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川西部山区农村学校发展困境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永国

一、四川西部山区农村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西部山区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及其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笔者通过对这些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教育经费主要包括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投入和家庭的投入。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无力为教育发展投入更多资金,学校的校舍得不到改善,危房增多,学生流失现象较普遍,教师较缺,许多校点因无教师不得不停办。

2.学校教育的历史较短,教育质量明显偏低

这些地区的学校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发展历程普遍较短,教育教学质量偏低,形成“三高、三低”(留级率高、辍学率高、复盲率高、升学率低、巩固率低、入学率低)。同时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等教育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下

师资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上级领导安排、外地在职教师调入、师范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面向社会招收。从教师结构来看,文科教师偏多,数理化、英语和双语教师紧缺。大部分优秀的教师都集中在城镇和周边地区,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严重缺乏。教师质量低主要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低和教师普遍缺乏责任心。艰苦的条件,造成了师资队伍建设“引不进、留不住”的局面。

4.学校缺乏常规管理或常规管理落不到实处

这些地区学校布局分散,一师一校等形式的校点很多。这些学校存在着没有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学校档案不健全和管理混乱等现象。

5.学校校本课程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滞后、双语教学几成空白

学校教育缺乏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行所谓的“一纲三统一”,忽视了地区教育的特性,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双语教育一直是一大难题。

6.教育教学硬件建设还显落后

学校硬件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和教师的住宿条件十分紧张,部分校舍严重老化。

7.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在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作用。

8.儿童上学困难或无法及时入学

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儿童上学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儿童到了入学年龄无法及时入学或是跨年级入学,同时他们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往返在学校的路上。

二、制约山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环境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生态环境。它是多样性、结构性、有机性的统一,由于其着眼于考察对象内外各要素之间动态的有机联系,因而被广泛地引入文化研究的诸多领域。因此,只有从教育生态角度对本地民族文化进行分析,才能把握制约这些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源,找到“治病”的良方。

1.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民族教育文化。四川西部山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横断山区最典型的地带,地质、地貌复杂。这里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从这里穿过,大体上形成了峰峦叠嶂的高山峻岭区域,呈两山夹一江或两江夹一山的态势,气候、土壤、植被呈垂直变化,气温、雨量、湿度差异极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在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对现代学校教育缺乏强烈的内需;上学的困难降低了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内外交流的不便形成了封闭局面。

2.文化生态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正确把握本地区的文化精神生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教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本地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宗教文化特别突出。浓厚的宗教文化使每一个人——成年人、年轻人、孩子都无法脱离这样一个氛围的影响。事实上,宗教文化不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今都强烈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这正是我们分析认识四川西部山区学校教育环境、推动教育发展所必须正视的一个关键因素。

3.社会生态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经济生态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这种要求不仅包括对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等提出量的要求,而且对教育本身的结构、教育产品的规格等提出质的规定。这些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化、商品化程度低,职业单一,人口就业选择面只能集中于传统农牧业领域。而现有的工业基本都属于“国家队”,对地方群众来讲,需要的仅仅是一些体力劳动者,对改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基本没有作用。现代学校教育的供给与传统自然经济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和距离,这就是学校教育和经济发展未形成良性互动的根源。

第二、家庭经济利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对家庭来说,让子女接受教育,除了追求教育的精神和完善人格的成长功能外,也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活动。这种投资活动要考虑的三个最基本因素是:一是家庭必须为儿童入学支付的教育费用;二是受教育期间因不能作劳力投入而减少的部分家庭收入;三是家庭因学生上学将获得的回报有多大。支付起码的教育费用是前提,若教育费用的支付将危及家庭基本生活的维持时,则家庭随时可能中断儿童的学业,对儿童入学期间会减少的部分收入和儿童上学将获得的回报,一般要根据儿童究竟具有多大劳动能力而定。由于教育本身和这些地区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造成接受教育的成本增高和效用偏小,必然会妨碍少数民族、民族家庭和个人教育需求程度。同时,在这些地区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和一些落后的婚俗,这些观念习俗与教育收益的个人化的想法结合就成为阻碍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机会的重要因素。

(2)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适当的民族政策和法规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和法规是否体现民族的平等性,对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些地区的学校教育是“弱势中的弱势”,在教育政策制定的诸多方面都应体现其特殊性,否则会在较大程度上阻碍学校教育的发展。

(3)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新的“读书无用论”是其中的代表。产生这种思想认识和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这些地区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了教育投资和人才出路的困境;二是近几年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这些地区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三是传统的农牧业条件下,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农畜产品的商品化率和效益都很低,教育需要现金投入,而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现金投入也随之大幅度提高,这导致农牧民难以承受;四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很低,一个大学生和一个文盲的作用几乎相等,甚至文盲优于大学生;文盲虽然没有文化,却有体力、耐力和经验,这正是自给自足的低效益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劳动力。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影响了农牧民在主观上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影响或制约山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每一种因素单独或同其他因素相交织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困境。这些因素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和现实条件,且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些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能单纯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考虑,只有通观全局,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 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宗教文化的功能及特性,学习与实践,2006(12)。

[3] 万明春.失学问题诊断与对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4]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

[5] 腾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