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杨晓娟 吴娇 黄威荣
摘 要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是国家和整个社会共同的目标,调查显示,当前乡村小学生在“双减”之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很轻,学生课后可自由支配时间很多但都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双减”之后课后服务效果并不理想,师生满意度不高。明晰了不同区域和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实现按需减负增效,统筹规划课后活动,提出智能时代适恰乡村课后服务发展的“UGSC”(大学、政府、乡村小学、企业)模式,以高质量课后服务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助力乡村小学生成长。
关 键 词 双减 课后服务 逆思考 乡村小学生 减负 “UGSC”模式
杨晓娟,吴娇,黄威荣.“双减”视域下乡村小学生减负的逆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3(36):32-35.
小学生减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需求和实然困境,教育优质均衡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长期目标及重要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指出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1];考虑减负政策对不同阶层小学生有不同的减负效果[2],在面对“双减”政策时,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能够给予的课后服务类型和水平存在极大差异,难以有效保证课后服务的质量[3],乡村学校学生是否存在课后活动以及如何科学安排课后活动的问题仍然未得到妥善解决。回溯我国已有的小学生减负研究,主要分为对学业负担的评价[4-6]、从政策层面对我国小学生减负进行分析和思考[7-9],从相关视域下探究小学生减负现状、问题及对策[10,11]。现有研究中鲜有对乡村学校小学生课后负担的思考,且尚未将乡村小学生课后负担的问题置于“双减”视域下进行探讨。因此,本研究团队从“双减”应为之举出发,深入调查和分析乡村小学课后负担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内容
研究围绕学生基本情况、课后作业情况、“双减”前课后补课情况及“双减”后学生课后活动情况,编制了小学生课后活动调查问卷,以及小学生课后活动访谈提纲教师版与家长版,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校所在地等;课后作业情况包括作业完成时间及作业完成质量,作业完成时间主要指完成时间的长短和能否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质量主要是对平时作业评价等级进行调查;“双减”前课外培训情况设计了二项选择式“是”与“否”,选择“是”要继续回答培训科目及原因,“否”则直接进入第四部分;“双减”后课后活动情况是调查了学生是否参与课后活动、学校提供课后活动类别及相应人数比例、师生参与活动满意度等。
2.研究方法及过程
2021年11月,课题组在A市所辖区县的13所乡村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小学生、家长及老师,综合调查区域、学段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采取整群抽样法,在A市所辖区县内分别选取一所乡村小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平台,共收集问卷556份,剔除无效作答问卷,保留511份有效问卷。在走访各乡村小学的过程中,课题组还对13所被调研学校的8位教师与6位家长进行了访谈,基本掌握了A市部分乡村小学生课后活动的实际状况。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双减”前学生补课情况
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有84.54%的学生没有参与校外补课,在所补课的科目中,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培训的人数占比分别为74.7%、82.3%、38.0%,而其他艺术类培训的占比仅为15.2%,其校外培训科目占比见表1。
以上数据可以从侧面说明,乡村小学生基本没有课外培训负担。结合对家长的访谈发现,部分家长在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带其外出务工或者让其自主外出务工谋生,与这些很早外出务工的學生相比,有一部分家长坚信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认为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出路就是努力学习,这一部分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学科培训和部分艺术培训,城市化的进程更是推动了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在城市及城市周边亲戚家寄宿或者自行租住,以便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学生教育受到地域资源、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学历及对学生受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参与校外培训的动因源于小升初压力,有自我拓展和提升想法的占极少数。
2.“双减”前学生课后作业情况
学生课后作业情况见表2所示。接受调查的6个年级的学生中,1小时内完成作业的一、二年级学生最多占58.5%,其中有20.8%的学生在半小时内完成了作业,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的此类情况分别为70.8%和62.5%,1-2小时完成作业的各年级人数比例区别不大,分别为39.6%、24.7%、36.6%。所有年级作业评价等级与在两小时内完成作业的时间长短成正向分布,评价等级随着时间的增涨越来越高,超过两小时以后作业评价等级升高的比例明显降低。
总体来说,所有年级课后作业所用时间不多,课后作业负担也不重,所有年级作业为B等级的主要时长为一、二小时,在0-0.5小时完成作业效果最好的是一、二年级,原因是1~2年级知识点与其他年级相比较为简单;三、四年级学生在1小时左右作业效果比较好,同时需要家长监督和辅导;五、六年级学生超过1小时后作业效果较好,因为此阶段作业量相对较大,作业相对较难。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自控能力相对较低,超过一定时长后,学生开始心不在焉,导致作业效果不理想。对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发现,乡村小学在此情况下能够全面执行减负政策,第一个方面是因为行政化管理的小学执行力较强,但课后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安排;第二个方面是因为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在减负过程中无论学生成绩如何都能就读,且对学生升学率及择校的影响较小;第三个方面是因为城镇化的推进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家长与学生长期分离,家长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双减”后学生课后活动情况
“双减”政策实施后,乡村学校开展的课后活动可分为作业辅导、艺术类、实践类、文体类和其他课后活动,艺术类有合唱、舞蹈、美术等活动,实践类有体育、劳动、手工等,文体类包括阅读、书法、英语社等(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乡村小学有15.2%的学生放学后都在看电视,31.3%的学生在放学后到睡觉前除了吃饭都在玩手机,6.5%的学生会帮助家里做家务和干农活,7.4%的学生会选择做其他事情,课后主要以写作业为主,玩手机的比例也比较高。艺术类和文体类课后服务在乡村地区比较欠缺。访谈中家长反馈,他们对课后服务的认识较为欠缺,尤其目前的课后服务费对于乡村家庭来说是一笔负担,因此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4.“双减”课后活动初始效果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面对“班上参与课后服务的人数有多少?”这个问题,乡村学校回答“不到一半”的比例为47.6%,在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中,课后复习和作业辅导的比例较高,为27.9%,仅次于体育、劳动、手工等实践类活动,学生最感兴趣的为实践类活动,比例为44.0%,艺术类、文体类活动开展及学生参与还比较欠缺。使用李克特量表对师生参与课后活动满意度调查发现,师生觉得“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7.6%和38.1%,师生“满意”的比例仅为4.7%和12.5%,从一定程度验证了学生参与课后活动效果不理想,课后活动时间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那么在课后服务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接受访谈的教师反馈最多的是当前农村学校课后服务没有形成体系,缺少相应内容,无法有效持续开展,投入的经费不足等,更深的原因是农村教师不能或者无法全部胜任所有活动课,积极性不高,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高质量教育均衡→教育结果)。
5.几种相关关系
(1)學生课后负担与学校所在区域密切相关
将作业耗时与乡村学校所在区域(县城周边、乡镇和农村)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学校所在区域与作业耗时显著相关(X2=16.097,P<0.05),学校所在区域与学生是否参与补课显著相关(X2=15.930,P<0.05)(如图1)。
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占85.71%,每个区域的学校各年级都有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作业,其所占比例区间为13.6%~50.6%,乡镇小学作业耗时最短,作业时长在1小时内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呈现的比例降低,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比县城周边学校和农村学校比例都低,不同区域的学校中,农村小学作业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在“双减”政策之前参与课后培训的比例,各区域学校各年级参与补课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长,相较于县城周边(50.6%)、乡镇(27.8%),农村小学各年级补课比例是最低的(21.5%),作业的耗时和是否补课直接决定了课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在乡村各区域学校中,农村小学的学生课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最多。
(2)学生作业正确率受学校所在区域影响
对学生作业质量和学校所在区域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作业质量和学校所在区域显著相关(X2=43.705,P<0.001),作业的评价等级为ABCD四个等级,在所有被调查对象的课后作业中,“D”等级比例最高的为乡镇学校三、四年级的学生,比例最低的为县城周边一、二年级的学生,整体的正确率都比较高。在三个区域所在的学校中,农村小学“D”等级的比例最高,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农村小学作业耗时较少,按时交作业的比例高,参与课外培训的也少,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最多,但作业质量是最低的,且问题全部指向学生基础薄弱。究其原因,在“双减”之前,农村小学学生都是放学回家写家庭作业,遇到难题时,高年级还会自主查找资料,但是可利用的资料有限,而中、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地区一、二年级学生的自主性最弱,且缺乏指导。农村小学作业时间最短,补课基数少,可自由支配时间最多,作业质量最差,这与农村学校资源共享、师资分配以及学生学习自主性有着很大关系。
(3)学生作业质量随年级的升高越稳定
将作业评价等级与学生年级(P<0.005)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将平时成绩与评价等级(P<0.005)互相验证,都呈现显著相关,所以在三个区域的学校中,除了乡镇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所有区域学校各年级作业评价等级为“D”的比例随年级升高呈现降低的趋势,且年级越高,越能认识作业的正面意义,对待作业的态度越认真,作业的质量越稳定。在拥有作业和课外培训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时,没有参与补课的学生希望父母和老师给予学习任务的比例为39.8%。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越希望自己的课后时间能够得到老师、家长或者课外培训机构等的合理安排。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1.学生“负担”存在差异性,要按需减负
依据本次调查,乡村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较小,但我们要在“无需再减”的情况下考虑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质量,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和负担,再加上初期课后服务项目比较笼统,教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热情和满意度大打折扣。各地教育部门和相应的财政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政策留住人才,让新教师和原有教师共同协作,助力乡村学生成长。
2.课后活动缺乏系统性安排,需统筹规划
课后服务在“双减”后逐步从普及巩固阶段转向提质增效阶段。人工智能时代,可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小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进行统筹规划:首先,系统设计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并利用相关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免费共享,推动课后服务优质资源均衡发展[12];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辅助各项课后服务内容的实施,使课后服务质量得以提升,这里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开展定期培训,帮助教师快速掌握平台设备应用技能;最后,吸收乡村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乡土活动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乡土课程,除了作业辅导之外,还可带领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开展田野观察、户外鉴赏等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
3.支持课后服务的各方发力,须协同联动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指出,要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各方深度参与教师教育。因此,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须紧跟当前乡村振兴的步伐,以乡村学生为主体,让各方形成协同联动的“UGSC”(大学、政府、乡村小学、企业)乡村教育生态模式(如图2)。
在“UGSC”模式中,实行政府指导下的高校、村小和企业协同联动,由政府向企业招标或者购买服务,并进行质量监管和评估,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企业为村小提供各类资源、设施及相应技术支撑;高校组织专家学者组成研究团队进行课后服务实践探索和效果测评运用,培养和输送定向毕业生(含实习生)到乡村地区;线下发挥城镇优秀教师、定向师范生和乡村教师所长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减负的基础上为乡村小学生“加餐”,线上以AI、5G技术支持的专递课堂等为乡村学生开齐、开足、开好所需课程,完善各方联动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让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师共同“备好一节课”,学生“同上一堂课”,实现高质量教育均衡。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减负一样都是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各方需要在课后服务的管理中掌控好每一个环节,在实施方面把握好每一个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后服务的作用,让乡村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切实学习到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
t20210724_546576.html.
[2] 王金娜.改革开放以来小学生减负政策的发展特征、局限与展望[J].教育科学,2019,35(06):40-46.
[3] 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3):121-132.
[4] 楊欣,罗士琰,宋乃庆,等.我国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评估研究:基于义务教育第三方评估的报告[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42-46+63.
[5] 陶含怡,周文叶.课堂评价何以减负:兼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之轻与重:课堂评价的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19(03):88-92.
[6] 方丹.基于学业负担评价的学校教学管理改进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05):91-96.
[7] 张生,张平,曹榕,等.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精准减负:提升减负政策效能的关键——基于小学生学习投入与主观课业负担类型的划分及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01):114-121.
[8] 杨宏山,茆雪瑞. 政策执行中的府际学习机制:基于教育政策改革的典型案例分析[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144-152.
[9] 陈丽华.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监测机制思考[J].人民教育,2021(Z1):19-21.
[10] 朱卫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9,
39(12):1-5.
[11] 贾伟,邓建中,蔡其勇.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及突破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1(09):51-58.
[12] 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1):68-76.
[作者:杨晓娟(1997-),女,贵州安顺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吴娇(1998-),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黄威荣(1977-),男,贵州黔西南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该文为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年度重大课题“‘三个课堂助力贵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研究”(ZD202103)、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贵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1GZYB54)、贵州师范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专递课堂教学交互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LPYJS-2022-10)的研究成果
T:通讯作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