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汉字的民族文化透视

时间:2024-05-07

刘 青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方面,即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上看,“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思想文化信息,是汉语文化的滥觞和源泉,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因而汉字自然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

一、窥探社会发展的脉络

陈原先生说“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是另一个变数。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这就是共变……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折射到语言中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一定会在汉字身上留下烙印。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1.母系、男权时代的痕迹

“母”,象形字。突出两乳;乳,养育生命、繁衍人类之根本;或解释为盘起一条腿,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无论哪种解释,都尽显母亲的慈爱与善良、胸怀的宽阔和包容。这一切成就了人类,延续着生命。因此母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崇高伟大的,常常把大地、祖国比作母亲。“姓”,形声兼会意,《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母系氏族社会,散在的群婚使“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及时生育下一代,并把他们哺养成人,对早期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女性在当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把部族女首领的“姓”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带女字旁,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来源,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妫姓等。只有到了后来,“姓”才成了父系血亲关系的标志。“字”,在房里生孩子,生了孩子自然要养育、抚爱;这里的“孳生”之义,也可以用在根据本名扩展或延伸的别名——“表字”上。《说文解字》中的“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文”繁衍出的合体字。

“女”,像屈膝交手状,表明女子多从事室内劳作,诸如做家务和生儿育女。有些方言就称妻子为“我家里的”、“屋里的”。“男”,《说文》解释为“用力于田”,指出男子主要从事野外体力劳动。从“男”和“女”的字形构造可以看出,“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提倡所谓“男女平等”也只能是思想意识或观念上的,不可能真正达到社会职能的平等。

“家”,有豕方为家。“家”记载的是以父系血亲关系建立起来的、固定的、最小的社会单位,这是男权的象征;另一层意思,说明生产力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猎取的野兽吃不完,还有多余的粮食拿来喂养,圈养的家畜成了“家”的标志。男性以其强壮的体魄、不竭的力量,已取得了绝对的社会权力和主导地位,在“家”里被尊为“当家的”、“掌柜的”,因此,男到女家被称作“入赘”,视为很不光彩的事,“嫁娶”的“娶”形声兼会意,自然是男“取得、获取”女,女“嫁”给男了。“安”,俗话说,男人家里娶了媳妇就安心了,也可解作女人在家里就安全了,总之“安”有安定之义。这个“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别送行时祝人“一路平安”,晚上临睡前向亲人道一声“晚安”,父母总希望子女一生“平平安安”,子女则祝福父母身体“安康”,心情快乐,甚至送葬时也要祝愿死去的人“安息”。还有很多地名、人名用“安”蕴涵吉祥幸福之义,如安阳、安源、安庆、安化,等等。

2.武器与工具的转换

自古以来,人们为占有地盘、扩充权利、抢夺地位,明枪暗箭,战火不断。远古时期拉“弓”放“箭”,“矢”中的是野兽,为的是果腹御寒,或抵御猛兽的袭击以保存自己;后来以“矛”刺“盾”,挥动“干戈”,“兵刃”相加的是人身,并以“取(手捉左耳,以示获得)”得的多寡定胜负。“伐”,一人侧立而以戈断其颈。“征战”、“讨伐”,戈刃于人颈,战场常见,刑场亦不足奇;砍人之颈为伐,颈被砍还是伐。凡带“戈”的汉字都与武器、战争有关。“武”,从戈从止;止,趾也,脚走动的意思;表示用“武力”干预,表现为勇猛“威武”。“戍”从人从戈,人拿“戈”“戍守”边疆,守卫京城的“卫戍”部队。这里没有长枪短炮,没有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反映的是古代的军事生活。

在古代武器与工具没有严格的界限,《水浒传》中李逵的大板斧拿来杀人就是武器,拿来做工便是工具。所以,“斤”在“斩”中是古代的一种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而在“斧”、“匠”中则是斧头。“新”通“薪”,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伐木砍柴,“析”用斧头砍木,故可以“剖析”、“辨析”、“分崩离析”。“斫(zhuó)”用刀斧砍、削石头,“斫木为舟”、“斫鼻”。“折”,以手为斤,读zhé,“折断”、“打折扣”、“曲折”;而折(zhé)过了头,则要“折(shé)”了。

姓张的祖先发明并制造了弓箭,后人以此职业为姓,成为百家姓中一大姓。放箭首先要拉“引”弓弦,使弓弦“张”开,“剑拔弩张”,后引申出铺张、放肆,“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气焰嚣张”。弛,与“引”相反,弓解也。弓不用时为了保持它的弹性,要解开弓弦,不必一直绷着,故“弛缓”、“松弛”。

二、溢于言表的审美观念

1.吉祥美好、友善诚信

“文以载道”是对传统语文的要求,其实汉字里就承载了许许多多的“道”,渗透了许许多多的道德观念。人们在识汉字的同时,就可以获得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洗涤。

“羊”在汉族人看来,是那样的温顺、善良,所以常用“羊”组字表示“吉祥”、“美好”。“美”,羊大,从视觉上让人感到肥美、丰润,引申出美好、满意等义,“美德”、“赞美”、“美满”。“善”,“善良”、“善事”,结局圆满,“善始善终”。“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祥”,吉祥如意。(表贬义的只是极个别的,“佯(假装)”、“恙(忧、疾病)”。)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倡导以“和”为贵,以“忍”为上。“忍”,《说文》视作形声字,从心刃声,有人新解为会意字,中国人心上插刀还忍着,颇合乎中国的实际。孔子《论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处世哲学。一个大大的“忍”字挂在许多人家的书房里,作为座右铭时常提醒人们宽容大度、息事宁人。

2.“女”字旁的审美情趣

“妙”,妙龄少女;引申出“奥妙”、“精妙”、“美妙”、“妙不可言”。“好”的意义很广,优点多“完美”、“美好”;友爱、和睦,“好朋友”、“和好”;健康无疾病“身体好”,病体痊愈“病好了”。还有许多赞美女子的字,如话语“婉转”,谈吐“娴雅”;“姣美”容颜,“嫣然一笑”;姿态“婀娜”,“妩媚”动人;舞姿“婆娑”,袅袅“婷婷”。当然也有封建意识对女子的玷污,“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嫉贤妒能”、“奸诈”、“贪婪”;“妖冶”女人,明“妓”暗“娼”。

三、社会风气的映现

1.酒桌上的钱权交易

时下人们常常指责社会风气败坏,吃喝成风,领导干部们也牢骚满腹。其实这种风气古来有之,并不是今天才盛行,汉字就是明证。“酒”,形声兼会意,酉,发酵用的坛子;水酒水酒,酒中掺水,不掺水何谓酒?

2.先民敬神的遗风

“神”在汉民族潜意识中是至高无上的,它掌控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敬神畏神。“示”,天通过日月星的排布构成某种天象,以表现出吉凶的征候阐明神的意愿。“祭”,手持肉祭神,祭“祀”唱“祝词”,是对神的赞颂,“祈祷”神灵“保祐”,“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避免“灾祸”临头。“社”,土神,地大物博、丰衣足食,“社稷”强大。“礼”,内涵丰富,既指祭祀的“礼节”、“礼貌”,又涵盖了人伦及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规范。

四、随生活习俗改变而改变的一些现象

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多呢?据统计我国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古代北方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盛产竹子。远古女娲用竹做“笙簧”,后羿用“弓箭”射九日,殷商的“竹简”绵延了两千多年,这一切都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册”,古代编在一起用于书写的竹简,今天还用来指装订好的“画册”、书本(“第一册”)。“扁”,从户从册,即“户口簿”。改动竹简上的文字要用刀“删除”、“删节”。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是从糸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汉字字体从甲骨到金文再到篆隶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和造纸工艺的变化。甲骨文方笔多圆笔少,是刀笔决定的,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自然笔画丰满粗壮,只有用了“软笔”,才可能写出屈曲圆转的篆书,又由于纸的出现,才产生了汉隶的折笔和蚕头燕尾,也才造就了横平竖直的楷书、姿态灵活的行书。

总之,汉字中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乃至现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在识字或教学中若能揭示出文化元素的内涵,使识字不再是纯符号的记忆,教学也不再是单一的理性说教,那么字义充实,笔画丰满,教学生动了,学起来也富有情趣了。

(责任编辑 孙海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