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是美国行为主义控制派提出的矫正学生行为的管理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范例介绍了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内涵、功能,并且对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课堂管理 行为契约 行为矫正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高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而课堂管理不善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形成一定阻碍,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国中小学课堂管理有很多问题:有的教师实行放养式,只注重教学而忽视管理,课堂如一盘散沙,出现很多违纪问题;有的教师对课堂严格控制,课堂秩序良好,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研究西方课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作为心理学上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将其引入课堂管理,希望能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有所启发。
一、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内涵
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书中提出的主权在民的思想,奠定了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如今,社会契约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展到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领域。把行为契约的思想引入课堂管理,是美国课堂管理流派——行为主义控制派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课堂行为契约是一份具体的、书面的协定,它规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需要做出的确切的行为方式,以及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它是帮助教师管理学生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行为契约可以用于积极课堂行为的维持,中性课堂行为的优化和消极课堂行为的矫正,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行为契约的构成要素:
1.契约主体。课堂行为契约是由达成契约的一方或多方来签订的。主体由签约人和签约管理者组成。签约人是需要达到契约中规定目标行为的人,一般是学生。签约管理者是监督签约人履行契约并对其履行程度和结果作出评判的人,一般是科任教师、班主任,也可以是学生。
2.目标行为。行为契约在合同中具体规定了签约双方彼此的责任和行为,并对目标行为的完成情况做出详细要求。它具体规定了签约双方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目标行为必须在可操作的范围内,有切实可行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太过简单。
3.奖励和惩罚。行为契约中要具体确定合同完成后签约人所能得到的奖励和没有完成应得到的惩罚。奖惩是行为强化的手段与措施。奖励要合理,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达到对行为的强化。惩罚要限定在最小范围内,同时能起到减少学生负性行为的作用。奖励和惩罚必须经签约双方协商,意见一致后确定,不能由任意一方决定。
4.合同执行时间。要明确规定合同执行的起始时间和终结时间,时间长短依学生个人情况来确定。自制力和意志力差的学生在刚开始实施行为契约式管理方式时合同有效期不能过长,时间太长会消磨学生的耐心。时间以三到五天为宜,以后视其行为改善情况可逐渐延长。签约双方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来展开,否则会影响实施效果。
行为契约的四因素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的签约人所制定的目标行为、奖励惩罚和执行时间依据签约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通过制定行为契约的方法来帮助教师管理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达成自己的期望行为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以此实现课堂内的人际和谐,为顺利开展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二、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功能
1.导向功能
行为契约明确了学生应当达到的目标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为学生指明了行为发展的方向。目标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能够按照这一目标实施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了解行为契约的意义,师生双方彼此尊重信任,导向功能就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2.预防功能
签订行为契约是一种前提操纵法,它使得签约人更有可能采取契约中的目标行为,改正先前的不良行为。行为契约提供了一个暗示的环境。通过预先设立契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防范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防止严重违规课堂行为的出现。
3.教育功能
行为契约是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监督、管理下,在奖惩机制的作用下,行为逐渐向目标行为达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由外部监控转化为自我调控,行为契约结束以后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学生也能自主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课堂行为,由此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合约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他们有责任履行合约上所规定的内容,采取相应的义务行为,在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4.促进功能
行为契约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遵守课堂秩序,规范课堂行为。行为契约是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课堂秩序良好一方面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三、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的实施
1.选择对象
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模式适用范围广,只要是有意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的学生都适用,无论是积极课堂行为的保持与提高,还是消极课堂行为的矫正与减少,都可以采用签订行为契约的方法来不断完善自己。但是有些学生,特别是消极课堂行为居多的学生,其自觉性不是很高,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了。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捕捉到学生行为的问题,会选择契约对象,以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2.行为解读
课堂内的行为可划分为积极行为、中性行为和消极行为三种形式。积极行为是指与课堂管理要求相符合、表现良好的那类行为,对积极行为应该鼓励,使之重复出现并逐渐精致化。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制定旨在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如例一,将学生按时上课的好习惯保持下去。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教师要针对消极行为的轻重程度选择有效的行为契约方法。如例二,针对学生的自习课违纪行为制定的行为契约。中性行为是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趴桌子上睡觉、听课走神等,见例三。中性行为由于对课堂秩序不构成威胁,所以常常被教师忽视,教师应重视中性行为,引导中性行为向积极行为转化。作为教师,首先要对所选择契约对象的行为进行解读,确定其属于哪一类课堂行为,再根据行为类型制定相应的行为契约。
3.原因剖析
学生课堂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深层原因,教师要对原因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其本质,这样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行为契约。一般来说,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有学生本人、教师和环境。在制定行为契约之前要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哪种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学生本人的因素,就从学生本人着手,制定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的行为契约;如果是教师的因素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行为契约制定中要把改善教师行为作为契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例三中,学生认为自己上课睡觉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没有吸引力,所以在制定行为契约中要把改善教师的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条件;如果经分析是环境的因素,那么行为契约的制定和实施要和改善环境联系起来。只有剖析原因,对症下药,行为契约式课堂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制定行为契约
(1)明确制定行为契约的意义
制定行为契约是为了学生矫正行为和自我完善,教师在选择了契约对象后要与其进行深度交谈,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如上课迟到、课堂上大声喧哗、不按时完成作业等,了解行为契约对其的意义和价值。当师生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后,再来讨论行为契约的具体内容和后果事宜。
(2)确定具体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应是针对学生而提出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行为,且具有操作性,符合学生年龄及性格特征。如学生因为性格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制定的目标行为应该有利于学生拖拉行为的矫正和改善,以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除此之外,目标行为的陈述必须清晰明确且易于评估,含糊不清的表达会使行为契约的作用大打折扣。
(3)确定行为后果(奖励和惩罚)
行为后果的规定是行为契约的重要因素,是对学生行为的一个制约和保障。行为契约中要具体确定合同完成后签约人所能得到的奖励和没有完成应得到的惩罚。行为后果的确立要符合四个特性。
①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行为的后果必须是一种与目标行为相联系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要对目标行为有一定影响或制约。
②合理性。规定的奖励和惩罚要合理,要与所做出的行为相称,不能太过或太少。确定后果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了让他们学会选择好的行为。
③礼貌性。行为后果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得学生的同意,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做决定。要以友好的方式援引后果,这样既符合契约规则,也不会破坏人际关系。
④可靠性。可靠性指教师要按照行为契约的规定切实实施奖励和惩罚。学生按要求达成了目标行为,要给予契约上规定好的奖励;学生没有达成或达成情况不佳,要按照规定惩罚。教师必须公正执行,不能徇私舞弊,以体现行为契约的信度。
(4)确定有效时间
契约有效时间的确立,要考虑学生和目标行为两方面的因素。从学生方面来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意志力。一般低年级学生意志力差,时间不宜过长。从目标行为方面看,要分析行为的性质和难易程度,如果目标行为的难度较大,在开始时有效时间不宜太长,只有在学生履行行为的能力增强以后才可逐步延长有效时间。
(5)监督者和评估者的确定
监督者和评估者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不同的人。监督者的职责是观察并督促学生的行为,学生懈怠时予以提醒,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监督者可以是学生信任的朋友或同学,也可以是学生尊重的教师。评估者的职责是对学生的行为达成情况作出评定,判断是否达成了目标行为和达成程度如何,最后根据评定对学生实施奖励或惩罚。评估者一般是有权威的教师或行政人员。
参考文献
[1] 强海燕.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刘根平,刘道溶.班级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3] 方彤,罗曼丁.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Miltenberger.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M].石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 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J].比较教育研究,2004(5).
[作者:刘晋红(1981-),女,山西太谷人,河南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