于心的,他们以这样的主导思想为依托,将国家号召“精准扶贫”在各村各户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改善了兰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提升了整个兰考县的发展水平。

兰考县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是由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集合而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这样的瞬间谱写一段华章,高唱一曲赞歌,致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洒下过泪水汗水的、伟大而平凡的人们!

大年初一在付楼村过年,是王中伟酝酿已久的事——只有在这个最重要的节点上,他才能见得到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也只有在这个老百姓最在意的节点上出现,才能让老百姓觉得他是“自己人”。

就在被领导叫去谈话的那一刻,王中伟已经做出了决定,在他向领导表完“既然决定了我就去,肯定干好”的决心之后,又陡然生出惆怅。

2015年夏,31岁的王中伟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抉择——从省发改委被选派到基层做第一书记。此前的2011年,王中伟的工作从新乡调动到了郑州,新婚燕尔的他忘不了与妻子的依依惜别。在他眼里,妻子还是个什么也不会的“小女孩”呢。

自那时起,他开始在新乡与郑州之间往返奔波。每个周一,王中伟早上五点多就得起床,从新乡坐火车赶往郑州,到市区再倒两趟公交车,他已记不清自己多少次蹚过汹涌的人潮,在八点之前端坐到自己的办公室。到了周三,这样的情景又要上演,周而复始……

走出领导办公室的时候,这些过往的一幕一幕浮现在他的面前,让他忍不住鼻头发酸。

初到付楼

第一次见到兰考县付楼村两委班子时,王中伟的内心五味杂陈,除了村主任,其他几个人都60岁往上了。村子紧挨着黄河大堤,人均不到一亩地,贫困户占到近了三分之一。

从机关一下子到了村里,如何尽快找到展开工作的切入口,让王中伟辗转难寐。村子不算太大,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在村里走走转转,看到街边有一小堆聊天的人群,他就主动凑过去跟人家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慢慢地,村人都知道了“省发改委来的第一书记”。

贫困户赵卫公至今记得王中伟刚来村时的情景,“挨家挨户地进,衣裳都湿透了”。赵卫公不明白,王中伟这是“弄啥嘞”。在他看来,村里前前后后来过多少拨驻队干部,谁会真的把这村当成个事儿,走走过場的情况村里人都见怪不怪了。

在村人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中,王中伟走过了一家又一户。一个调皮的孩子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大声喊:“我知道你叫王中伟!”王中伟给这个咧着嘴巴笑的孩子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记录下这个让他暖心的时刻。

在入户调查之前,王中伟已经有了盘算,解决村民们最迫切需要的问题。“这个村子缺什么,我们就努力做什么。”走访过后,变压器容量不够和机井数量不足这两个问题浮出水面。“做着做着饭就跳闸了,浇地得拉一车水管子……”赵卫公说,“在王书记来驻村之前,这就是村民生活的常态。”

不唯此,村人还反映了时任村委班子的不少问题。王中伟当即立下新规,在他驻村期间,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一旦发现,严肃处理,如有违法违纪,更是严惩不贷。“当然,老百姓反映的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王中伟说。

某种程度上,驻村书记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还有着原单位作为后盾。

变压器扩容对于村民来说是每天巴望着的事儿,而对于王中伟这个年轻的副处级干部来说,协调这样一个项目难不倒他。“也巧了,我在省发改委价格管理处,我们管电价……电算是我这个口,所以很快。”在王中伟驻村还不到三个月的时候,付楼村完成了全部的供电线路改造,变压器容量由150千伏安增容至800千伏安,达到了城市户均容量水平。“老百姓以后可以尽情用电了!”王中伟在当天的驻村日记上这样写道。

按照国家规定,每眼机井要覆盖到50亩土地,而在付楼村,这个数字是100亩。王中伟说,打井虽然没有变压器扩容那么快,但也相对比较顺利。在省发改委领导到村子里调研的时候,他趁机向兰考县发改委陪同干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事情当即就有了着落。

变压器和机井两个基建项目落实之后,村人开始对这个80后后生刮目相看。王中伟说,他得到村民发自内心的认同,应该是在2015年的春节之前。当时有上级领导到付楼村调研,有村民拉住领导表示,如果要提拔人才让村民投票,一定得告诉他,他要去投王中伟一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王中伟并不在场,他是后来听到陪同的村干部转达的,这让他的内心涌动起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付楼村的“贴心人”

2016年的大年初一,或许是付楼村村民最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驻村第一书记王中伟带着他的爱人回到了村里,这也是王中伟的爱人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村民们激动地说着欢迎的话,孩子们拿着他们给的红包,撒着欢儿向远处跑去。

大年初一在付楼村过年,是王中伟酝酿已久的事——只有在这个最重要的节点上,他才能见得到那些常年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也只有在这个老百姓最在意的节点上出现,才能让老百姓觉得他是“自己人”。

不出所料,这件事成了付楼村村民“津津乐道”的事。绕着付楼村走上一遭,提起王中伟,多数人都还对这件事历历在目,觉得王书记是他们的“贴心人”。

在付楼待了半年之后,2016年年初,王中伟重新审视付楼村,已经和他来时的角度有了不同。“要想真正让村民脱贫致富,甚至奔小康,发展产业必不可少。”这一时期,他的思路已渐趋成熟。

赵卫公得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每个月光药钱都得两千多。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停了三天药,差点要了他的命。儿媳妇自打进了家门,没享过一天福,这个家的生活主题就是打工挣钱,维持赵卫公的生命。赵卫公曾经对儿子说:“只要我活着,你们永远富不起来。”说完一家人抱头痛哭。

“说句实在话,不是王书记来,我对生命都失去希望了。”想起当初,赵卫公颤抖着声音说。

如今,赵卫公的小院落拾掇得干净利落,还开了一小片菜地,绿莹莹的青菜让这个院落充满了生机。院角处,一头老黄牛正在优哉游哉地反刍,这可是赵卫公家的“宝贝”,是他用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加上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买来的。

2016年年底,那頭老黄牛已经怀上了小牛仔,赵卫公悉心地伺候着他的牛,有阳光的时候,还牵着出去晒晒太阳。现在养牛的收入和医药报销基本能顾住赵卫公大半年的药费,有了牛这个“家庭产业”,赵卫公对生活的热情又被激发了起来。他说,如果能批下来贷款,还想再多养几头牛,一头也是养,十头八头也是养,“不嫌累,不嫌多!”

距离赵卫公家不远处,是兜底户郝金刚家。郝金刚60多岁了,因为腿部残疾,年近50岁才讨到一个老婆,在第二个女儿出生没多久又莫名失踪了。好日子没过几天,郝金刚又成了光棍汉。因为带着一双女儿,加上腿不方便,再次成家成了奢望。十多年来,郝金刚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孩子。

光阴逝去,他的一双女儿出落得亭亭玉立,但家境却成了村里最差的。而就在去往郝金刚家的路上,却听有村民谈论起他,说他家“有大改变了,屋里弄得不孬”“买了电动车,还有冰箱”……

这一天,郝金刚家里很热闹。相关部门给他捐了一台电脑,他的女儿郝梦晴正在翻看《明朝那些事儿》。屋里挤挤攘攘的,老实巴交的郝金刚指着全新的桌子板凳、冰箱、电视说:“都是发改委给捐的。”郝金刚家的院子里,几十只兔子嗷嗷待哺,郝金刚憨笑着说刚刚卖了一批兔子,挣了一千多块钱,买了一台电车,大闺女骑出去了。

随着兰考县脱贫验收工作进入尾声,自2016年入秋以来,因为境况变化最大,郝金刚家成了媒体到付楼村的必去之处。一拨一拨的记者打开摄像机对着他,让他说说掏心窝子的话。如今郝金刚面对镜头也不怯场了,他说这么多人来看我,我不能让大家失望啊,得努力,还得再扩大点规模!

朴实与狡黠

清晨五点多,整个付楼村还在沉睡。村室的门被一个男人的巴掌给拍响了,王中伟起身开门,男人粗声大气地说,没钱买种子,麦子种不上,要王书记给想想办法。王中伟问他需要多少钱,男人说,得一千。王中伟摸摸衣兜,将仅剩的五百块钱给了他。

在付楼村,类似这样的事时常发生。

村里的老苗得了牙龈癌,给王中伟打电话要他解决困难。王中伟落实过情况之后,告诉老苗,尽量给他找一个对口帮扶单位,或许能捐助五千元,以便让老苗先去看着病。

王中伟的省派背景让他熟识各项政策,他打算借助省里的百千万工程去帮扶老苗,即一百个单位对口帮扶一百个贫困村,一千个党支部对口帮扶一千个贫困户,一万个党员对口帮扶一万个贫困学生。而老苗的情况,刚好适合联系对口帮扶的党支部。

就在各项流程正进行时,老苗坐不住了,一个电话打过来,问王中伟为啥还不给那五千元。王中伟耐心地给老苗解释,捐助款项需要走完正常的程序,钱才能到账。但老苗不依不饶,几次三番找王中伟说五千块钱的事儿。在他看来,既然王中伟“承当”了五千块钱,“就没跑了”。

无奈之下,王中伟自掏腰包给了老苗三千块钱,还联系了省城的医院,亲自带着老苗去看病。因为王中伟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省城的医院在给老苗做完各项系统的检查之后分文未取。老苗揣着王中伟的三千块钱,再无下文。

令王中伟啼笑皆非的是,因为对口帮扶党支部的款项迟迟没有下来,老苗便继续打电话向他索要剩余的两千元。任王中伟如何解释,老苗都听不进去。庆幸的是,五千元帮扶款项在这个时候下来了。虽然老苗领到了五千元帮扶款,但王中伟知道,他的三千块钱“算是打水漂了”。

而后,在王中伟的协调下,老苗的三个女儿各自拿出一部分钱款,加上捐助的款项,给老苗做了手术。术后老苗的身体恢复很好,气色也好多了,见到王中伟还常常笑咪咪地打招呼。

拿走王中伟五百块钱买种子的村民后来把钱还给了他,说儿子说了,怎么能白要王书记的钱呢,人家多不容易!

然而,让王中伟头疼的还不是钱。村里的基建除了变压器和机井,还有下水道,项目已经批了,钱也已经到了,就是迟迟无法开工。要在谁家门前事先开挖,谁都不同意,“还要继续做工作”。

和王中伟一起走在付楼村的街道上,不断有村民给他搭腔、递烟。有些大胆的村民看到镜头对准他们,还会扬起手指指变压器或者机井的方向,跟记者讲讲王中伟的事儿。

驻村期间,王中伟最深的感触是农民身上的朴实与狡黠。让他苦恼的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能够引导他们,让朴实多一些,狡黠少一些。

2017年的春节,付楼村没有再大张旗鼓地拿着米面油去慰问贫困户,一是送给他们的米面油一年都吃不完了,二是再送下去,非贫困户心里更加不平衡了。在王中伟的主持和倡导下,新的一年,村里将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之类的评选,当选者才能得到实物。“既然老百姓看重实物,我们就拿着实物去引导。”王中伟说。

难以弥补的亏欠

粉条加工厂的厂房紧挨着村室,这或许是王中伟在付楼村最大的“政绩”。厂房周边的小路还上着冻,踩上去吱吱呀呀作响。厂房内是空的,但在王中伟的眼里,俨然已经有了雏形,他来回在厂房里走动着,向记者介绍哪里要放机器,工人如何操作,规模能有多大。

这座厂房,孕育着付楼村的新支柱产业,也寄托着王中伟的全部希望,甚至可以说是“身家性命”。因为,粉条加工厂的100万元贷款是王中伟和兰考县的驻队女干部郭洁两人做的担保,如果没有这笔款项,粉条厂建起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有多少资金办多少事儿”在王中伟的脑海中盘旋许久,终究,他还是“冲出了藩篱”。他说,过了年开春之后,从最好的红薯粉基地请到的技术工人就能到位了,他还要靠着粉条厂的效益在驻村期满之前把村子里的贷款还了,并且“很有信心”,因为他已然“没有退路”。

不唯此,王中伟还将自己更长远的规划也与粉条加工厂联系起来,要以此为契机,建立投融资平台,以帮助村民更好地发展产业,彻底摆脱穷根。

即便是新村室,也依然简陋。里间是王中伟的卧室,床头的桌子上放着一袋红薯粉做的焖子。王中伟说,粉条厂将来不仅生产粉条,还要生产各种熟食,上下游发展成产业链,而且要借用電商平台,将付楼村的粉条销往全国各地。

至于能销多少,王中伟的心里没底。就在记者采访的2016年年底,粉条加工厂尚未开工的情况下,王中伟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为付楼村订出去了万把斤的手工粉条,“毕竟,春节是个机遇,多多少少都要抓住一些”。

驻村工作在王中伟看来没有什么难的,他坦率地说,因为他的省派背景和手里的资源,加上他所秉持的共产党员的公心,上到村两委班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在他的带领下向前奋进。然而,难以弥补的,却是对家庭的亏欠。

家庭,是王中伟内心深处的痛点。

在王中伟的QQ空间上,有儿子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儿子出生了,百天了,周岁了……都在“我的家”相册中存放着,他享受着好友们的点赞和留言,这是他与儿子之间无法言说的美好时光。

三岁半的孩子,能够听着爸爸的脚步声去开门了。儿子扑到他怀里的那一刻,真是让他悲喜交加。他说自己一回到家,24小时中有20个小时是在陪伴儿子。他把自己小时候玩的天马流星拳教给儿子,一向内秀的男孩便在幼儿园“施展功夫”,王中伟接到老师电话时,真是好笑又好气。

王中伟的爱人,在他驻村期间曾经两次到过付楼村,她喜欢兰考的大刀面和炸红薯丸子,念念不忘。

那帮总是在他微信朋友圈复制留言的哥们儿,把“王书记”看作他们心中的骄傲。

自2015年8月至今,在乡村气息的弥漫下,王中伟的肤色更加黝黑,他的面貌变得粗糙,但他率领付楼村脱贫奔小康的使命还在肩上。他说,任期满后,至少五年之内,他仍然要关注付楼村的各项发展。而付楼村,也将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中转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