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在教育新时代的重要战略决策部署,其根本出发点是让课堂教学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GX实验在“32字诀”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GX实验与“双减”的目标、实践路径和价值旨归有内在的一致性。GX实验减负提质的思想对“双减”背景下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关 键 词 “双减” GX实验 减负提质 高质量数学课堂
彭爱辉.“双减”背景下GX实验对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3(36):88-92.
教学改革实验作为验证性、变革性的实践活动,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先导性、实验性和创新性的作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改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品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涌现了许多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的教改实验[2]。GX实验是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而开展的综合教育实验,它有效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益,提升了学生素质。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如何着眼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就是党中央对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决策部署。“双减”的颁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教学改革意义深远。“双减”中的减负是治标,目的是提质,在减负的三驾马车——“课堂教学质量、作业管理和课后管理”任务中,课堂教学质量最为首要和关键,作业负担和课后负担归根到底是低效的课堂教学造成的,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减轻作业负担和课后负担。GX实验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对当时的教育问题做出了最强的回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对GX实验的回顾与GX实验思想的剖析,并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双减”下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GX实验简介
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它由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陈重穆教授和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提出并组织指导实施,是融教材、教法改革为一体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改革实验。针对当时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高、存在大面积差生、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陈重穆和宋乃庆教授指出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为此创造性地提出了旨在减负提质、提高课堂效益的GX“32字诀”的教学原则,即“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编写了GX教材。GX教材于1992年春季在重庆市五所学校6个实验班开始实验,到1997年秋季实验班超过120个。由于实验效果突出,实验范围由重庆迅速发展到四川、贵州、云南、黑龙江、江苏、湖南、福建、海南、河北等14个省(市、区)共数百所学校。GX实验还被成功地运用于高中数学及历史等其他学科教学,并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取得了好的效果。
GX实验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和社会的一致肯定,產生了广泛的影响。刘应明院士认为:“GX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对数学精神的了解上都很有意义……GX实验富有中国特色,有很强的创新意识。”[3]张奠宙教授曾指出:“‘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口号的提出,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确是金玉良言。”[4,5]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1995年基础教育座谈会上特别指出:“陈重穆教授作为数学家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为不易,精神可嘉,应好好总结他的教改思想。”[6]GX实验有关的成果获得了1998年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二等奖和2000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教育思想是教育实验的先导,GX“32字诀”是GX减负提质思想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强调在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特点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减轻学生数学认知要求上的负担,以“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优化学习内容减轻学习任务上的负担,以“开门见山,适当集中”有效组织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更深刻理解,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目标[7-9]。
二、GX实验与“双减”政策的契合性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的痼疾,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生回归全面发展,让教师回归教育初心与使命,让家长与社会回归协同育人[10]。它是通过中央顶层设计在节制资本中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11]。GX实验被认为是我国影响较大的数学教改实验之一,GX思想指导下的实验以高质量的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大为减少、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公平。GX实验与“双减”政策在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上完全一致,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实践路径和价值旨归是契合的。
1.GX实验与“双减”目标的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
“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必要的校外学习负担,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课外活动和培养个人兴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协调发展。表层上,“双减”只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深层上,“双减”的核心要义指向人的发展和力求使教育回归丰富而根本的育人功能,从唯分数、唯升学的偏隘中走出来,回归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GX实验很好地平衡了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关系。在GX“32字诀”指导下构建的易教、易学的初中数学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2],大大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脑力和心理上的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非认知因素水平,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GX实验促进了学生各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外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实验结果表明,GX实验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与成功范例[13]。
2.GX实验与“双减”实践路径的契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双减”政策和此前的各次“减负令”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教学方式的优化,将课堂教学的改进作为落实减负工作的一个突破口[14]。它倡导“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通过聚焦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实现优质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作业负担与课后负担自然随之减轻,从而减少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主要在课堂和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负担就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压力也会相应减轻,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GX实验在“32字诀”的思想指引下,以课堂教学为改革的主要阵地,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减轻。GX实验的减负提质思想在实践上与“双减”所体现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工作方向一致。
3.GX实验与“双减”价值旨归的契合: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双减”政策直指教育改革因市场化因素介入而对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帶来的挑战,引导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回归公共性[15]。在资本的裹挟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愈演愈烈,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校外培训机会的不平等会影响到教育过程的公平性。GX实验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很好地兼顾教育的公平,这种公平体现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兼顾。GX实验提倡抓两头,既使学困生能达到基本要求,又使学优生能学得更多更好。通过“基本知识要经常结合所讲内容顺便重复以照顾学困生”“通过积极前进,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方式、各种层次的循环……在循环中帮助学困生复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等多种策略,GX实验兼顾了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GX实验还能够克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数学学习的语言障碍,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教材起点偏高等问题,从而缩小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数学教育质量的差距。可以说,GX实验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现了难以破解的教育公平,与双减的价值旨归一致。
三、GX实验对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双减”政策精神的落地生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现实任务,但如果以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双减”政策的落地就有根可依。但学校的课堂教学实现质效双增也是“双减”政策落地的主要难点[16]。尽管新时代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视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各种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对数学概念表达的精确性和严谨性的过高要求,满堂灌输或题海战术仍是很多数学课堂的常态;学生知识结构的碎片化现象;课堂上刻意设计探究、讨论等活动环节;问题设计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它们都是导致新时代学生数学学习难、学生学习负担重的根源所在。GX实验思想为“双减”政策下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进而建设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1.淡化形式,注重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和数学思想的运用
GX实验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在数学教育界乃至教育界都影响深远,它针对数学教育中过度重视形式化冲淡了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实质认识和理解的现象,指出了重视知识的实质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而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过度重视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体现在对要求学生回答概念时的过度精准性,对一些计算的细枝末节的精细要求,对一些阶段性的概念作一些空泛的、形式化的辨析等[17],这些要求实实在在地增加学生认知和学习上的负担。著名数学家张景中院士在接受《瞭望》专访时曾指出:“对数学而言,减轻负担最有效、最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把数学变得更有效、更容易学。”[18]过于偏重对数学概念表述的形式上的要求,会让学习者淹没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中,反而失去对概念的实质和精髓的了解,这是把数学变得更难学,会加重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是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的。过于注重数学技巧与细节,而对数学知识中蕴藏的数学思想视而不见,这对学生长远的数学能力的发展也是没有益处的。在新时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依然要注重淡化形式,避免在形式上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相反地,以直观的方式或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抽象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与讲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帮助他们用科学的语言去提炼和表达,会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数学概念的实质和数学知识的精髓。学生对数学的实质有了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自然提高了。
2.重视数学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与学习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强调每门学科都应该教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19],这个基本结构指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属于一门学科最“根基”的东西。GX教育思想的“开门见山”强调直达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迅速认识结构中的点,然后“适当集中”,以点带面,有效建立学科知识网络结构,最终掌握“基本结构”。GX教育思想中这种通过关键知识节点来帮助学生架构所学知识框架,让学生能理解所学学科各种概念与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深度明显增加。但现实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内容多、任务重等原因,不少教师或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思考不够,或是无法厘清教学内容各项知识的内在联系,课堂上留给学生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细碎、不连贯的知识片段。缺乏知识间必要的内在关联,学生学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也缺乏对这些知识的深度理解,无法用结构和形式都强大的数学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看待周围的事物,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的负担自然也越来越重。为了克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抓住学科知识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揭示不同数学内容背后隐藏的共同点及共同的思想方法,通过搭建知识和经验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学得更深,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减量提质,真正促进减负工作的落实。国际研究也表明,教数学的结构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关系的比较建立知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和深入理解数学的长期能力[20],而它也是在国际数学成就比较中取得优异结果的国家的数学教学的重要特点[21]。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链,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GX实验的“积极前进”主张课堂教学要直接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学习进度,这也是GX实验助力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法宝。但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却起步太慢、起点过低,如为了体现课堂教学重视对学生经验的积累,用低幼化处理的方式[22],让学生体验低认知要求的操作;有的教师为创设情景而刻意设置无法揭示数学本质的情境,从而没有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或思维上的唤醒;有的教师将内容讲得过细,在同一知识点、同一水平上重复过多,停留较长时间,或在每个知识小点上反复讲、重复练,这些教学操作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低认知任务和长时间的同水平重复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产生思维上的惰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借鉴GX实验的“积极前进”思想高效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设计带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使其数学认知、数学思维和能力達到更高水平并循环上升。通过“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策略设计一系列紧密相连的任务链,是对学生的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支持,从而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新知识的教学,并及时与前面所学知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通过“做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数学课堂的满堂灌输、题海战术等现象较为普遍。在很多数学课堂中,各种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公式、定理被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与培养,反而加重了心理和认知上的负担。GX实验强调“先做后说”,就是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强调学生的经验总结与对数学的理解和反思,强调学习活动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自己去把所需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学数学就像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做数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抓手[23]。从知识观的角度来看,做数学强调学生的实践也是从传统的“事实本位”的知识观向“理解本位”的知识观的转变,从单一的重视结果、讲究对客观事实反映与符合,到重视学习过程、追求对世界的探索与创造[24]。对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继续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这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GX实验的思想,学生的做数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师生一起探讨问题、寻找规律、归纳结论,是学生做与教师教的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和改进。
教育实验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GX实验深深扎根于我国数学教育的实践土壤,提出和开创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路径,使我国基础教育的数学学科教育的实践与理论都取得了重大创新。GX实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有效减轻了师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理论方面,GX实验提出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深深影响着我国当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例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强调本质,注重适度形式化”作为改革的基本理念,并指出“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要求适度降低数学的形式化,以适应数学教学的需要”[25]。在最新版本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如“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 [26]等等,这些理念与GX实验的“适当集中”是完全一致的。总之,温故而知新,在“双减”教育改革的重要时代背景和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GX实验,能获得有益的启示。正如“青浦实验”的开创者顾泠沅先生所言“教改是变革与传承之间的一场博弈”[27],GX实验在博弈过程中所倡导的诸多熠熠发光的数学教育思想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能使得优秀的数学教育思想得以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能给当代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直接的有益启示。“双减”政策的颁布已两年,但现实的情况是,“帕累托最优”式的皆大欢喜的局面尚未出现。基于GX实验与“双减”政策的内在契合性,剖析GX实验减负提质的思想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启示,能为发展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乃至系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 郝志军,田慧生.中国教育实验30年[J].教育研究,2009,30(02):3-12.
[2] 张家军,鲍俊威.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70年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63-70.
[3][6] 张渝.GX实验的回顾与展望[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宋乃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领路者:张奠宙先生[J].中国教育科学,2015(04):41-49.
[5] 严士健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03.
[7] 陈重穆,宋乃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J].数学教育学报,1993(02):4-9.
[8] 宋乃庆,陈重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02):15-18.
[9] PENG A H,SONG N Q.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thema-
tics textbooks in support of effective teaching for secondary schools[J].Research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2015(04):247-265.
[10] 周序,付建霖.“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应教尽教[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5.
[11][16] 梁晨.论以人民为中心领导型政党的中国之治:以“脱贫”和教育“双减”新政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74-80.
[12] 徐建星.初中几何课程减负提质的有效构建策:“GX实验”面向教学的初中几何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04):98-102.
[13] 庞坤,李明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对数学新课程背景下GX实验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05):66-68.
[14] 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15] 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22-130.
[17] 俞京宁.从因式分解概念该不该深度解读说起[J].中国数学教育,2018(7-8):19-22.
[18] 张景中.把数学变容易[N].《瞭望》新闻周刊,2022-01-04(002).
[19] BRUNER J 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48-63.
[20] RICHLAND L E,STIGLER J W,HOLYOAK K J. Teaching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Mathematic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2(03):189-203.
[21] PENG A H,CAO L.How Chinese teach mathematics:Canadian teachers perspective[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21(01):247-265.
[22] 李晓蕾.“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减负提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1-6.
[23] 章建跃.“做数学”的育人价值探讨[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03):1-3.
[24] 崔允漷,张紫红,郭洪瑞.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即学习变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21(12):55-63.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6.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7.
[27] 顾泠沅.45 年:一项数学教改實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4):103-116.
[作者:彭爱辉(1977-),女,湖南娄底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瑞典于默奥大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与发展对策研究”(17XMZ032)、2022年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下教育学专业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2JY056)、2022年留基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22JY056)的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