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编纂特色

时间:2024-05-07

袁彬

摘要《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教育专业百科全书。文章从全书的编纂背景、框架设计、选条立目、编纂体例、检索系统和附录等方面分析了全书的编纂特色和编纂价值,呈现了全书的学术性、知识性、时代性、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同时选取在国际教育界中几部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百科全书,就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的编纂视角做了一些比较分析,以期相互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视角比较

大百科全书的编纂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教育大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标志。综观世界各国,俄罗斯、美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编有教育大百科全书。2012年,经过600余位学者12年的潜心磨砺,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专业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教育大百科》)面世,使我国有了自己的大型教育百科全书。

各国编纂教育百科全书的文化背景有差异,历史有长短,方法不同,各具特色。在林林总总的世界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大百科》作为一部国别教育百科全书,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受到普遍关注和肯定,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入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它的编纂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诞生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研究硕果累累的时代

教育百科全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和重要标志之一。教育产生于人类初始阶段,但直到19世纪才被作为一门具有理论和科学色彩的独立学科来研究。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公共教育体系后,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日益国际化,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得到普遍认同。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由此成为一个普世的主题,越来越为各国政府和学界所重视。20世纪国外的几部教育大百科全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编纂出版的。60年代初苏联编纂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是20世纪较早的一部教育大百科全书。1971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大百科全书》(2003年修订)。198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胡森(Torsten Husen)教授与联邦德国汉堡大学波斯尔斯韦特(T. Neville Postlethwaite) 教授主编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1994年第二版,2010年第三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1996年出版的《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2001年第二版,2007年第三版)是全景体现一国教育发展的代表。进入21世纪,蓬勃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改革,激发了各国出版教育百科全书的热潮。美国圣智(SAGE)出版社推出《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领导与管理》(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2006)和《教育大百科全书: 改革与争议》(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issent,2010),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Routledge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007),日本出版了11卷本的《特殊教育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2010),等等。

中国的教育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起源最早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性、地域的多样性以及当前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的教育研究样本大而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成就斐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十多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程度增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科学研究日益繁荣。从理论上说,当今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在资源、环境、物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方面都处于难得的黄金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寄托亿万家庭期盼的民生工程。《教育大百科》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编纂出版,恰逢其时。

我国的专业性百科全书编纂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要晚于国外。1985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设有教育卷,但仅180万字,收录的学科有局限,且今天看来内容已较陈旧。2005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没有出学科分卷,且其中教育学科的内容缩减了三分之二,难以适应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要求。《教育大百科》通过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对国际国内教育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的介绍与诠释,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世界教育发展态势以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表1是《教育大百科》与国外主要教育百科全书的基本情况比较。

二、学科体系覆盖面广,选条立目突出问题意识

《教育大百科》以教育学科体系为条目框架,1100余条条目涵盖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法学、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管理学、其他教育分支学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港澳台教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等二十多个教育学分支学科和领域,基本覆盖了教育学科完整的知识谱系。《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和《教育大百科》也是以学科体系和重大知识主题为框架。可见,中外教育百科全书在所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普遍主题上大体相近。

当今的教育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日益重视和强调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是由教育发展和教育理论阐释中的困境激发的,在一定的学科逻辑、学术理论和严谨的方法观照下得以探究,属于“学者之问”。这些问题即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或教育改革的方向。

以问题意识来选条立目,是专业性百科全书学术性和时代性的一种体现。专业性百科全书的选条不同于辞典,它选择的是知识主题而不是词。对知识主题的选择一方面是基于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是运用问题意识,选择研究和实践中典型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设立条目,予以深入阐释,它们或是有关学科的支柱内容,或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或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知识含量丰富,具有较大的检索价值。选条中的这种问题意识赋予了专业性百科全书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息——既富有“象牙塔”特点,又“接地气”,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大百科》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整个策划和编纂过程中,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始终是核心议题。它的重要特色就是以教育学科的主要论题和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立目,一系列教育论题条目回应了社会变革对教育研究提出的课题。在将体现问题意识的知识主题条目化的过程中,《教育大百科》遵循百科全书条目化的基本原则,即准确、通用、客观、简要、名词性等,但也不拘泥于规矩,不少条目采用由数个标引词组成的词组形式,如“教育与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机制”“教育影响人口质量的机制”等,有的则以命题立目来突出问题意识,如“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等。以命题立目的条目名称似乎不是“标准”的百科全书条目,但这些条目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已获得科学而权威阐释的教育焦点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表述已经定型,难以用一般的标引方式转变为“标准”的百科条目。这就像“心无本体”“吾心即是宇宙”等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本身也是命题,但其说法已经凝固,因此可作为百科全书的条目。《教育大百科》中的此类条目直接而鲜明地将全书的编纂宗旨传递给读者,即服务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精深透彻的阐述为教育决策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学理支撑。如“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一条就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各国国情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教育本土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前提,教育国际化离不开教育本土化,“脱离国家教育目的去追求教育国际化是不现实的”,“有了教育本土化,才有世界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样,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教育影响人口质量的机制”“成绩差异的社会学分析”“教育中的社区参与”等条目贴近社会关注点,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意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科学地阐述教育体系与社会的关系,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教育改革需要攻坚的难点之一,《教育大百科》通过“教育公正”和“教育均衡发展”等条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弱势群体。与之相应的“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机制”条指出,教育公平是政府主要的教育职责之一,并指导政府部门如何履职,弱势群体如何维权。《教育大百科》编纂中的这种问题意识体现了教育研究和辞书编纂中超越既有状态的创新精神。

三、条目设计上的综合性彰显专业性百科全书的专与深

综合性的条目设计是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的共同特点。

《教育大百科》在每个教育学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中,都有一系列以学科中的重要论题或概览性的综述设立的条目。比如,教育分支学科中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古希腊三哲与教育”“中外教育立法” “西方教育管理制度”“近现代经济学家教育经济思想”“20世纪中后期课程改革与发展”“外国特殊教育”等,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中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的不同方面、人物教育思想和实践、国别教育制度等的条目,如“中国古代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中世纪教会教育”“赫尔巴特学派”“近代西方特殊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重建”“英国教育制度”,等等。设计此类条目是从专业性百科全书的学术性出发,力图从知识整合的角度,系统展现某一知识主题的总体样貌,并进行深入诠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重建”条为例,“二战”是各国尤其是“二战”参战国教育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条目详细介绍了“二战”后英、美、法、德、日、苏等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对教育进行的全面恢复和深刻改革,并阐述了教育重建的意义以及移植他国模式与立足本国的关系。而如果把这些内容分散在各国教育发展史的条目中,则难以整体反映“二战”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对知识主题的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正是专业性百科全书综合性立条的优势所在。再如“20世纪中后期课程改革与发展”条,从课程政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清晰地梳理了20世纪中后期世界基础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特点,有利于读者总览世界课程改革阶段性进程的全貌。在《教育大百科》中,此类综合性条目要占到约50%,由全书的框架和条目设计可见,这不是简单的对教育知识的汇集,它的编纂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学科和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对教育研究的一次高度综合和升华。

国外教育百科全书的立目同样强调综合性,所不同的是采用条目嵌套的方式,即设立大条目作为主条,再设置若干下位概念和主题的子条目,从而形成一个个主题板块,集中深入地阐述特定主题的内容。如《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中的“领导与管理”(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部分,设有“领导与管理综述”“领导与管理:作为研究领域”“领导与管理:领导者的准备”“领导与管理:领导中的问题”4个子目,每个子目下再设若干条目,如“领导与管理:作为研究领域”下有“21世纪初的领导研究”“教育领导:哲学问题”“教育领导中的伦理问题”“教育领导的历史”“作为研究领域的教育领导:1994—2006年的专业杂志”“教育领导研究:方法与前景”6个条目,分别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教育大百科全书》在主条目中有对条目主题的综述,并列出所含子条目的名称,比如“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一主条目中有对教学设计概念及其理论发展的综述,其下再设“抛锚式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学”等8个子条目,每条都有独立的撰写人和参考文献,从而构成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题的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使主条目得以充分阐释。

四、凸显本国教育的历史与特色,丰富和完善世界教育知识体系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比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查阅国外教育百科全书,只有1971年版的《教育大百科全书》中设有“中国教育历史”条,简要介绍了从古代到1966年间中国的教育。2010年版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则仅有一条“台湾教育”。可以说,世界对中国教育的认识严重缺乏。《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虽然涉猎这一领域,但因时效和缩略等原因,内容尚显单薄,而《教育大百科》对此不惜笔墨。中国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民族教育、港澳台教育以及中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等纯中国内容的条目约占总条目的20%,全书条目释文对中国本土教育问题和教育研究的介绍更为充分,很多普遍性的概念和主题条目着墨于勾沉探微,发掘其历史沿革。鲜明的中国特色无疑为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是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全景反映中国教育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部分的条目纵览中国教育数千年的发展史,理清了传承关系,明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如“儒家教育思想”条将孔、孟、荀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串联起来一一解析,阐明主导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条不仅理清了我国高等教育起源的历史脉络,而且从教育制度、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古代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

2.注重中国本土教育问题和教育研究的原创性,一大批成熟的立足国情的原创性教育研究成果得以充分展现。在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许多学科研究的条目中,都能看到已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学术创新,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

3.以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为宗旨,着眼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要点。相关条目从多角度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解析中国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内涵,系统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比如,针对目前较突出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正”“教育质量”“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方针”等条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法学的条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持;《教育大百科》中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这三个领域有助于理清和探究教育决策的内涵及其中的科学与民主。

4.民族教育和港澳台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大百科》中占有一定篇幅。民族教育的条目重点阐明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以及民族教育中极富特色的双语教育、艺术教育、教材建设的内容,并立专条介绍几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港澳台教育全面介绍了香港、澳门、台湾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后的教育体制,对台湾1949年后的各级各类教育状况列举详尽。在国内工具书中,对民族教育和港澳台教育做如此全面详尽介绍的,《教育大百科》尚属首次。

国别教育百科全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国度性。以《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为例,其条目设置尤其针对了美国教育面临的一系列复杂的现实问题,如非法移民、伊斯兰教的普及、双语教育、各种族间教育成绩的差距、校园犯罪、特许学校、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高中与大学的毕业率、国家测试、教育券制度、财政救助等,具有浓厚的美国特色。

五、充分吸收世界教育研究前沿成果,资料新近,时代气息浓厚

《教育大百科》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将中国教育融入世界教育体系,充分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在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部分,以专条介绍各国教育制度和国际教育思潮,其中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以色列、埃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些条目总结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比较和对照中体现东西方教育的特点和差异,为中国的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教育大百科》阐释教育问题的视野开阔、角度多元,知识量极为丰富。在教育理论部分,不仅有传统教育学科的内容,而且收录了一批形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新兴教育学科和教育理论的条目,如“教育生物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口学”“教育交往理论”等,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发展战略等都是首次以独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的面貌呈现,展现了由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不断分化和交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带来的教育学科群日益丰富的局面,反映了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从相关条目的释文内容来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和《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很多教育研究前沿成果,在《教育大百科》中都有详尽阐述,比如教育管理中的教育领导学、分布式领导、道德领导、教育管理伦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口学与教育发展等。而“教育社会学”条中关于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社会学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挑战,以及21世纪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女性主义立场理论、新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中的社会资本等内容,在2010年第三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尚未有系统介绍。不仅如此,作为专业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的条目诠释还着力于挖掘知识深度,像“教育目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制度”“课程”“幼儿教育”等一大批条目,无论是对具体知识主题在中国与外国的追根溯源,还是从不同层面剖析概念的理论渊源和重要内涵,呈现不同见解的比较分析,都力图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和探究中外教育发展的差异与差距。

资料较新亦是《教育大百科》时代性的体现。国外的教育百科全书起步较早,有的已经过若干次修订,除了大量充实体现教育发展时代特点的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新各种数据资料,一般都更新至出版前的1年~1.5年。《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于2003年初出版,书中的绝大部分数据更新至2001年底,包括像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的成员数这种非常具体的统计数据,全书数据更新量达数千个。《教育大百科》的编纂经过了十多年,早撰写的条目与晚撰写的条目,时间差距甚至达到6年。对此,《教育大百科》在最后合编阶段,尽全力对所有条目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进行更新,资料应用一般截至2010年12月31日,而一些重要事件及资料的时间下限甚至突破至2012年。例如,《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一个国际通用的教育分类工具,在“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宏观教育结构”“中等职业教育”等许多条目中都被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而这些条目成稿时,该分类法还是1976年的版本,2011年其最新修订版出炉,《教育大百科》同步予以全面更新,并据此修改了所有相关条目内容。凡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有修订的,《教育大百科》悉数更新。附录中的“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的时间下限也更新至2012年。

六、体例缜密规范,附录丰富,索引系统完备

1.完善的编纂体例是保障教育百科全书质量的要素之一。对比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体例尤其是释文体例上的“宽严”之别恐怕是最明显的差异所在。西方教育百科全书的体例较为宽松,容纳不同条目的“个性”;而《教育大百科》则强调体例的规范严整,不甚宽容“个性”。具体体现在释文体例和语言风格上。

西方教育百科全书的释文结构大多包括术语表、条目综述、释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延伸阅读、相关网络资源等要素。不是每个条目都具备这些要素,主要取决于条目内容和撰写人的需要;释文中会出现用专门字体单独排的引文段落;每个条目后面都有详细的权威参考文献,《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比较教育”条的参考文献多达59条。这种格局无异于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

《教育大百科》在起步时即制订了详尽具体的编纂体例,在十多年的编纂过程中,又根据情况变化经历了三次全面修订。编纂条例中对条目释文的规范包括释义范围、撰写顺序、技术规格等。具体是将条目分门别类,归为术语、学科、理论、学派学说、教育论题、国别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法规等几大类,明确规定各类条目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撰写层次,要求包括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如何六方面内容,并对全书条目涉及的概括语、分级标题、外语括注、历史纪年、引文、表格和插图、术语统一、数字和计量单位的使用、参见、参考文献、署名、字数等做出极为细致的规定。释文中没有类似西方教育百科全书中的术语表、条目综述、结论、延伸阅读、网络资源等要素,参考文献也仅限于在中条和大条中列出,且不超过5条;引文不仅必须认真核对,而且控制使用数量,不采用学术专著中单独设段、用专门字体区分开的做法。

从语言风格看,《教育大百科》编纂十分讲求文字的准确、简练、畅达、规范,而西方教育百科全书在大结构基本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对条目的语言风格并不做严格规定,而是基本保留了不同编写者的文风,可以用问句作为标题和引子,也可以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阐述和评论等,而这些在《教育大百科》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除了文化因素和辞书编纂的传统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读者对象的定位。西方的专业性百科全书发展相对成熟,其读者对象明确定位于特定学科的专业人群。也就是说,教育百科全书是给具有一定教育学知识的从事教育研究或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所提供的必定是高于专业知识起点的更专深的内容,必须由特定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亲自撰写条目,这是西方教育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最为注重的;同时,全方位提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渠道也是要点之一,而过于细致具体的体例规范并不是它们的关注点。相对而言,出于知识普及和学术普及的考虑,《教育大百科》对读者对象的定位较为宽泛,兼顾了专业研究者和非专业读者,规范的体例、客观冷静的文字、不甚密集的术语密度,能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条目内容。

2.丰富的附录使专业性百科全书更具资料性与实用性。国外教育百科全书的附录通常兼具资料性和实用性,有些已近乎于手册性质。《教育大百科全书》有5个实用的附录:即标准测试,包括各种教育测试简介、测试单位、联系方式和网址等,如SAT、GRE等;美国各州教育管理部门的地址、电话和网址;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全书所有网络资源一览;全书参考文献一览。《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4个附录包括美国教育大事年表(1607—2001)、1781—2006年重要的联邦教育立法、最高法院的重要教育判例、美国大学中教育专业的主要科目。

相比之下,《教育大百科》的两份附录更注重资料性。“中外教育大事年表”选收了有史料记载到2012年间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发生的3600余件大事,对了解人类教育历史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收录了与教育有关的3300余个外国人物的姓、名和生卒年的完整信息,并提供中外文双向对照,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国内外大型权威的工具书和官方网站,是迄今国内教育工具书中人名资料最齐最新的,对教育科研起到了很好的学术规范作用。

3.周密的索引体系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便捷。《教育大百科》的索引体系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全方位精准检索。“分类条目表”以分支学科为框架,体现教育学科概貌;“条目笔画索引”以及正文条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照顾到大多数读者的检索习惯。“条目外文索引”为熟悉外文的读者提供了又一种检索途径,除纯中国内容的条目外,一般条目的标题都附有外文。

最具亮点的是“内容索引”。《教育大百科》共700万字,很多是综合性条目,仅靠1100多个条头作为检索点显然大大不足。按照国际上学术书籍的编纂规范,《教育大百科》将隐含在释文中的术语、概念、学说、学派、论题、制度、历史沿革、法律法规、文献名、书刊名、人名、机构名、事件等7000余个知识点和资料单元提取出来,编制了内容索引。更难得的是,内容索引的款目在对应页码的释文中都予以标注,这种做法在国内外尚属少见,它为读者提供了便捷而精准的检索。同时,内容索引的标引也是一部工具书的碎片化过程,这为《教育大百科》的数字化做好了准备。全书专门制作了一张索引检索光盘,内容包括上述五大检索系统和“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方便读者通过计算机快捷地检索所需信息。

在专业性百科全书中,内容索引网罗了全部条目和释文中隐含的主题基本要素,它所揭示的百科全书内容的详尽程度,要超过按音序或学科分类编排条目的目录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比目录更强大的进入主题的工具,能提供对某个主题全面而丰富的信息。《教育大百科》的内容索引采用简式索引的方式,即按照索引款目的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条目数与索引款目数之比接近1:7,从国内百科全书的设计来看,这是一个很合适的比例。而从国外教育百科全书的内容索引来看,《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和《教育大百科全书》分别约有3.7万条和2.3万条款目,条目数与索引款目数之比达到1:27,具有很高的索引深度;并且全部采用复式索引的方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将相关索引款目集中排列,为检索者全面了解某个较大的知识主题提供了极大便利。

国际上评价百科全书的检索性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参考书目。其理由是,对研究者来说,参考文献同条目本身一样,是高效进入某一主题的最直接的途径。国外教育百科全书会选择权威的、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书目,详加罗列。《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的参考文献列在每个条目的后面,少则五六条,多达五六十条;《教育大百科全书》和《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则是在附录中专门开列参考书目,后者还根据教育专业的学生、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需要,将参考书目细分成41个部分,方便查阅。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在国内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教育大百科》“通古今之变,会中外之学”,对中国和世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进行汇聚、整理和阐释,实现了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新的突破,展现了中国教育界的学术自信,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学者为后人留下的宝库。它将在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术研究规范和教育知识普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常政.百科全书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Deighton L C.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st ed.)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71.

3.Guthrie J W.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Gale), 2003.

4.Husen T, Postlethwaite N T.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st ed.) Oxford:Pergamon Press,1985.

5.Husen T, Postlethwaite N T.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6.Peterson P , Baker E, McGaw B.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td, 2010.

7.Unger H G.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7.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31)

(责任编辑李潇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