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绩效技术的合作学习模式建构

时间:2024-05-07

陈丽霞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知识面不同,大家可以取长补短,为合作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活泼好动,为合作学习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可能。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形式化严重,华而不实。在教学实践中,不乏许多“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课堂中有时只要问题一提出,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一下”,学生们便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开始合作交流了。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偏离主题,茫然无所收获,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白白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2.惰化现象严重、责任意识淡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而是马上想办法和别人进行“沟通、商量”,希望不必动脑筋便可从别人那里快速地知道结果,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而有些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缺乏合作学习所必需的责任意识。

3.合作目标不明确、评价不到位。由于教师没有明确宣布合作学习要求或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在合作时我要做些什么?”等问题不明不白,于是在合作过程中各做各的。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对合作小组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简单地认为个人的成绩就是集体成绩的简单平均,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

4.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引导和调控能力不强。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不能顾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状态。当教师觉得合作学习该开始了,即使学生毫无合作的欲望和状态,也得加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只要教师觉得是时候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因为合作必须无条件终止……

二、绩效技术简介

绩效技术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在教育领域引入绩效技术,可以很好地通过干预措施,如整体规划、绩效评价等去解决学校中的许多教育问题。本文将运用绩效技术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基于绩效技术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构[1][2]

学习与绩效的整合,可以使教师的指导有章可循,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根据团队的需要及个人对学习任务的胜任力,把握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合理选择学习资源,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合作学习方案,该方案将合作学习与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选择与设计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建立合作小组。[3]主要考虑小组的规模及成员的搭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群体规模较小时,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因为在人数多的小组,成员间要进行交流,所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会成倍增加,而学习任务和目标往往具有时间限制,所以,结果往往是小组成员间交流不够;同时,人数过多时,学生也要花更大的精力进行小组内的人际协调和适应。小组的整体能量并不是小组中所有个体能量的简单相加。作为一个人际交互系统,个体的能量转化为合作成果的过程,是经由人际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小组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一方面将个体的能量转换为集体成果,一方面又消耗一部分能量来保持人际交互的运作。如果小组规模太大,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人际上,小组“机器”就会做许多无用功,结果是人越多,学习效率和质量也越差。因此,只有将小组规模控制在4至5人,才可以使小组的能量最为有效地转化为集体合作成果,这是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首要手段。另一方面,应以智能互补为原则,将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进行组合,将能力和个性上能够互补的人放在一个小组,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使每个人的优势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2.合理分工。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体努力工作的最根本条件是:觉得自己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完成目标、确信完成了目标就能得到相应的肯定。当个体独立完成任务时,情况与以上条件是相符的。但是,在群体工作情境下,这些促进个体努力工作的因素就打了折扣。大家知道,要取得好的成绩,除自己个人的努力外,还必须要群体的其他人一起付出努力才行,而且即使取得了成果,所获得的肯定也往往会被均分。客观上,这种集体努力的模式就可能造成付出与得到并不相符的局面,这就产生或扩大了社会惰化的效应。因此,在进行合作教学时,就要努力克服这种付出和得到间的不确定状态。如果可能,应尽量结合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来分配任务,尽量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可替代的感觉,保证每一个人经过努力之后都能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都能使自己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更有利于在合作学习中降低惰化现象的发生。

3.绩效分析。关键是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通过对比分析期望达到的绩效状态和现实的绩效状态,确定它们之间的差距。对于合作学习来说,就是在对目前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解读、与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交流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技能状况等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形成理想的绩效目标,同时也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直接依据。

4.原因分析。合作学习结束后,实际达到的目标与绩效目标之间往往无法达成一致,影响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引导和调控能力。我们的教师本身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这必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教师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绩效标准,有没有获得及时的学习反馈信息,教师能否提供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是否具备组织和指导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绩效目标的明确程度、合作技能等等都是影响绩效目标的因素。我们必须对这些原因作深入的分析,才能为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充分的依据。

5.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4]明确了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之后,即可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提高合作学习的绩效。干预措施可分为学校措施和个人措施两种类型。学校措施主要包括创设开展合作学习的环境、激励沟通、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等,具体可通过专家讲座、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博客、QQ等方式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个人措施主要包括反思性学习、案例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师和学生要总结出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学习绩效的问题,反思自身在合作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总结出影响合作学习绩效的原因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这些反馈信息整合之后,结合师生的具体特点,制订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6.结果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评价或判断绩效干预的结果。在绩效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和实施之后,要采用多种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分析,可能需要对各个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可能会发现新的绩效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价方式可通过撰写个人Blog的方式,也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与别人进行即时交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同其他人进行分享,从而提高自身的合作技能。也可以通过重新开始一次真实的、完整的合作学习来进行评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和调控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及协调能力等等,更能够看出通过绩效干预措施之后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成效,从而判断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进一步进行绩效改进。

参考文献

[1] 任秀华,何克抗,马宁.基于绩效技术的企业培训.继续教育,2005(10).

[2] 胡声洲,何显文,陈建华.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

[3] 马玉芳.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探究.考试周刊,2007(34).

[4] 武晓琳.绩效技术在企业网络培训中的应用.继续教育,2007(3).(责任编辑 陈国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