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理论的构建——《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评介

时间:2024-05-07

钱亦斐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理论的构建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评介

钱亦斐

摘要《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一书将“产品设计学”本体理论核心思想融入具体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中,突出了该类型词典编纂中所涉及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未来建立英汉双语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理论框架和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该书内容做一简要评介。

关键词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用户

一、 引言

我国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EFL教育的普及,双语学习型词典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国内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系统化研究非常滞后,原创词典份额严重缺失。据调查,在中国学生英语词典的拥有量中,《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占到52%以上,国内印刷出版的英语词典市场份额不足7%。(徐海2009a: 177—178)究其原因是我国词典学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质量和数量不足,关键问题还在于“双语学习型辞书设计及其相关研究的严重缺位”(魏向清等 2014: 3)。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领衔编写的《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是该校“985”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学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探索”之一,是继2012年徐海教授等撰写《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后我国辞书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将产品“设计学”本体论核心思想融入具体的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中,突出了该类型词典编纂中所涉及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未来建立英汉双语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理论框架和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该书进行简要评介。

二、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对词典及学习型词典的定义做了回顾,介绍了双语辞书设计的认知局限及研究盲区,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不同视角对词典的文本设计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编用)共同主体”的概念。从“本体论”上,学习型词典的设计是词典编纂者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进行编码,使用者通过词典使用对语言文化信息进行解码,进而辅助其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从“认识论”上,学习型词典设计活动受外部因素(非本族语言学习者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进行的文化认知活动)和内部因素(词典文本产生的技术、材料、工艺、载体及呈现手段)影响。从“价值论”角度,学习型词典的编纂过程是信息设计的活动过程,符合设计价值论的判断。本部分呈现了研究背景、核心术语、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价值及全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英汉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研究重点、方法及创新历程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并按“萌芽”“低潮发展”“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的研编历程进行了文献统计。该部分重点从理据、表征、效用、技术、评介等方面讨论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在认知和理论体系方面的不足及发展趋势,归纳了设计特征的三种研究方法: 即“主体认知法”“文本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

第三章借鉴设计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复合理据(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及各理据(内容和形式、检索与学习功能)融合的本质。内部理据是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中的技术、载体和工艺,主要关乎物(双语学习型词典本身)。而外部理据则不仅体现在编者、用户和技术人员间的互为主体性,还体现在用户在二语学习、国别差异和认知差异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主要关乎人(用户),是现代词典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第四章内容涉及双语学习型词典的“用户研究”。主要通过知识途径(内省和思辨)及实证途径(访谈、问卷)开展用户“使用需求”研究,包括检索需求(外部信息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等层面的检索需求)和学习需求(语境化、差别化、认知化需求)。作者指出,用户的“使用需求”首先是一种“信息需求”,确定双语学习型词典需要包含的信息类型(内容特征)是该类型词典设计中的首要问题。该部分还涉及用户的“词典使用”研究,论述用户的词典使用知识和技能、习惯与偏好、英语教师词典使用的培训意识等方面。

第五至第七章是全书的主旨,围绕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特征”三要素:“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及“技术特征”分别展开讨论。其中,“内容特征”是核心和关键,是设计灵魂;“结构特征”是“内容特征”的呈现,是设计手段;“技术特征”是为信息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服务的设计条件。

第五章从词典交际观出发对“内容特征”做出界定,它是“词典文本设计过程中编者以满足用户认知需求为旨归,对自然语言及其所负载的相关知识加以取舍时所体现出的特点”(魏向清等 2014: 139)。作者称,“差异性”(语言客体、认知主体、词典类型的差异性)、“学习性”(对接词汇教学、体现学习功能、体现学习特征、去语境和再语境化等)和“知识性”(信息综合化、知识化)决定了双语学习型词典的“内容特征”。其中,在语言客体差异性方面,双语词典设计应更重视语内差异。国内应严格依据目标用户的语言认知水平,划分学习型词典的等级(初阶、中阶、高阶)。在认知主体差异性方面,文本内容是语言系统在词典中相应的“镜像反映”,但并非直接映像,而是融合了编者的认知加工。编纂者的语言观、词典观和语言文化习得观的差异性决定了学习型词典内容设计的差异性,用户可通过编者设计的“镜像”(词典文本)间接观察和理解语言及其负载的文化信息。(魏向清等 2014: 144-145)在词典类型的差异性方面,可以按照目标用户、所涉语种、语言涵盖领域、概念符号的方向性、使用目的等进行划分。此外,作者还从内容特征的“学习性”和“知识性”上详细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语文词典的内容设计,认为用户定位、学习功能和学习特征是主要参考标准。以上提及的“内容特征”可以满足用户潜在的语言文化认知需求,增强词典文本的“可用性”(usability)。

第六章主要论述“结构特征”,它是词典文本设计过程中编者以满足用户检索需求为旨归,对词典信息内容进行结构化呈现时所体现的特点。“词典文本所表征的词汇语义信息就是自然语言系统结构化特征的一种主体认知映射结果。”(魏向清等 2014: 175)作者归纳了词典结构观的历时发展情况,并指出词典结构设计不单纯是元词典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也非简单的编纂技艺问题,还受到语言学理论、现代系统论、信息技术及用户需求的影响。随着电子词典学的发展,“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支撑传统纸质词典的文本结构(总观、宏观、微观、中观结构),还涵盖了电子词典的数据结构(工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心理词库等)和界面结构(表呈设计)。总之,双语学习型词典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考虑词典语义描写的“内在成分”,也要考虑词典效度的“外在因素”。对双语学习型词典而言,其“结构特征”设计的核心是“可及性”(accessibility),即检索的便捷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形式的美观性。

第七章的焦点是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的“技术特征”。“技术特征”包括词典产品设计相关的技术、载体和工艺,体现的是词典产品设计的物质可能性。(魏向清等 2014: 213)作者提出了三类“技术特征”驱动的新型双语学习型词典: 网络搜索引擎库、信息提取类词典和维基架构词典。其中,网络搜索引擎库可以帮助用户寻找对译词、确定表达式并获取语境信息。信息提取类词典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从搜索引擎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减轻用户查找、选择的负担,有助于习得新词新义。维基架构词典则鼓励用户参与编撰词条,它收词多、内容丰富。尽管三类新型词典各有千秋,编者应保持技术理性,不滥用新技术。“技术特征”不但注重词典在搜集、加工和提取语料,存储、呈现和检索信息时对载体和工艺的要求,还重视在获取和处理用户的词典使用需求、习惯和偏好等数据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它关注的是词典设计的“可适性”(adaptability)。

第八章从知识考古学的谱系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理据根脉和现实土壤,阐述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对该类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前瞻及意义。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谱系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三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类型分化。

三、 简要评价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著作。该研究从词典的“产品属性”出发,立足于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编的用户需求调研,充分借鉴当代西方语言学及词典学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双语学习型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的创新问题。它吸收了英语单语学习型词典研究理念,在双语学习型词典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明确了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是当今该类型词典的重要属性之一,指明了词典学研究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意义。该书具有以下优点及特色:

1. 视角新颖,独具特色

(1) 设计学视角

尽管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编的“中国化”已走过近百年历程,但国内研究大多只是对单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引介,对双语学习型词典学设计特征的理论研究借鉴多、反思少、视角单一、创新不足。现代设计学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在明确的意向目标或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用艺术、技术等手段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筹划,以期实现意向目标或功能。词典编纂过程符合现代设计学的理念,属于“语言文化信息传播设计”,是“服务于非母语语言文化习得的信息传播设计活动”。(魏向清等 2014: 20)它既关乎“符号、声像、文字、媒介”等“当代传播”的内容,又关乎“信息、文化、科技”等“社会流通”的内容。该书视双语学习型词典为文化产品,将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纳入“现代设计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复合理据并对其进行综合考量,是一次从设计学理念出发对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尝试,极富创新和挑战。

(2) (编用)共同主体性视角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最早由Husserl,Hegel,Habermas等提出,主要运用于哲学、翻译等领域,认为主体间的沟通和契合是完全可能的。主流词典学设计观有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认为,编纂者是整个词典编纂过程的操控者并具有充分的主体性。“编者编纂词典”和“用户使用词典”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使用者”长期处于被动缺位的状态,只有主体间性而无主体性。另一种倾向则是词典学研究的“编者中心”到“用户中心”转向,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学习型词典编纂进入数字化、全媒体的时代潮流中,甚至出现了“使用者”即编纂者,并“隐身”于大众群体的编纂模式(维基架构词典)。用户已然成为词典设计的另一主体,但刻意强调“编纂者”或“使用者”主体性的设计理念都是狭隘的词典设计观。

词典编纂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保障质量。该书首提“(编用)共同主体性”,视词典编用过程为交际行为,是一种将词典设计置于“主-客-主”框架中,包含编纂者、使用者和技术人员等“多极主体”围绕“词典文本”(客体)展开会话行为的广义设计观。“(编用)共同主体性”立足于当今学习型词典编纂设计的本质以及辞书载体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共同面对词典文本这一“客体”,彻底颠覆了以“编者为中心”或只重视“用户体验”的狭隘设计观,是一种超越主体间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主体性”。在这种关系中,编者的主体性对文本设计活动起到了主导和决定作用,处于设计主体中的主位。使用者则是设计主体的客位,对文本设计活动起到一定的辅助和制约作用。作为词典设计中的另一主体,技术人员对词典产品的最终面貌、信息的呈现形式和结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纸质词典中负责排版、设计、美工、插图、印刷和装订人员,也包括该类电子词典设计中语料采集、语料库建设、词典排版、结构及界面设计的技术人员。因此,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成功与否取决于编者、使用者和技术专家间的通力合作。该理念开创了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范式。

(3) “谱系学”研究视角

“谱系”源于知识考古学领域的家谱理论,其目标在于建构人类以血脉为纽带的族群系统。该概念为Nietzsche和Foucault所借鉴,用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中的非延续性的、断裂错位的异质因素与偶发事件。“谱系化”描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成相应系统的过程或趋势。作者首次将谱系学思想引入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对其“谱系化”发展进行了梳理,主要研究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相似性”“非延续性”和“异质性”特征。其中,“相似性”体现在选词立目标准、释义词汇控制和释义模式建构方面,是词典编纂设计特征最重要的方面,也是英语学习型词典家族谱系化发展传承的“血脉”,体现了学习型词典与其他词典的重要类型差异,是学习型词典的区别性特征和一脉相承的“共性”。此外,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非延续性”和“异质性”特征也不容忽视,它们是英语学习型词典大家族的根源——“牛津”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传统基础上的分化与拓展,主要体现在释义模式发展、义项排列模式发展和词典例证功能模式发展等三个方面。

2. 理论框架明晰、研究方法创新、跨学科性突出

首先,该研究拓展了学习型词典只重“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框架,初步建构了“内容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并重的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特征理论框架,做到了观点突出、理论框架明晰。

其次,作者在研究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时主要运用“主体认知法”“文本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三种方法。“主体认知法”研究的是编者主体性对词典设计特征和编纂实践的影响。作者在研究词典编纂设计主体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和经验对编纂设计过程及结果的干预时使用了该方法。“文本比较法”是一种对两个或以上的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对比描述与评价的研究方法。就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研究而言,“文本比较法”除了对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之外,还涉及对内容表征手段的比较。(耿云东 2014: 61)在该书中,此方法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同一部词典的历时比较、不同词典单项或多项比较、跨词典类型的多项设计特征对比和内容表征手段比较等方面。涉及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实证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报告、实验、测试、日志文件法等七类。作者使用这种多元化方法全方位探究了双语学习型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特殊性。

该书的另一亮点是作者能敏锐把握词典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借鉴设计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电子词典学、词典功能学派、谱系学等学科理论,并将它们运用于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中,凸显了跨学科性。如: 在设计的“内部理据”(技术要素、载体要素和工艺要素)的论述中,作者特别强调了“网络技术”“词典编纂平台”及“电子词典载体”对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的影响,对比了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的设计工艺,对本研究及“电子词典学”(Hartmann & James 1989; Nesi 1999;Schryver 2003; Granger 2012)的理论研究都有促进作用。纵观全书,整个研究可谓理论框架明晰、研究方法创新、跨学科性突出。

3. 数据全、文献新、调查细致

该书依托南京大学双语词典中心《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 回顾与反思》(魏向清等 2011)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具有强大的数据支撑。作者对国内1978—2013年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视角的研究论文及学术专著做了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引用了近15年发表的专著、期刊、硕博士论文、辞书等文献,总量达326项,其中近4年的文献高达86项,占全部文献的四分之一。在研究“跨文化知识是否具备典型性”这一问题时,作者对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与相关研究的活跃程度利用CNKI和亚马逊网进行检索并统计,指出词典编纂者可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对学习型词典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系统呈现。(魏向清等 2014: 172)

全书研究的学习型词典包含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6版、《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2版、《剑桥高阶英语词典》第3版、《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第1版、《新英汉词典》第4版等,以上均为该类型词典的最新版本。在“论述技术特征驱动的网络新型双语学习型词典”时,作者列举了“网络搜索引擎库”(如“google搜索引擎”)、“信息提取类词典”(如有道网络词典)以及“维基架构类词典”,特别指出这三类词典的不足及改进建议,并指出“网络新词典”对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设计启示。

在实证研究方面,作者对南京某重点高校8位大学生做了访谈录音,对镇江某高校48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同时还对江苏省7所重点高校的97名学生及全国18所重点高校的79名英语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使双语词典用户的“使用需求”及“学习需求”研究全面、细致、多样化。总之,该书体现了数据全面、文献新颖、调查细致的特点。

但是,该书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实证研究由于受限于时间和地域,调查群体大多来自江苏省,虽然在典型性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乏普适性。若能广泛调查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对双语学习型词典的“使用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延长调研周期,获得的数据将更为科学。其次,虽然每个章节都有小结概述研究内容、重点及贡献,但全书没有研究总结,不免让读者对该研究的成果及意义产生疑惑,且从全书的谋篇布局来看,有失偏颇。同时,该书体例上存在一些标点符号错误,部分文献未标注出版年份等。

四、 结语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借鉴现代设计学原理,将以设计者知识为主的知识途径(对语言文化的知识、对语言习得的知识、对语言学习者的知识)和对设计者研究为主的实证途径结合起来,探究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尝试建构该类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从“词典的产品属性”及“设计学”理念出发,是词典学研究的全新视角,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浩瀚研究体系,跨学科性非常强。个别的缺失和瑕疵并不能减弱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成果。因此,该书值得词典学研修者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1. 耿云冬.英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方法论述评.外语研究,2014(2).

2. 魏向清,耿云冬,王东波.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 回顾与反思.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魏向清,耿云冬,卢国华.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 徐海.TowardsPrototypicalExemplificationinEnglishDictionariesforChineseEFLLearners.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5. 徐海,源可乐,何家宁.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 Granger S. Introduction:ElectronicLexicography-fromChallengetoOpportunity.∥Granger S, Paquot M. (ed.)ElectronicLexic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7. 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ofLexic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8. Nesi H. A User’s Guide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for Language Learners.InternationalJournalofLexicography, 1999(12): 55—66.

9. Schryver G M D. Lexicographers’ Dreams in the Electronic-Dictionary Age.InternationalJournalofLexicography, 2003(2): 143—199.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福建361005;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阳550001)

(责任编辑李潇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