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陈月琴 常国良
摘要:小学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对学生的过度监管以及教室物理环境压抑的布置等造成了消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个体差异,建立师生双向互动型情感交流。
关键词: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 师生关系 心理环境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发现了不同的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能否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起重大作用。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一、课堂心理环境的论争
国外文献中,课堂心理环境也被称为课堂环境、课堂气氛或学习环境等,研究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中,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来说明课堂环境:一个是课堂心理环境,特指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在影响的班集体的气氛;一个是学习环境,指学习过程中物理环境和教师教学形成的教育环境。
范春林认为,课堂环境也称为教学环境,是一种上位概念,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其下位概念。李博认为,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参与者在课堂中围绕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心理环境。
基于穆斯对社会环境不同维度的划分,课堂心理环境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师生关系维度,即师生情感环境与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帮助程度,师生之间的互助程度,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程度;学生发展定向维度,即评价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发展提升的程度以及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正面的影响;课堂氛围,即维持课堂教学活动有序进行与维持或控制课堂活动积极进行的程度,对于课堂变化的敏感度。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班规制度、班风学风、座位次序、课程布置、教师期望、教师素养、作业布置等。
二、当前课堂心理环境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绝对权威
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继承者,思想言行是一种表率,身份地位受社会尊重,形成一种身份权威;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条例对学生的言行与学习提出要求,而具有的法律权威;专业的教学知识与能力形成的专业权威。张凤发现儿童对教师情感权威越不认同,师生关系亲密性越低;对于教师规则和个人生活权威越认同,儿童与教师的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越好。
学术界中,对教师权威的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权威意味着上对下的支配,下对上的服从,教师权威特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无条件对教师的认同、信赖和服从。二,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依据教育领域确立的原则与规范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或观点上服从并依赖于教师。
我国的大部分课堂还都是外控型专制的课堂,造成课堂沉闷无趣,学生不敢发问,师生不能对等交流。由于教师还在考虑如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权威,师生间的大部分情感交流都是单向主动型。
2.对学生与教师的过度监控
在一些直播平台上,全国多地不同学校的教室内画面被直播,教室内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下。在水滴直播平台教育栏下均是学校教室直播画面,点进去后发现位置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南等多个地区,涉及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等,画面名称有的是具体的学校名称和班级,也有以智能摄像机或数字代替。
一些家长认为,这样便于自己查看孩子情况,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校领导认为,这样能关注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生意外能分清是谁的责任,也利于监督教师工作是否到位;法律人士认为,监控变直播是越界行为,不但没有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也没有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教育学者对此作出评价,如果为了考场秩序,录制课堂教学情况,在提前告知学生与老师的前提下是可以的,如果是为了家长监督或学校监督教学,就是不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和学生隐私权的表现。据两位学校教室直播发起人表示,设置监控是为了学校老师随时看到上课画面,便于教学交流。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只是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摄像头,是否直播取决于班主任,同时强调学校内大都是留守儿童,家长很乐意在直播平台看到自己的孩子。
利用直播平台对学生过度监控,各方都进行了不同观点的解释,却没问过孩子的意见。过度监控背后是对学生与老师的不信任。在过度监控下,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精力易受到干扰,行为举止如履薄冰,学生还担心自己的行为被网友评头论足,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些特别的行为可能被截下来四处传播,这都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对被监控的任课老师来说,课堂上也有了诸多顾虑。如果仅仅为了教学交流,除了老师亲自出席听课,录制教学视频外,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直播视频只限教师间传播。
3.学生不被尊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师的概念由来已久。《礼记?学而》记述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句话后来浓缩为“尊师重道”,流传至今。传统的尊师重道理念影响下,形成了学生应服从老师的思想。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尊重只发生在学生对老师之间,教师的绝对权威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教师说什么就要做什么,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并要求自己的孩子绝对服从老师。现代教育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尊重学生是对传统的颠覆,但很多教师未必能真正理解尊重学生的实际内涵与价值,更不用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践行尊重学生了。任何命令式、训诫式的语言或行为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尊重所产生的信任更能让孩子自信发展。
4.压抑的教室物理环境布置
教室的文化布置对小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拼搏奋进,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等。中国的孩子进入学校就被限制在眾多框架中,最重要的是被要求遵守学校纪律,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就培养孩子遵守纪律。中国的孩子学守纪律,而德国的孩子学守规则。纪律的制定通常是一方服从另一方,限制了服从者的行为,服从方不能质疑,更不能挑战。纪律不一定符合人性道德,它服务的对象是纪律的制定者。规则的制定是符合人性与道德诉求,它保护弱者的权益不被侵犯,强者不能为所欲为。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服务大众,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公平、安全的社会里。遵守规则就是已经与社会接触,融人社会。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教育家提出要建立居家式的教室,营造学校即家的自由。已经有部分学校在尝试,比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室没有门,墙壁带有滚轮,方便推开调整教室,而走廊最窄的都有6米。这些设计遵循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设计的语言应该是孩子的语言,而“竞劲尽精,净静敬进”的布置内涵十分丰富,却不太适合布置小学的教室。孩子并不喜欢那些名人名言或激励的话语,教室的布置应该着眼小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布置他们自己喜欢的教室。
三、优化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策略
1.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比如学生难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削弱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的内容难以有实际应用,难以培养社交能力。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独自、被动地接收、消化知识,教师监控学生不能有小动作,课堂安静而缺乏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被提出,其中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和开放学习环境建设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建设得到提倡。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建立在对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学生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无需持续性的监督,将传统课堂上“向老师学习”转变为“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注重老师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提倡师生之间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小组学习,将授课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问题的交流,增加讨论与互助,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方法上,注重提倡学习者的探索式学习,互助学习,激励学习者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培养社会性,带动学生积极愉悦的心情,营造一个互相关爱、相互理解、民主平等、自由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
2.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身心健康、人格培养等。关注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监视学生。这里的尊重不是单指学生尊敬老师,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老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关系,遗传相关物质、成长体验经历等不尽相同,而形成了独特的性格与个人“心里世界”。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爱好、气质需求、缺点特长等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学生不可能按着同样的路径,同样的学习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取得一样的结果。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差异作为教育的基础与起点,让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个体的差异也是未来发展多样性的可能。教师有了对差异的理解,就能注意克服教学计划中要求整齐划一的弊端,就能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教师应该接受所谓的“差生”,他们只是学业成绩不够优秀的待优生,也应当受到尊重,不排斥不讽刺,尽量使这样的学生能在校学习期间有所得,有所进步与提高。
尊重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实则是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质疑或对教学的反馈。尊重话语权意味着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授受关系变为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人格上是各自独立,不存在尊卑关系,更不应该让学生单方面敬畏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则应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应发展。
3.建立双向互动型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受教育者的学习是认知性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受教育者是特殊的认知主体,能够与教育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与情感认同程度。如果教师一味地高高在上,与学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的心理,从而不愿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情愉悦,态度和蔼,言语积极,则会引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可能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师生情感交往源于尊重,没有尊重就不会有深度的交往,再到相互认同,相互支持,最后达到融情的地步,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很多学生反映,如果自己喜欢老师就很乐意上他的课,在课上会很好地表现;如果自己讨厌一位老师,就很反感上他的课,甚至不愿意做这门课的作业。通过师生间的情感培养,能够促进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情都比较放松,师生关系和谐自然,课堂气氛和谐有序,教师与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有较多的互动与交流,双方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中。积极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课堂環境的建设不可能完美,很多教师还只停留在建设课堂物理环境上,对课堂心理环境关注甚少,课堂心理环境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感化、启发的作用,它所带来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积极性,刺激求知欲,让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培养学生主动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