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拓盼 陆吉健 高丽
摘要: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的速度革新和改造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其对课堂教学的智能化改造,为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率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在教育价值的实现、教学技术的使用和教育者角色的定位上面临挑战。对此需要以新建构主义和科技哲学理论为根基,寻求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依据,探讨实现教育价值、教育角色、教学方式和教育场所的转变,为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智能时代 课堂教学 人工智能 教师角色
随着电子设备平台的开放式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颠覆和重塑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基于此,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人工智能国家战略。那么,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失范有哪些?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智能时代课堂教学又该做怎样的现实转变?唯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智能时代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一、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失范
智能时代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依托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来提升教学的效率,变革教育模式和思维。但教育模式的变革存在弊端,以技术主导的教学模式容易破坏变革,导致真正的教育目的无法达成,教学手段和方向错乱,影响教学工作的实际展开。
1.教育价值的背离
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了三大领域及六个目标,三大领域涉及“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而六个目标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而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学生人格和人性是否得到正确的指引,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以及完善标准也需要按照上述逻辑制定。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在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与交流协作能力的同时还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资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教育价值隶属于人文主义价值体系的范畴,教育与技术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那么无形放大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会是对人文主义的戕害,“便捷式”技术的滥用会使得以生为本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成为泡沫。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技术的实现并不冲突,要将两者联系起来,技术是价值实现的必备工具,价值是指引技术不断前进的灯塔,要以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基本准则,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弘扬教育价值,拒绝一味地宣传教育技术过于功利性的标准。
2.教学技术的僭越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主客体颠倒、教学先后顺序错乱。首先,教学主客体颠倒,教学的客体成为主体,传统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在新式教学不断发展的当前,两者之间出现矛盾,但两者不是对抗的而是各有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两者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稳定,相辅相成,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两种模式。教育技术涉及到主客体,缺少一方其价值就无法实现,教学技术超越教学目的成为教学主体,这就会使得教学技术僭越,导致教学价值无法充分得到实现。
教学的环境复杂,教学技术的目的就变得同样复杂,造成传统以及现代的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技术目的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地位先后顺序不明显,甚至出现了教学手段压制了教学目的,造成教学目的被抛掷一边的现象。虽然科技是生產力,但是舍本逐末的教学会导致教育本质的缺失。当教学评价被“科技化”后,教学思维就会被技术统治,教学技术就会主导教学,课堂将会成为传播技术的一个中枢,而教学的初衷也会偏离原有的路线。在教学的内外视角来看,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所应该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实现个性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张扬,传统教育在技术的包裹之下,教育本质和理念将失去意义。
3.教育者的角色失位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焦点。哈贝马斯指出,技术兴趣是被利益驱动的,技术是世界的主宰。师生之间都存在“效益”的问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从中学习,这种关系网络就决定了师生之间会存在上下的问题。在讨论师生关系时,科学的准则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思想,课堂也会被老师统治,才会使得这种霸权的思想不断盛行,我们要对这种思想进行反思,辩证看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平等的效益,追求课堂的自由和民主,在框架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一方,要充分放权。智慧教育就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不断发展,教师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cAI多媒体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利用cAI多媒体?智慧教学的理念怎样才能贯彻到底?如何理解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引领师生关系?目前的师生关系足够和谐吗?但是现阶段师生虚无主义的论点,导致辩证成为不负责任的借口,需要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平衡好教育者角色的地位,厘清教育者角色的关系,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与反思教育者的彼此关系。
二、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本质
1.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索
新建构主义理论从学习理论的视角去阐述智能时代技术空间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现实走向,从学习者内部的一系列复杂方式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此外关联主义的盛行是对新建构主义的补充,关联主义集中刻画学习的外部过程,通过对两种理论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对比,实现两者之间的求同存异,共同指导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新理论的出现并不会覆盖旧理论,而会对旧理论实现补充和完善,共同取得进步。所以新理论与旧理论之间不会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促进理论的提高和发展。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有效的指导着在革命性技术背景下学习者的正确的学习姿势,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指导实践,技术知识的传播要以理论为基础;其次是要将技术与理论的边界划分清楚,整合分析;最后是两者之间的方法论是技术以理论为指导,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这就不得不转换研究的视角,从对学习的关注转向对教学领域及新领域下由教、学的综合关系人手进行思考。
2.科技哲学理论的多元化思考
哲学思维是整体融合、相互渗透,区别于割裂式、非此即彼式思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空前未有的新型革命性科技被赋予了“灵魂”,像人类一样思考问题,甚至超越人类的思考范畴,替代人类去完成大量重复的,单一化与机械化的常规工作。在人工智能中,与其说刻画理论的精准性,不如说勘察理论对实践指导的范围的有效性;在人工智能教学时代,选择指导理论的要求是:当一种理论“颓败”时,与传统理论不断对抗的新生理论呼之欲出以提供经验及实践的选择。科学是辩证发展的,无法用简单的逻辑经验主义或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去阐述真实的科学历程,同时也存在对科学的偏离,历史观就是要将这种哲学思想的静态性转化成动态性思考。
三、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本主义,教育角色从“孤立者”走向“合作者”,教学方式从多媒体辅助教学走向人机互助教学,教学场所从封闭式课堂领域走向开放化社会空间等几个方面。
1.教育价值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尽管智能时代的教育格局需要重新洗牌,却也不意味着时代摘掉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冠冕,也不代表着工具主义无止境地侵蚀着人本主义的价值观,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建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个性化特征的人格魅力被洗涤。技术是一种手段,更是价值实现的媒介,作为人类由原始向文明社会过度的最重要的工具,其能帮助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冲破技术壁垒,要充分地发展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将技术艺术化,从艺术的角度去发现技术蕴含的诗情画意——“人,诗意地栖居”。
智能时代教育诉求重点聚焦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帮助教育贫困者“脱贫”,打好“人格塑造”的攻坚战。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整体的发展目标定位,应该是智能化、数字化和学习化,学生的群体发展目标方向应该是智慧性与多样化,个体发展目标方向应该是突出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素质。二元智能时代如果还从人的功能属性去定义人,将模糊人与机器的界限,混淆人与工具的关系,使人在工具化的生存中万劫不复㈣。种种迹象表明智能化的教育世界里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是所有机器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无论是由于时代发展需要,或是由于政策红利,越是置身于热的改革浪潮下,我们越需要冷静思考,把握好工具主义与人性化开发的动态平衡。
2.教育角色从“孤立者”走向“合作者”
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关系,突破了以师生为核心的二元空间,走向教师、学生、智能设备相互交织、彼此影响、错综复杂的三元化关系网。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促进机器和人的和平共处,如何评估风险,应对信息危险;如何将道德和价值标准等“人性美”融人到机器智能。在人类教师与受教育者的二维关系链上,人类教师与学生之间追求的是“中庸之道”、“恰如其分”和“统筹兼顾”,教师掌舵而不划桨,引领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在多样化层面和向度上应当平等协作。实现相互的信任和相互的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平等友爱,相互理解,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向老师求教,而教师同样也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更好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信仰、价值观、个性心理与品德、良好的社会建构能力。
总之,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实现和谐的授予知识和接受知识,两者之间是合作者而不是上下等级森严的关系,回归人的本真。平板电脑、VR、AR、人工智能等智能软硬件可以辅佐教师,传授给学生“硬知识”,甚至进行学生表情和语音的人工智能分析和回报,从而从课堂教学及其管理两个视角来辅助教师。这类“硬知识”具有事实性、系统性、稳定性、客观性以及实用性,这类知识精确且具有可重复性,如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全国各地援建的3400多个梦想中心,就给每位学生都基本上配备了能够进行智能教学的平板电脑等。学生通过智能软硬件,实现硬知识在虚拟的真实环境中,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形象化的学习;智能软硬件与教师之间,应该是教师主导下的智能软硬件辅助关系,智能软硬件通过对学生硬知识的授受从而将传统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教师则完成智能软硬件不能完成的情感类工作。
3.教學方式从CAI教学走向人机交互教学
随着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世界物理空间、人类空间、信息空间等三维空间的演变正润物细无声地打破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空间,新的教学方式融入了人工智能工具,通过精准化、个性化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人工智能Nestor是通过摄像头跟踪和识别学生面部和眼球运动,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woebot是一种心里咨询计算机,是有社交网站Facebook,能够实现智能交流,通过AI可实现每周200万次的对话交流。哈佛大学研发团队BrainCo研发出的Focusl也可以进行学生注意力的追踪观察,通过耳朵以及前额传感器追踪脑电波,实现分析。还有智能眼镜、电子手环、眼动仪等一系列先进的智能设备的引入,能够提高教学的准确和生动性。AI的引进将是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实现精准教学,为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提供进阶工具和模式。
教学跨越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与多媒体辅助的信息化教学旧时代,开启了智能化教学时代。各种新型智能设备辅助下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会使人迷失自我。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的教育空间下,一些枯燥、重复性的教学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角色、素养、能力以及教学基本功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更多成为陪伴者、引路者和学习伙伴。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代落下帷幕,而人机互助教学的场景欣欣向荣。
4.教学场所从封闭式课堂领域走向开放化社会空间
未来智能时代发展到高级形态,实体化的学校组织与常态化的运作模式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而日趋消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蓬勃发展的在线教育正在冲击着实体化的学校教育;二是技术革命在不断刷新学校的教育过程与教学环境。随着MOOC、移动教育工具、实时互动教育平台等各种形态的教育产品呈现,线上教育会愈来愈凸显其重要地位,线下课程主要集中在学校课堂完成。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组合,课堂内外的无缝式衔接。“互联网+”的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以移动互联网教学和学习平台为基础的媒体,能够促进“智能课堂”的实现和发展,支持课堂内外的人际对话沟通,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实时对接,为学生探究现实世界的奥秘开启了新窗口。
教育不再拘泥于营造课堂的问题情境,还融合了虚拟技术来提供逼真的、可高度互动的沉浸式虚拟学习环境。另外,未来的学校是线上的网络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合二为一,学校的功能在家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培训来接受内容,学校由封闭的环境走向开放化的场所,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处理学生难以理解的“硬知识”,同时接受“软知识”的熏陶,彼此分享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智能时代下的教育需要从“技术一教育一社会”的视角出发,去审视、衡量、评价开放化的教育空间。AI平台为课堂开展活动的基础:开放的数据交互标准,解决AI数据的互联互通问题;开放的开发框架,解决多样化AI技术的便捷接入问题;灵活的“微服务”架构,解决复杂AI技术的迭代更新问题。通过技术的延伸与维护保证技术运营下的教育教学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宗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开放化的教育模式便于培养出有社会必备能力、有人格魄力、有创造力的社会杰出人才。置身于智能化改革的热潮里,更应该让思维冷却下来,牢牢抓住教育宗旨的主线,厘清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