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词典学”发轫

时间:2024-05-07

谢朝龙



“社会词典学”发轫

谢朝龙

摘要20世纪末,亨利·贝朗对“社会词典学”做出了科学的学术预见,进入21世纪的这十几年以来,国内学者对此亦做了一些准备性、分主题的探讨。因此,“社会词典学”的发轫是当下自然之趋势,而其发展则面临两项任务和三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社会词典学词典属性文化功能发轫发展

一、 引言

事实上,近二十多年来,对词典的社会属性、文化功能和人文价值,以及社会诸因素对词典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促进或制约)的探讨一直持续不断,这一现象源自于词典天然的社会文化属性。我国著名学者陈原先生曾多次撰文,并在其多部专著中谈及词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如其《辞书和信息》(1985)一书便是一证。词典是语汇的集合,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更是一种文化负载。从这一基点出发,陈原先生沿着“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和“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的研究路径,深入地探讨了词典中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的“语言呈现”与“词典表征”。显然,这一思路的探讨对词典理论建设、词典编纂实践和词典批评都不无裨益。本文尝试对“词典—社会”这一词典学研究思路做一梳理,确认和重申“社会词典学”这一概念,并指出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某些研究策略。

二、 亨利·贝朗的学术预见

法国莱昂大学教授亨利·贝朗(Henri Béjoint)1994年出版了Modern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现代词典学入门》)一书。“该书从历史、未来、传统和社会等角度阐释词典的渊源和发展趋势,词典及词典编纂蕴含的社会文化因子……分析了不同国家文化对语文详解词典编纂传统的影响……论证了词典的社会作用和词典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胡开宝 陶庆 2002)在该书平装本的前言中,作者叙述了设计和撰写该书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之一——试图说明和论证词典的社会功用及相关社会因素对词典编纂的影响,作者还尝试将这样一种研究方向和学术努力称为“sociolexicography”。如果我们将贝朗的这一术语译为“社会词典学”(笔者译)的话,那么“社会词典学”这一术语的提出已有十多年之久了。然而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贝朗的相关探讨应该说是初步的、尝试性的,是在论证词典传统和词典编纂理论时所进行的一种连带的、有选择性的分析,未对“社会词典学”做一科学定义,也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学理建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词典学”应关注“词典”和“社会”两个端极,由“词典”进入社会,即由“词典”观“社会”,同时由“社会”进入词典,即由“社会”观“词典”,详尽地探讨词典诸要素和社会诸相关因素间的互动关系(theinteractionbetweendictionaryelementsandtherelevantsocialfactors)。换言之,词典与社会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社会词典学”研究的核心所在。

三、 国内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就“社会词典学”展开准备性、分主题的探讨,相关研究散见于诸期刊、学报和专著中。研究的主题涉及词典数字化(词典与信息技术)、词典国际化(词典引进与市场竞争)、词典市场化(词典编纂与出版机制)、词典个性化(词典服务意识与个性化词典编纂)、词典使用与二语习得、词典教学、词典质量评估与评奖制度、哲学思潮与词典编纂(如女权主义、生态主义视角下的词典编纂等)、词典编纂中的语言学介入(如认知词典的编纂)、社会人文情景与具体词典言语表征系统(社会之于词典的决定作用)、词典与语言的发展演进、词典与历史人文景观(词典之于社会的反拨作用)、词典与翻译(词典与其他学科间的界面研究),等等。下面我们就其中两项突出的研究略做分析,以窥其全貌。

这两项研究,一项是胡开宝的专著《英汉词典历史文本与汉语现代化进程》(2005a),另一项是陈伟的专著《词典与翻译间性研究》(2007)。前者以历史上我国编纂出版的多部英汉词典为依托,以大量的词典言语实例阐述了英汉词典历史文本言语系统与我国汉语现代化进程的内在互动关系,论证充分,分析有力,逻辑贯通,是典型的“词典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基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间性研究理论”,考察了词典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独特,观察敏锐。其“间性研究”的方法大大拓展了词典学研究的疆域,对“社会词典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仿此进行诸如“词典与外语教学”“词典与文化”“词典与科技”“词典与宗教”“词典与经济”“词典与时代”“词典质量与出版机制”等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在外延上都归属于“社会词典学”的研究框架。换言之,这两项研究充分显示了该研究方向的价值及其学术吸引力,也预示着该项研究未来的蓬勃发展之势。除此之外,其他学者如王晓华(2001),史学斌、王红霞(2002),申伟(2006),孙迎春(2007)和夏立新(2008)等也从不同侧面对这一主题进行过分析和探讨。

进而观之,“社会词典学”这一研究思路已引起部分学者,尤其是词典学学者和词典编纂者的兴趣,他们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丰富了这一视角的研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对构建系统的“社会词典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正如胡开宝(2005b)所言,总体上来讲,有关词典与社会关系的探讨还相对较少,“词典与社会关系虽有相关阐述散见于词典学专著和论文之中,但它们所阐述的两者之间关系主要是词典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被动反映关系”,有些阐述“只提到社会对词典的决定作用,至于词典对社会的反作用只字未提”。然而,词典天然的文化属性、“使用者为中心(user-centered)”的词典理念的确立和“用户友好型”词典编纂实践的不断发展、词典文本意识的兴起(作为特殊文化产品的词典,其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中的词典文本)、词典出版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21世纪国内外“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都要求我们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主题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建构和有计划的实证研究。

四、 任务与注意事项

事实上,概念只是研究的起步,“社会词典学”要想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还需要进行自身的学理建构、重点突破和严密论证。笔者认为,在贝朗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社会词典学”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任务可包含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继续科学界定“社会词典学”概念,确定其研究范围和主要论题。“社会词典学”之名可以说是释放了词典学研究的生产力,但该生产力要想真正结出硕果尚需研究边界的科学划定和中心论题的审慎核定,如词典编纂和使用的社会影响因子具体有哪些,其产生影响的相关性程度具体如何?词典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和运行规律是什么,“社会词典学”的学术地位如何等。只有这样才能将现有零碎的、自发的研究纳入到学术自觉的轨道上来,而相应地,上述前人已有的探讨便成为这种学术规范建设的一种参照和天然基础。二是建构“社会词典学”学理系统,并进行重点突破。尝试多维度建构该系统,拓展视野,为随后的研究提供框架指导。同时,进行重点突破,如进行“信息技术更新与词典工作新模式”,“互联网无国界语境下词典的多元深度需求”等的探讨。除此之外,“社会词典学”研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 优质词典编纂及词典理论。词典乃一特殊精神文化产品,不仅反映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景观,同时推动抑或制约特定的历史人文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理解和科学论证“词典—社会”命题的基础上,编纂能够科学反映和良性推动社会发展的优质词典,并形成相应的词典编纂理论。同时开展精品词典工程建设,防止和尽量减少劣质词典的编纂和出版,以免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和影响词典最佳社会功能的实现。这是社会词典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2. “词典—词汇—社会”链条。语言,或者用另一个更具哲学蕴含的术语——话语,与特定的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对应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词典是词汇的集合,因此,词典是基于“词典—词汇—社会”这一链条关系而呈现出自身的社会文化属性的。“社会词典学”正是基于这一链条和“词汇”这一中介去解释“词典与社会”的关系的。换言之,“词典—词汇—社会”是我们进行社会词典学研究的重要认知前提。

3. 当前诸类词典编纂中所体现出的时代新特征。词典编纂新特征与新变化是“社会词典学”应格外关注的方面,因为这些特征和变化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休戚相关,因此也就成了“社会词典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以当下的词典类型分化倾向为例,目前各级别学习型词典和各类专门性专科词典充斥市场。前者在于词典编纂者试图精确地满足特定语言学习群体的查询需要,其动因是词典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促使编纂出版者对用户群所做的市场细分。这里不仅有商业因素,更有用户选择因素和词典编纂理念变化这一因素在起作用。后者则与当前迅速发展的经贸、科技、文化等有密切关系,如各类经贸词典、科技词典的出现等,甚至随着传统中医的发展和国际化,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好几部不错的英汉双语医学词典和中医词典。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中等规模的知识型百科词典也日渐涌向市场。所有上述这些词典类型的分化和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传统语文详解词典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经过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英语词典系列、韦氏词典系列等的版本不断升级,新旧版本间更新的时间越来越短等。此外,英语的世界化倾向和词典的数字化倾向直接导致上述英语学习词典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又促使词典编纂者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词典编纂实践,建构全球化时代的词典编纂理论。当然,这一因果链条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这些都足以说明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对词典编纂所产生的影响和词典学对这种影响所做出的理论应答。

五、 结语

“社会词典学”可以将“词典要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归整于一个统一的概念之下,有利于形成词典学研究的新的学术自觉。如果说一个学术增长点往往包含源起、进阶和成熟三个阶段的话,那么社会词典学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源起和进阶的初步阶段,它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具体而广泛的探讨。当然,独立的“社会词典学”研究必然会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新的词典学研究内容,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词典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更新词典批评范式、提升词典批评的高度和效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伟.词典与翻译间性研究.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 陈伟,张柏然.教学功能突显与词典范式演变.外语界,2007(6).

3. 陈伟,张柏然.认知观: 词典研究范式的归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 陈伟.回归语言的本真状态——后现代语境下词典范式的演变走向研究.外国语,2009(5).

5. 陈原. 辞书和信息.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6. 胡开宝,陶庆.社会、语言与词典——外研社引进版《现代词典学入门》评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3).

7. 胡开宝.英汉词典历史文本与汉语现代化进程.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a.

8. 胡开宝.国外当代词典学研究述评.国外外语教学,2005b(4).

9. 陆谷孙,王馥芳.词典编纂中的商业因素.国外外语教学,2006(4).

10. 申伟.词典编纂中的人文感悟和用户意识.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1. 史学斌,王红霞.辞书编纂与社会需求.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12. 孙迎春.译学词典: 编者主体性.外国语言文学,2007(1).

13. 王馥芳,陆谷孙.词典编纂中的“主体因素”.外国语,2006(3).

14. 王晓华.词典编纂应具有生态意识.咬文嚼字,2001(3).

15. 夏立新.加拿大人的民族意识与加拿大英语词典的编纂.历史教学,2008(16).

16. 徐时仪.社会需求与辞书编纂.辞书研究,1995(4).

17. 雍和明.交际词典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8. 雍和明,罗振跃,张相明.中国辞典史论.北京: 中华书局,2006.

19. 于德英,崔新广.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词典例证选择.辞书研究,2007(2).

20. 张新华.论读者意识.辞书研究,2002(5).

21.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2. Béjoint H.Modern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471022)

(责任编辑李潇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