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 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竭动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存在专业理想不够坚定、专业情操不够高尚、专业性向不够成熟、专业自我认识不足等问题。解困之路径:一是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坚定专业理想;二是树立乡村教育价值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三是参与乡村学校文化建构,重拾专业自信;四是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语文教学风格;五是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关 键 词 乡村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 乡村小学
李慧英.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36):50-53.
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这意味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将迈向一个新高度,我国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将更均衡、更完善。其中,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乡村教师,他们坚定教育理想,长久地扎根乡村教育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然而,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且流失严重等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角度,基于学界普遍认可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1],分析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专业发展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意义
1.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
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明:“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2]乡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一个极其关键性的因素。教师专业情意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不仅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师寻求持续主动发展的源泉。在乡村教育振兴发展的形势下,要使优秀教师扎根乡土、守住乡村,就要优化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形成自觉、主动发展的意識与习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这既是社会发展对乡村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教师自我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学生领路人的时代诉求。
2.乡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要求
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学科,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蕴含在教师的言行中,深深地影响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3]启蒙阶段是一个孩子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奠基的黄金时期,其中学校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更是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基础性学科之一。语文课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拥有良好专业情意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用心、更认真,语文课堂气氛才会更活跃,学生才可以在品读文本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情感的流露,最终生活和学习的生命意义才会在学生灵魂深处生根发芽。儿童是人类生命的幼芽,他们的身心发展、心灵世界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教师的呵护与情意的浇灌。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的变化,会比其他课程教师在儿童人文素养的发展培养上更加明显和重要。
3.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是教师坚定教育信仰的内化,它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创造力,教师一旦缺乏专业情意,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将失去动力与激情[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师专业情意贯穿始终,语文课堂的审美性要求语文教师专业情意持续投入。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意是语文教师在乡村环境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淀的特殊情感倾向,是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更是乡村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寻求发展,获得身份认可,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不断探索、学习和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教育发展问题的敏锐思考,对职业生涯的有效规划、对职业信念的逐步加深、对自身品质的不断修养是语文教师的一门长期必修课。时代赋予乡村教师以重任,乡村教师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强自身专业情意的建设,在完成时代使命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乡村孩子的梦想。
二、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发展困境
1.专业理想不够坚定,专业行为与之脱节
外因上,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艰苦环境不匹配,加之农村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轻视心理,如部分农村家长会认为没有真本事的老师才会留在乡村当老师,这些不满和质疑,使乡村教师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其职业尊严受损、社会价值认同感降低,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追求也会受到心理上的阻滞,致使其工作中敬业意识不足,工作态度消极。内因上,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自身工作缺乏职业规划,奋斗目标模糊不清,教师专业行为滞后。不少乡村教师迷失了自我,挣扎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线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在主观上人为地设置认知障碍,只看到乡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等不利因素,苦于现实困境,找不到出路。
2.专业情操不够高尚,对待工作和学生缺乏热情
乡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对自己所处的落后封闭的乡村职业环境,面对学习基础差、生性顽皮的农村孩子,面对教学后学生的进步不大等状况,找不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从事乡村教育是出于无奈,他们缺乏创造的激情,抱着“端好手里的饭碗”的生存关注,处于教书匠式的工作状态,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形成理智性的价值评判的情感体验不足。也有一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欣赏程度不足,不太欣赏自己的学生,发现不了学生的优点。在满意感、成就感、归属感缺乏的氛围中,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很难对教师职业产生幸福感,更难找到自身的价值并享受职业带来的快乐。最终表现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操低迷,缺乏工作激情,主动性发挥不足,对待教育活动热情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专业性向不够成熟,教学风格尚未形成
一方面,乡村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农村环境中,“走出去”看看的机会较少,视野不够开阔,专业见识不足,导致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敏锐的教学分析能力和对教学盲点的深刻洞察力,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专业需要的不足,对教学工作兴趣不浓,奉献精神缺乏。另一方面,乡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过分依赖于教师,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就出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障碍,导致教师的社会人际关系紧张。一些教师不懂得排解压力,心情过于压抑,将负面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发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的说话语气过于凶悍,甚至会说脏话,导致师生关系疏远。还有一些教师平时疏于对自己的约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偏爱家里有权势的孩子,表现出专业性向不够成熟,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专业情意不合格。
4.自我认识不足,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第一,由于农村社会环境的偏见和不认可,不少语文教师难以在公开场合说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为自己的工作过于普通和平庸,加之专业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职业认同感偏低,难以真正产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二,受到乡村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满足于惯常的乡村教学生活,安于现状,缺乏对职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期待。第三,由于乡村学校图书设备不完善,教研活动不够深入等因素,加之一些教师自控能力不足、意志力薄弱、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会放松对自己的反思与监控,导致自我发展意识不足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三、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情意的提升路径
1.明确乡村教育目标,坚定专业理想
乡村教师是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获得较好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教师正确、坚定的专业理想能够引领学生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能够促使乡村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对于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扎根乡村教育,追求专业价值,需要依据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方面,明确目标,坚持信念,形成专业理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所指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5]乡村教育的目标,不仅使乡村儿童平等地享受现代基础教育,还要使乡村儿童在了解和传承本地区的文化和传统上,具有本土情怀,成为一个对家乡、对祖国有责任感的人。这就要求乡村语文教师要坚持乡村教育信念,以乡村儿童发展为中心,将乡村儿童的语文能力提高与人文素养提升并举,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视为自己专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增强敬业、乐业精神,巩固专业理想。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职业选择,辩证地看待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要站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格局高度上,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探寻乡村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面对乡村儿童,教师要摆脱眼前利益的困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身心忘我投入,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树立主人翁的事业心,坚定专业理想,用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信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影响乡村儿童的发展。
2.树立乡村教育价值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实践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现象带有倾向性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定向标准[6]。在我国农村教育十年“撤点并校”的政策实施下,乡村教育生态复杂多变。对于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在“现代文明”与“乡土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应该采取整合性的文化价值取向,从以下三个方面树立乡村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一是树立使乡村孩子“乡村化”的人本价值观。乡村留守儿童居多,生活环境朴素,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敏感的情思关爱学生,以职业荣誉和人格尊严为道德形象成为乡村孩子学习的楷模,承担起乡村教育的社会责任,通过乡村教育使乡村孩子成为真正的、纯真的“乡村孩子”,成为接受大自然所熏陶的一个自然的、充实的人。二是树立使乡村孩子“现代化”的社会价值观。乡村儿童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未来一代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者。在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乡村教育是重要的支撑与保障力量。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带有浓烈的为乡情怀,把乡村孩子培养成为认同乡村身份、具有乡土自信的“为乡村而学习”的现代化儿童。三是树立使乡村孩子“社会化”的知识价值观。乡村儿童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要有自己的一席位置,就要占有特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即乡村社会的生存知识与发展能力。对于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积极主动理解乡村文化,守望、关注、倾听乡村孩子的所思所想,给予乡村孩子关爱与陪伴,引导他们通过交流、想象与创作,产生对乡村自然与社会、对自我成长的思考。
3.参与乡村学校文化建构,重拾专业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促进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学校文化发展中,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特色:一是做到语文学习内容与学校文化相结合。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儿童学习为中心,有意识地将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做”与本土乡村文化特色挂钩,逐步形成本土乡村学校文化典型模式。语文要在课上充实乡村学校文化的内涵,课外扩展乡村学校文化的外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践行乡村学校文化。二是做到儿童阅读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儿童作品阅读在小学阶段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关注乡村儿童的特殊优势与成长需求,从儿童的乡村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优秀儿童读物,丰富乡村儿童的认知世界,树立乡村儿童信念,激发乡村儿童探索未来世界的想象力与求知欲。这既诠释着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实现着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宗旨。三是做到语文课程理念与学校文化氛围相匹配。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知识与乡土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在乡村教师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既要找到自我的精神归宿,培植起个人的为乡信念,重拾文化自信,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实现自身专业價值的衡量标准。
4.挖掘鄉土课程资源,形成语文教学风格
语文是综合性极强又极具人文性的一门基础课程。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教材,拥有开放的心态,充分认识到乡村鲜为人知的自身优势,挖掘与利用本地乡土资源。一方面,发现乡村天然的自然生态资源,培植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乡村生态的相对天然性为儿童感受与回归自然提供了较开放的空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意义。如卢梭主张的,人们应该将教育与自然融为一体,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大自然有着神奇的力量,通过自然教育,增强儿童的体质体能,唤起儿童的生活热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充分发挥学科作用,才能不断接近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隐性资源”,增进儿童的乡土信念。乡村世界别有洞天,民众特有的劳作与生存方式、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传奇性的民间故事、浓厚的乡土情怀都是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隐性资源”。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将这些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乡土资源融入到相关的语文教学与学生活动中,能够凸显乡村文化内涵,传承乡土文明,增进乡村儿童对农村社会几千年来的生存理念的认识,潜移默化地促进乡村儿童的精神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逐步树立“到乡村来,在乡村中”的乡村文化教育理念,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学校的培训与支持下,逐步形成具有乡土风情的语文教学风格。
5.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密不可分。乡村教师主动寻求自身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有效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更是个人幸福指数提升的积极选择。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考虑自身个体化特征,又要考虑社会环境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与需求,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做好短期、中期、长期的教师专业规划。
首先,认识自我,补齐短板。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个性特征等进行准确评估,发现优势,补足短板。从未来乡村教育发展的视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职业发展的前瞻性,发挥自己的优秀品质,促进乡村儿童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
其次,依托学校,协同发展。乡村学校在切实保证在职教师年度360学时培训时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通过顶岗支教、网络在线辅导等方式,形成帮扶带模式,有效指导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实地开展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活动等方面的专业提升活动。这既能促进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发展专业化,又能使他们体会到工作中所蕴含的乐趣,也是乡村教师寻找工作价值和职业意义的有效途径。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和理论境界,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教育科研实践改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理解[8]。
最后,专业认同,实现价值。乡村教师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乡村生活中的我”与“专业的我”不断交替转换,不断分离重建的过程。一方面,主动提升自我综合素养,争做乡村里的“新乡贤”,走进乡间、融入民众,成为扎根乡间、服务乡间的新时代教育者。另一方面,明确自己的专业诉求,理性认识所处生存环境。乡村教师要以独有的生活感受力体会到乡村特有的宁静与自然、乡村儿童的淳朴与坚韧,苦干乐干,增强主人翁的意识,摆正自身的职业态度,秉承迎难而上的奋斗者精神对待乡村教育工作,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自身专业发展需求,立足乡村学校实际,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2-74.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0-08-28)[2023-06-25]http://ire.nenu.edu.cn/info
/1038/3298.htm.
[3][5][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4,4.
[4] 李建辉 ,王志广.简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情意、态度与价值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62-167.
[6] 冯君莲,唐松林.现代农村教师的责任和追求[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02):32-36.
[8] B.A.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0.
[作者:李慧英(1983-),女,山西岚县人,吕梁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泽华】
*该文为2021年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山西籍教育家辛安亭教育思想研究(1938-1949)”(GH-21096)、2022年吕梁学院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LBL+PBL+CBL+微课联合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的应用研究”(XJJGYB202209)的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