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邝廷舜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及其早期研究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迁移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上看。学习迁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习迁移与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因为能力的形成需要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概括化与系统化,这种知识的类化过程其实也就是迁移过程。“为迁移而教”这一口号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息息相关的。
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解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前后学习之间会发生迁移。最先对学习迁移问题作出解答的是形式训练说,该理论认为,学习可以使人的相应的官能得到提高,前次学习使官能得到提高,就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促进,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桑代克的迁移研究既否定了形式训练说的观点同时又提出了被称为“共同元素说”的迁移理论,他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前后两次学习只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才能发生迁移。贾德根据其设计的水底击靶实验结果提出“概括说”的迁移理论,他认为,共同元素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两次学习之间发生迁移的基本条件是学习者对前一个学习情境的原理进行了概括。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迁移的关键是由于主体顿悟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回顾传统迁移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以往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动物学习以及人类机械学习的领域,由于学习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学习迁移往往也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如果用机械学习迁移的规律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迁移,用低级学习迁移的规律来解释高级学习的迁移,这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针对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的不足——无法解释人类的高级学习迁移,我们将考虑从新的视角以探讨人类高级学习的主要形式—一问题解决学习的迁移。
二、顿悟理论的概要
心理学家苛勒提出问题解决的“顿悟说”以来,学者们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获得了许多启发性的发现。苛勒提出:顿悟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对情境的全局或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目前对顿悟现象的认知心理学解释有两种理论:表征转换理论和进程监控理论。表征转换理论认为通常顿悟问题会引导人们形成不适当的问题表征从而阻碍人们有效地解决问题,成功的问题解决取决于问题表征方式的变换。进程监控理论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求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差异最小化的过程。
张庆林等人认为:顿悟的发生是由于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突然获得关键性的启发信息,人们从试误转向更有效的启发式搜索。在这种情况下,搜索路线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信息数量猛增,搜索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产生顿悟。如果个体能从已有知识经验中搜索到与当前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并从中获取关键的启发信息,那么个体就能尽早获得顿悟,使问题顺利得以解决。张庆林进一步推断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原型的激活”。所谓原型,是指能对目前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这一观点更符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特点,当人们面对一个疑难问题时,他便会从头脑中提取与当前问题相匹配的源问题来帮助其解决当前问题,但头脑中肯定还存在着若干干扰问题,因此是否能正确提取相关的认知事件,并从中获取重要的启发信息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顿悟问题解决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阈限较低,个体很容易激活它们,但对个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可能会产生抑制和阻碍作用;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阈限较高,个体不容易激活它们,但却是解决问题所需的原型事件。有的个体虽然在问题解决中激活了原型,但却不能从原型中获取关键的启发信息,而只注意原型的一些表面特征,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决顿悟问题。可以说,顿悟的原型激活说解释了问题解决的学习是如何发生迁移的。
加涅认为,学习既有简单的联结学习,也有复杂的、高级的认知学习。其中,问题解决的学习是最复杂、最高级的学习。问题解决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探讨问题解决学习中的迁移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它可以超越前人对学习迁移研究主要局限在简单学习的不足;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它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三、问题解决学习中的“为迁移而教”
1.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根据题目本身所提示的方式来表征,并在相应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如果在这个问题空间中长时间地找不到解,或找不到新的算子能使问题解决取得新的进展,就应该寻找新的问题表征方式。而潜在的可能的新表征方式是很多的,这就需要在元水平空间中搜索一个恰当的表征。在描述问题解决时,认知心理学家常使用“问题空间”与“问题空间的搜索”这两个术语。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各种问题状态,它是由问题解决者最初面对问题情境(起始状态),在抵达目的途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情境(中间状态),以及最终达到的目的状态所构成。按认知心理学家的设想,问题空间是一种状态的迷津,而算子是对各种状态加以转变的通路,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搜索问题空间的过程。即问题解决者必须找到一条通路,走出状态的迷津。
张庆林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长时间地停留在错误的空间中进行搜索,是顿悟的主要障碍,只要提前离开错误空间,就能提前顿悟。因此,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心目中的想法,并提示学生,是使学生迅速摆脱对问题的错误理解,进入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关键。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成功关键不在于开始时运用什么策略,而在于如何对待自己所使用的策略,能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并反思自己的策略,即所谓适时运用元认知的功能去换用新的策略。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或解题的过程,使学生养成反思自己学习的习惯,可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问题。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其实质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要学习的信息之间生成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或者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来理解问题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正确地表征问题。如小学生通过归纳段意,或者在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之间生成言语和表象联系,可以提高理解问题的水平。此外,在听课或阅读过程中记笔记,回答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及就学习内容作创造性类比等等,都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正确地表征问题。
2.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原型激活说,顿悟的本质是通过从头脑中提取与当前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原型),但在已有知识经验中肯定还存在着若干其他的知识(干扰事件),是否能够正确提取相关的原型,并从中获取重要的启发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理解是与我们日常的经验相吻合的。研究表明,原型事件的激活是自动加工的结果,是无意识的。从日常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一般都是在课堂学习解决了某些例题,课后再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此时,教师往往不须对学生作任何的提示,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课堂上的案例以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即所谓原型的激活是一自动控制的过程,随着原型题(如课堂中的例题)的反复出现,学生对相关的原型问题变得敏感,当作业中类似的题目出现时,原型事件会自动激活。据此,教师应在学生的原型学习阶段,加强对原型题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解题的基本技能。自动化了的基本技能可以不占用学生有限的记忆空间,学生因而能将更多的注意停留在诸如计划、监控这样的高水平技能上。
3.注意原型题的典型性,辅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从顿悟的有关研究看,原型激活并不一定能保证问题的解决。因为原型中包含许多的信息,而其中只有关键的启发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实证研究表明,原型中所隐含的启发信息的激活,是一个控制加工的过程。对此,我们可理解为,日常的课堂所采用的先学习案例,然后由学生按例解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解题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所学的案例。但学生能否从案例中领悟到其中的关键,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在讲解例题的过程,应引导学生注意例题中的关键信息,选讲的例题应有典型性,即应注意例题的“变式”。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和精细的讲解可以促进学生采用分析、归纳等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方式,因此更容易在激活原型后,通过控制加工激活原型中所隐含的启发信息。可以说,此时应在注重训练数量的基础上,注重训练的质量,问题解决学习中的迁移才可以发生。
责任编辑孙海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