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音
3月21日,太原细雨蒙蒙,在尖草坪区北固碾村的一处村落里,身穿短袖的殷彬专心地在石头上创作着。双手残疾的殷彬并没有刻意掩盖肢体的残疾——衣袖高挽。殷彬说,自己出生时就双手残疾,只有7个指头。
“出生时就有亲戚朋友劝父母把我丢掉。”殷彬说。上世纪80年代,农民家里有个残疾孩子,不仅意味着贫困,还可能引来各种议论。善良的父母并没有抛弃殷彬,而是给他更多的温暖和爱护。该上学了,为了让筷子都拿不了的殷彬能握笔写字,母亲白天忙完地里的农活,晚上就手把手教他用两根手指“夹”笔。开始的时候殷彬怎么写也写不好,内翻的小手被磨得又红又肿,一碰就痛。可殷彬咬牙坚持着,因为他想上学。经过痛苦地练习,殷彬终于会握笔写字,与同龄孩子一起上学。 殷彬说,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手一撑地就爬了起来,而自己因为胳膊短,每次摔跤额头都会杵在地上,头破血流。“我这才发现我的胳膊比人家短,手和其他人长得也不一样。
但生活中的殷彬不希望别人把他看作一个残疾人,他想和健全人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
小学毕业,殷彬要去迎新街上初中。骑自行车上下学能节省不少时间,可殷彬的双手从手腕处内翻,七根手指虽能活动但关节都不能自由弯曲。殷彬笑着说:“我手不方便,手指捏不住刹车,就用鞋底蹭,特别费鞋。但我还是努力去尝试,不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为了学会骑车,殷彬天天在烈日下练习,不知摔了多少次,流了多少血。学会骑车给了殷彬莫大的鼓舞。“老天是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用心做好每件事,总会获得回报。”殷彬说,正是由于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性格才支撑他一步步走到今天。历经磨难仍勇敢面对。
由于幼年家境贫寒身体残疾,殷彬只读到了初一便離开校园,要强的他不愿意在父母呵护下,毅然走上了四处打工、自食其力的道路。“一开始也没想着要学雕刻,主要以打工为主。”他做的第一份工作是推销防盗门,可是不久便被辞退了。
学习雕刻 倾心投入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殷彬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北京有家公司培训艺术玻璃雕刻技术。从小喜欢画画的殷彬觉得这个挺适合自己。就偷偷跑到了北京。殷彬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独自离家的情景——出了火车站,就有人说帮忙拿东西,到了汽车站,帮忙拿东西的人早就不知到哪里去了,自然东西也没有了。后来又碰上小偷,身上就剩下三角钱。“这世上还是好心人多。我给培训公司打了电话,人家竟然派人来接我。后来有人又把我送回太原。”回到太原以后,家里给凑了几千块钱,让舅舅带着殷彬来到了北京。人家一看殷彬的手,当场就拒绝了他。“他们说这是手艺活儿,我手残疾不能干,但我偏不信邪,我就要学会这门手艺让他们看看。”不甘心的殷彬以舅舅的名义报上了名,购买了教材。白天舅舅上课,殷彬就站在一边旁听,晚上看书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几个月下来,舅舅还一脑门子糨糊呢,殷彬却已看出了里面的门道。由于没有任何基础,他买来雕刻工具,拣来别人丢弃的废玻璃、石头,仔细钻研,努力学艺。
刚开始学雕刻的时候,因为双手从手腕处内翻,手指无法自由弯曲,他甚至无法抓稳刻刀和被刻物,弯曲变形的手被磨得全是血泡,更别说刻成像样的艺术品了。但是他硬是凭着坚韧的品格,坚持了下来,并且越刻越好,速度也加快了很多。
从北京回来,殷彬先是在一家小作坊里打工实习,常人一弯腰就可以进行操作,殷彬得趴在玻璃上面,由于粉尘特别大,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那时是夏天,酷暑难耐,他硬是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初步学会了艺术玻璃雕刻的技术。渐渐地,殷彬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找到了养家糊口的营生。工作中,每件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殷彬都非常用心。
其实,不管是磨练技艺还是学习设计,殷彬心里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创建自己的工作室。
不久,他就开始对外承揽业务。当时,他白天出去揽活,晚上加工制作。每接一单业务,都竭其心力,尽善尽美。虽然工作很辛苦,挣钱也不多,可他乐在其中。渐渐地,他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大家认可,周围很多朋友开始找他帮忙设计、雕刻一些工艺礼品。慢慢地,殷彬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时尚创新,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几个月后,殷彬信心满满地给自己的微晶雕刻工作室挂上了牌子。成立初期,生意并不好,常常一个月都接不到一个单子。为了外出揽活儿,殷彬用绳子把自己手腕系在了车把手上,跌了百十个跟头,硬生生地学会了骑三轮车。之后,无论风吹雨打,他每天都拉着自己的雕刻作品,穿梭在太原市的大街小巷里。后来殷彬的店慢慢开始有顾客上门了,因为手有残疾,别人两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品,殷彬需要一整天。为了按时给顾客交出满意的作品,他常常伏在案子上雕刻,一熬就是一个通宵。
刻苦钻研 终有所成
“心灵手巧”是形容手艺巧妙,“手”字是先决条件,但这个词用在双手严重残疾的殷彬身上,却也非常贴切。殷彬自幼双手患疾,小时候甚至无法握着提笔,很难把巧夺天工的石雕作品和一位先天双手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殷彬却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正常人都难有成绩的雕刻界打造了一个传奇。
殷彬并不满足自己的收获,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越做越精,为此,他来到了雕刻技艺更先进、更发达的广东。结果可想而知,人家一看他的手都是一口就回绝了。但殷彬又拿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一次次被拒绝,他就一家家找,在汕头的一家珠宝公司,老板聘用了他。
殷彬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为了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他一天工作14个小时,短短十多天就掌握了电脑设计的基本操作。说起来轻松,其实也不容易,殷彬只能用两根手指头敲击键盘,殷彬使用鼠标的样子让人看着有些别扭,但是他却熟练自如,通常在电脑设计他雕刻的效果图。他和记者开玩笑说:“我常常戏称自己的手就像镰刀一样,只是不能割草。”经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他掌握了制作水晶、陶瓷、玻璃、石材、宝石等材质作品的全套技术。他又不断研发水晶、陶瓷、玻艺、石艺、天然石、宝玉石等材质上的微晶喷雕雕刻工艺技术,不断提高礼品工艺和废玻璃等设计加工制作的水平。由于手艺精湛,风格独特,殷彬在微晶雕刻界开始小有名气。
2006年,殷彬有幸与公司设计团队参与了2008年奥运会玉石礼品的设计制作,这也给殷彬的人生阅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8年,殷彬学成归来,他信心满满地四处寻找企业赞助,或寻找合作者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品。后来,浙江、广东的公司邀请他去做平面雕刻和技术指导。南方待了几年,让殷彬大开了眼界。也是在那一年,他还收获了一份爱情。已经有些积蓄的殷彬,认识了同为残疾人的爱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为救爱女 卖掉工具
2011年,妻子为殷彬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她刚被从产房抱出来,我就冲到她的身边拨开小手看,我真的很害怕,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当时真的克制不住自己,但我还不敢哭,我出了病房,靠在墙上就哭了。我大声地哭,我说,我的孩子是健康的,至少她的手是健全的。”
当幸福姗姗来迟后,生活总是又给人带来措手不及的打击,总有一些人要经历更多的磨难与挫折。
2012年11月,村里有人家结婚放炮,大家都觉得吵得不行,用手捂耳朵,殷彬的女儿却没有太大反应。第二天,夫妻俩带着女儿去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令人难以接受。省城两家大医院都诊断孩子是先天性耳蜗畸形,双耳重度耳聋。医生说,像这种程度的耳聋戴助听器效果都不会好,最有效的医疗手段就是植入人工耳蜗。
自己和爱人都身有残疾,他实在不愿意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我不想让孩子上聋哑学校,装上耳蜗她就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但装一个达到基本要求的人工耳蜗得二十多万元,为了给孩子治病,殷彬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得知后,也为他送来了善款,殷彬心爱的雕刻工具和一些优秀作品,不得已也当废品卖掉了。为了给女儿治病,殷彬雕刻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经出售,家里仅剩的几件品质不太好的成品,他也很珍惜,擦了又擦。殷彬雕刻的作品,女儿都很喜欢,尤其喜欢爸爸用她的照片刻成的艺术瓷盘。
2014年年底,命运仍然不愿意停下捉弄的手,又一次和殷彬的宝贝女儿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女儿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好在在爱心公益机构和好心人的资助下,女儿在北京安贞医院顺利地做了心脏手术并痊愈。
幸运的是,6岁的女儿身体恢复得很好,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殷彬准备重拾自己的雕刻手艺,继续心中未竟的梦想。 殷彬的家里有一幅字——“用心雕刻人生,用爱描绘未来”。殷彬说,有信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创业的殷彬在自家的院子里建起了一个工作室,他希望在这里实现他的梦想。 历经磨难,殷彬仍然像刚刚学成归来时一样,寻找着企业赞助,寻找着合作者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品。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趋成熟,殷彬渴望走出院子里的工作室,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尽管经历坎坷不断,但殷彬性格乐观、顽强,平时喜欢到郊外骑行。殷彬兴趣爱好广泛,除了雕刻之外,他还酷爱摄影,取景按快门,一点问题都没有。天气好的时候,殷彬会和朋友骑上自行车去汾河滩捡石头。每次都是殷彬自己把自行车挂在双臂上抬到河滩上,将捡好的石头一包包扛到河滩上挂在车上。
殷彬经常到汾河滩寻找可以雕刻用的石头,雕刻对他来说,还是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汾河滩不仅是殷彬寻找石头的地方,更是他坚持梦想的源头。殷彬说,在最艰难的那段时光,他几乎每隔几天就要来一次汾河滩,在這片广阔的天地中,他观察这里的每一个生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并没有抛弃他。他觉得那些在汾河滩捡石头的时光,是他从生活的苦难中逃离出来,与梦想相处的唯一一段时间,而这片汾河石头滩是他与梦想最接近的地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