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探究

时间:2024-05-07

马一新

2008年6月,江苏省基础教育阶段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部结束,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也比较突出。在数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是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为此,本文就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作进一步探究。

一、数学内在的人文教育要求

数学教育包含两个不同侧面,即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前者指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应体现数学的科学教育价值,后者指数学教育相对于一般教育的共性,应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育只有把数学看成是科学的数学、文化的数学、教育的数学,上升到文化教育的层面(特别是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文化作为单独的版块列入后),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在此,我们即可研究数学内在的人文教育要求。

1.数学内在的人文教育意义

(1)数学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大家共识的。

(2)数学内在的人文教育意义也反映在它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上。

数学的概括、判断服从于客观的真理性,凡是按客观规律,经过严格论证得到的结论,谁都无法否认。数学的这种自我要求,对于学习数学的人具有极强的约束性。因此,数学中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行为,它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于权贵,可养成人求实、求是的优秀品质。

数学的严格规范性,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遇事三思而行,有助于学生养成自律性行为习惯,生活中能理智、自律地遵守社会公德及各种法律。

数学问题的求解必须从已知到未知全面考虑,并把握各方面的相互联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全局上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把握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弄清事物各部分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弄清事物的全貌,即为整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帮助他们全面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全面地分析社会,是数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我们并非单纯强调以上的“塑造”和“改造”功能的数学教育意义。事实上,数学并非一个僵化的逻辑体系,它对于客观世界量性规律的研究并非都是直接的,也包括对于研究对象的重新构造,即与真实的分离,甚至单凭思维的自由想象与创造去构造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研究对象的这种扩大,表明了数学为人类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场所,它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因此,开拓、创新是数学培养人的最高精神境界,这正是现代社会新人的基本精神。

(3)数学内在的人文教育意义最终反映在审美教育方面。对称美、简洁美、统一美、奇异美是数学美的主要内容。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给人以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语言的简约、明晰,给人以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数学的这些美学特征,起着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个性品质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美,它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且只有纯粹的理智才能把握它,这也就是大多数人未能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美的根本原因所在。

2.数学发展史的人文教育意义

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侧面。数学上每一项富有意义的成果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毅力,甚至冒生命危险而百折不回。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地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它展示了数学家们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及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中国数学发展史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不待言。

由上分析,我们不仅看到数学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显性人文教育素材,而且发现数学中隐性的素材更加丰富,这些既解决了在数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认识上的问题,也为进一步在数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3.数学派生的人文教育意义

由数学科学体系向其他领域渗透而派生的人文教育意义,即是本文所指的数学派生的人文教育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产效率、节约能源、企业管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与人口控制、最优化等问题无不与数学发生联系,而且数学在其中的应用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对数学的应用要加以引导,对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意义要深入挖掘,不能一味让将数学挤身于利润、股票等金钱世界中。

二、在数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原则

在数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只有充分注意学科的特点、人文教育的规律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有意与有机相结合

有意,就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自觉将人文教育要求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列入教育目标,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机,就是使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数学知识的整体之中,贯穿在数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同时数学教育中隐性的人文教育素材不易被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寻找人文教育的突破口,把握人文教育时机。有意是有机的前提条件,有机为有意提供了可能性。

2.有序与适度相结合

有序,就是在数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在内容、层次上要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水平,将人文教育的要求进行分解,制定各阶段的人文教育大纲,明确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具体实施人文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掌握适度性,否则将本末倒置,甚至是物极必反。

正确处理好有序性与适度性,才能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与效应,使学生的身体、品德、知识、能力同步增长。

3.持久与情动相结合

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不是朝夕可成的,只有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反复孕育,逐渐渗透的持久性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的培育,最终才能达到预期的人文教育目的。

正因为人文教育的持久性要求,往往可能在教师、学生身上形成不耐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情感的投入。事实上,教学号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情感的交融。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生动的分析,能够引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人文教育的好效果。

4.适应与超越相结合

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原则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指: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要服从于数学教育,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但也不能一味地降低标准去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培养其积极进取、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是指数学教育虽能较好地赋予教育者当代的素质、心理模式、思维方式等时代的规定性,使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仅止于此。

上述原则要体现在实施的方法之中,应相互交叉,密切配合,不能截然分开。

三、在数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点

1.数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工作迟迟不能很好地开展,关键是数学教师理解和认识上的问题。因为教育素材的隐蔽性,教育工作的渗透性、渐进性,对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和教学水平,加强对育人理论的学习,提高对育人的认识,增强“育”的意识。再次要大胆实践,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

2.结合数学发展史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因此,不能仅限于介绍中国的数学史。利用中国数学史进行教育应重视对中国数学思想的宣传,以及这种思想在现代数学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不是进行陕隘的爱国主义教育,过分强调个别发明的领先权。

3.在数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要从教材的内在要求出发,不能牵强附会。当然,也要让教材的各种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数学教育在个性品质教育及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在数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和体现,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合格公民的需要。这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广大数学教师及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危机感、紧迫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完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