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元支持: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郝明君 王瑞兰

人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兴趣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基于某种程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育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使之热情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意志力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生活当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学习无趣状态严重,厌学、逃学和“消极怠工”等现象亟待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下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在制度保障、中介辅助与直接实施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的三维层面来阐释和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多元文化的交融,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跃进步使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了崭新面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生存在普遍的厌学、辍学现象,学生具有学习无趣的心理状态。

1.社会方面的制度因素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根本障碍,显著地表现在其教育机制尤其是评价机制上。我国的教育机制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底蕴,现今的考试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的衍生和变异,但受传统文化思想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影响,我国的考试制度仍保留一定的科举意味,教育评价机制被赋予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它凸显在教育评价机制的一元化、保守化,重终结性而缺乏动态性。学生在每个学段都摆脱不掉考试,尤其是高考这一无形的指挥棒,以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致使教师将培养更多的“高分机器人”作为首要目标,学生仅以获得好成绩而学习,“一切为了高考,为了高考的一切”,教师和学生被禁锢在僵死的氛围中,在应试教育考试的土壤里,兴趣的培育根本无法扎根。学生从接受基础教育起,一切只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应付考试的简单机器。然而,恰恰是一场公共考试迫使所有参加的人必须按照相同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我们在学生能够取得夯实的基础知识而引以为荣的基础教育的光环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学生的学习兴趣狭隘,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薄,创新精神被扼杀。

2.家庭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摇篮,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发挥着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转型及国际交流的升温,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教育突现出其重要地位,家长在不断地加大投入和改善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家长关心孩子胜于一切,尤其关心孩子的学业,而成绩的好坏可以说关系到家庭的未来幸福与否。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期盼孩子考入理想大学而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一味追求高分数,课余辅导多是文化课的补习,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方式单调,主要是批评甚至体罚。这种狭隘的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压抑孩子的个性,摧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

3.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我国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特别是基础教育处于薄弱环节。学校管理者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学工作机械、僵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重点学校班级人数过多,部分学生受到忽视;教育中缺乏“人本主义”理念,没有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对待,忽略学生的人格;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教育观念落后,重视智力的发展,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薄弱;课堂教学方法仍以接受学习为主,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致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的习惯;课堂中,教师几乎是唯一的发布者,班级鸦雀无声是纪律良好的表现,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中小学生在这种无形、消极而被动的学习氛围中,其心理与人格因素遭到忽略,学习兴趣逐渐消磨殆尽。

学生学习无趣是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交织影响并给予中小学生尚处于稚嫩的发展的心灵过多压力,学生心理负担过大造成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而宽松的学习环境,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合作是必然之势。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建构

1.改革国家考试制度,从根本上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条件。考试制度尤其高考制度的改革,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一锤定音”的紧迫感,并不是取消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良好经验,如对于美国来说最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即SAT考试,每年1、2、3、5、9、10、11月份共考七次。学生自由选择所报考学校和时问,并且有些大学将作文题目提前一年公布,大学考试成绩可将几次考试最高分数相加,如果不能考取直至自己放弃。美国的平时考试次数不一定比我国少,但每次考试后学生的成绩不会被公布,更不会排名次,教师的评价也不仅仅是看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当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时,还可以重考。考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彻底改革教育的评价制度而打破影响学习兴趣的瓶颈。在考试枷锁中得到解脱的中小学生,会更多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和追求自己的学习兴趣。最终建立多元、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与评价体制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保障。

2.凸显家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重要角色。有人说“21世纪的教育不是从学校开始,而是从摇篮开始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表现出对外界强大的好奇心和兴趣,父母在早期应该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唤醒、保持并激励孩子兴趣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一定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素质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做好榜样,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孩子心且中树立威信;转变粗暴的教育方法,具备良好的情绪品质,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兴趣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转变传统的“好孩子”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地引导孩子的兴趣;对待学生的成绩,家长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挫败孩子的自尊心。最后,家长要注意与孩子多沟通与交流,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孩子,给予孩子完整的父母之爱,铸造适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

3.发挥学校对学生兴趣培养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地位。学校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管理者应该具有先进办学的理念,开创办学特色,拥有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温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具有直接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所教科目的教师,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中注重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怀有新奇想法的学生,给于鼓励、呵护,不能仅以标准答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在学生学业下降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而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给以关注与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成正相关。最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深切领悟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进行开放式的教育与互动,启发和培育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潜力。

兴趣是钻研和探索的根本动力,有利于人际间有益信息的传递;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的生理激活;有利于为人提供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努力的可能性。中小学生的兴趣正处于培育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力求创造轻松和开放式的宽松环境和肥沃的土壤,植入兴趣的元素与基因,鼓励与培养学习兴趣,方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厌学情绪、辍学与流失现象,进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和契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