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代汉字部首的名称与命名规则

时间:2024-05-07

王敏 刘海琴

摘要:汉字部首是汉字归类查检的重要信息元素,现已颁布的相关规范标准有《汉字部首表》(GF 00112009)和《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 00122009)。关于部首如何指称,虽然在教学和辞书等应用领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部首名称,但迄今并没有统一规范。文章以相关规范为基础,收集了一些辞书、教学参考等资料中的部首表名称,调查了12名语文教师的意见,综合后分析提出确定现代汉字部首名称的若干规则,提出了部首名称建议。

关键词:现代汉字部首名称构形

一、 现代汉字部首名称的整理与规范

汉字部首源自《说文解字》归纳的540部,后世字书沿用并逐渐调整、合并,直到现在。汉字部首是理解汉字构形的重要概念,也是学习使用辞书的重要工具,在汉字教学等领域的应用中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首如何指称,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小问题,但也是关系到现代汉字规范应用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延续了20世纪以来对民族共同语进行规范化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进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时期,形成了现代汉字字形、现代汉语标准语语音(普通话)、现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多项规范,如制定了《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等。在这一时期,也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了关于现代汉字检字法的讨论,其中汉字部首的规范是讨论的重要议题。《文字改革》等杂志发表了若干文章,还组织了专题讨论[1],涉及部首的数量、归部、名称等。部首数量通过《汉字部首表(草案)》(2009年修订为《汉字部首表》颁布)得到解决,归部问题则到了将近半个世纪后,即2009年颁布《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GF 00122009)才得以解决并形成正式规范。部首的名称规范在《文字改革》1965年第9期刊发的《偏旁部首名称表初稿》中得到体现,但因时代条件影响,最终并未形成正式的规范文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新受到重视,现代汉字部首名称的规范化再次引起学界关注,《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了多篇讨论文章。由于汉字信息处理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讨论还同时兼顾了汉字的部件分析和命名。由于部件的切分结果与汉字部首有重合,因此部件的命名也影响到了部首的指称,信息处理用的汉字规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社会一般应用。《信息处理用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GF 30011997)》和《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GF 00132009)》等规范文件所使用的名称对教学和辞书也有一定的影响。[2]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以下简称《书写纲要》)附有“汉字部首名称表”,共规定了100个常用部首的名称。随着《书写纲要》的推广,这些名称被基础教育界普遍接受。进入21世纪,对部首名称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未形成前两个时期那样的集中研讨,也没有进一步形成全面的规范或建议。

总括以上可见,部首名称自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之初即被认为是重要问题之一,却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给现代汉字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留下了一个缺口。

二、 教学中部首名称的调查

2012年,我们在北京的5所中小学对语文教师做了抽样问卷调查,希望了解他们在教学中使用的部首名称,以及对于统一部首名称的看法。反馈意见的教师有小学低学年段语文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这些意见应可以反映目前教学领域对部首的习惯指称。

在设计调查表时,我们综合了《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有关附录[3]、教学参考资料、专家意见,以及《信息处理用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GF 30011997)》和《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GF 00132009)》等规范文件中的有关名称,选取重合度高的给出了201个部首的参考名称,供受访教师选择。若教师习惯用的名称不是参考名称,可在“建议名称”栏列出。

调查结果显示,所列部首名称中有139个(包括主部首和附形部首)得到了受访教师的认可,即受访教师没有补充建议名称,说明这些部首的名称已经比较稳定。但表1所列的部首存在异称,需要讨论确定。

综合对部首名称来源的考察并结合表1的调查结果,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部首名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一些部首没有明确的名称,需要重新拟定。我们所考察的各个来源的部首和偏旁名称,均未覆盖《汉字部首表》的201个部首。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附“汉字偏旁名称表”不区分主部首和附形部首,共列出69个偏旁部首的名称,有的部首名称提供多个备选,如“厂”有“偏厂儿”和“厂字头”,“亻”有“单人旁”和“单立人”。不同来源的部首,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彡”,《现代汉语词典》所列名称为“三撇儿”,《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GF 00142009)所列名称为“彡(shān)”。由于这些来源的名称各自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使得有些教师无所适从。

2. 部首是否明确称“×部”,并不统一。如“八部”在应用中称“八字头”,也称“八字头部”。

3. 名称不区分主、附部首。如“礻”是“示”的附形部首,称“示字旁部”,与“示”称“示部”一样,均称“部”;“羊”和附形部首“”混称“羊字头”。

4. 某些部首的习用名称与该部首作为构件(偏旁)的名称缺乏区分。有些教师在反馈意见中明确说“教学中一般称××旁,不称××部”,如“穴部”习惯称“穴宝盖”,“鸟部”在实际教学中习惯称“鸟旁”。

5. 部分部首难以称说。有的是因为该部首不成字,如折笔的若干附形部首;有的部首是古字或生僻字,对当下的使用者来说,读音和字义都很陌生,如“殳(shū)部”“疋(shū)部”。

6. 有的部首有多个名称,需要梳理整合。如“凵”部,参考名称为“凶字框”,教学中常用“下框部”,还有“凹字框部、半口框部”两个异称。其中“半口框”又与“匚”的名称有重叠。“彐”部,参考名称为“横山部”,教学中有“雪字底部/雪字底、倒山/倒山部”等异称。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目前多数部首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名称,进一步分析后,具备形成规范或规范性文件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部分部首还有不少异称,部首名称与部件名称、偏旁名称多有混同,命名规则不尽清晰,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字形分析、汉字教学和辞书应用等,也还需要细致讨论。此外,在数字化背景下,汉字字形设计、汉字输入法设计等,也都要求进一步提高汉字的规范化程度。部首作为汉字构形的重要特征要素,应该有明确、统一的指称,这是汉字规范化的重要一环。

三、 部首命名的主要规则

前辈学者就部首的名称和命名方法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在相关规范中已有所体现[4],颇多可学习借鉴之处。有些虽然是关于“部件”“偏旁”的命名建议,但鉴于汉字的部件、偏旁与部首的密切关系,仍值得关注。

部首命名的宏观原则,前贤提出: “一是从俗,二是简化。”“从俗”是尽量采用已流行的名称,不要另立新的名称(或尽量少立新的名称)。“简化”一方面是尽量以简易繁、化繁为简,便于称说和掌握。……另一方面是尽量把一些相近的部首名称和部位名称归类合并,少立名目。(徐奕昌1965: 4)

关于部首命名的方法,前贤建议标明部首的结构位置,使用“头、底、旁、边、腰、角、框、心”等专称。(王展采1966: 14;吴建一1965: 14—15;文之初1965: 12—13)如“旁、边: 在左右结构和左右包孕结构的合体字中,左边的部位定名为旁,右边的部位定名为边”。“头、底: 在上下结构和上下包孕结构的合体字中,上边的部位定名为头,下边的部位定名为底”。“腰: 在左中右结构和上中下结构的合体字中,其中间的部位定名为腰”。“框、心: 在全包围结构和三面包围结构的合体字中,外边的部位定名为框,里边的部位定名为心”。“角: 方块汉字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角的部位定名为角”。(傅永和1991: 6)

通过前述调查,我们在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参考遵循前辈学者的原则建议,认为应以部首名称易于称说、减少理解分歧、帮助记忆汉字等为目的。按照以下命名原则,我们拟定了与《汉字部首表》对应的部首名称。

第一,区分主附部首。

《汉字部首表》共收部首201个,分为主部首和附形部首。例如折部,主部首是最能体现折笔特征的“乛”,附形部首多达15个;又如“水”为主部首,附形部首有“氵”“氺”。如果想显示主附部首的区别与关联,我们考虑最直观的方式是主部首称“部”,附形部首不称“部”。

特别是有些附形部首的形体与主部首的区别不大,主附部首的名称如果能有所区别,既有利于理解汉字部首的发展联系,也有利于建立部首和字形、字义的关联性意识。例如“人部”和“入”,形体相近,在部首上加以区分,有利于学习者了解“氽”属于“人部”,“汆”的部首是“入”。

命名时,如果主部首是成字部件,如“土”“金”等,径称“某部”。主部首是非字部件,如“丨”,命名为“竖部”。有些非字部件的主部首,如“乛”,附形部首众多,采用具有概括性的读法予以命名较好,“折部”比“横钩部”更有概括性。有些主部首可以利用参构字,连带所在的构字位置,如“旁”“头”“底”“框”等命名,如“冂”称“同字框部”等。

附形部首的命名,需要以理解目前《汉字部首表》所列附形部首为前提。附形部首中,多数是主部首因构字需要发生形变而产生的。例如左右结构字的每部分宜窄不宜宽,构成的字才能比较容易写成正方形,所以“水”在左变形为“氵”、“刀”在右变形为“刂”。又如上下结构的每部分宜横向宽纵向短,也就是趋于“扁”,所以“竹”在上变形为“”,称“竹字头”。构形时笔画需要避让,所以“羊”在上时变形为“”,称“羊字头”。可见附形部首的命名如果包含构形位置信息,有利于提示其所在位置和形体特点。还有,附形部首名称中宜出现主部首的核心字,可以显示归属关系,如“忄”称“竖心旁”,“心”为核心字,能够显示“忄”与“心”的关联。

但若附形部首与主部首仅是形体相近而非音义同源,命名时就不应强调二者之间的关联。如“巳”“已”与主部首“己”仅为形体相近,各自独立成字,命名时不称“部”,只称“巳”“已”。又或者附形部首的形体距离主部首实在太远,难以兼顾形音义三方面的关联,也适合另行命名,如“阝”作为附形部首分别与“阜”和“邑”有关联,很难兼顾,根据所在位置称“左耳旁”和“右耳旁”。

不过,有的附形部首是主部首的对应繁体,如“門—门”“風—风”等。简繁部首在形体上构成对应,不宜采用前述处理方式,直接称“某部”较为恰当。

第二,注重命名的体系性。

一是注意部首表内部的互相照应和关联。例如在名称中通过核心字的设计,体现主部首和附形部首的关联性,如“三点水”“言字旁”等。

二是通过名称体现部首与参构字的关联性等,将部首作为汉字系统的基础构成部分,将部首的学习和应用与汉字字量的扩展联系起来。

附形部首名称为“某字旁”“某字头”“某字底”“某字框”时,对“某”的选择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某”即主部首字,如“页”称“页字旁”;或部首字为“某”的附形部首,如“钅”称“金字旁”。其二,“某”为包含该部首的整字,取该字为代表字,加注为“×字”,附加构字位置。例如“覀”,调查时的建议名称为“西部”,经查《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该部首均在参构字的上部,因此我们建议拟定为“西字头部”。“丬”称“将字旁”、“”称“反字头”、“朩”称“杀字底”、“”称“用字框”等,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这样,不但部首名称易于称说,还标明了该部首在构字时的常见位置,易于联想,有利于记忆该部首参构的字。

第三,在部首名称中体现该部首的构形功能。

先贤建议在部首名称中使用“头、底、旁、边、腰、角、框、心”等,标明构字时的位置。我们认为这一处理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掌握部首,在查检时判断哪个部分是部首。但是,在考察201个部首后我们认为,部首与部件不同,在参构字中的位置没有那么复杂,位置提示字可以精简为“旁”“头”“底”“框”,精简后也便于称说。

“旁”指该部首在组字时一般位于左右位置,如“亻”称“单人旁”,“旡”称“既字旁”。

“头”指该部首在组字时一般位于上方,包括左上及右上包围结构在内,如“爫”称“采字头”、“耂”称“老字头”、“勹”称“包字头”。

“底”指该部首在组字时一般位于下方,包括左下和左右下包围结构在内,如“糸”称“紧字底”,“辶”称“走之底”,“凵”称“凶字底”。

“框”指该部首在组字时位于外围,包括四周全包围及左右上三方包围结构在内,如“囗”称“国字框”,“冂”称“同字框”。

第四,重视实际应用中的名称。

部首(以及部件、偏旁)的分析和命名当然属于文字学研究、语言文字规范研究等领域的学术问题,但是也必须将社会的实际应用作为重要的依据,即便某些部首名称看起来缺乏学术的精确性。例如“彡部”。虽然“彡”是成字部件,但其音其义都较为古远,不易称说理解,我们建议命名为较通俗易懂的“三撇部”,而不用“彡(shān)部”。又如某些部首在实际使用中比较惯用的名称侧重于形象性描述。如“匚”称“三框部”,“丷”称“倒八字”,“阝”称“左耳旁”或“右耳旁”,形象易记。有些部首能够与其他部首连类而及,便于记忆。如“冖”与“宀”形似,但无上点,故称“秃宝盖”;“卩”与“阝”形似,称“单耳旁”。另外,这些名称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辨析形近部首的作用,有利于学习掌握。“阝”如果分别称为“阜字旁”和“邑字旁”的话,可能对理解该部首作为形旁的意义有利,但实在难以分辨记忆,我们还是建议采用体现位置信息的“左耳旁”“右耳旁”。

以上命名的原则,在拟定部首名称时常有交叉,例如“宀”(宝盖部)建议拟为“宝盖头部”,兼顾了明确构形功能和重视实际应用习惯。“礻”在调查时的建议名称为“示字旁部”,按照附形部首的名称拟定原则,我们建议命名为“示字旁”。有些教师建议称“示补旁”,但我们认为本应强调区分“礻”和“衤”,而“补”的部首本为“衤”,导致“礻”更容易与“衣补旁”混淆。事实上在使用中也确实常常发生“衤”和“礻”混淆的问题。如果部首名称的区别度高一些,对降低误写误认这两个部首是有好处的。“囗”(方框部)改为“国字框部”,既突出了参构字,有利于联想记忆,也提高了“口”和“囗”的区别度,使仅仅在形体大小上有区别的两个部首更明确地区分开来。

《汉字部首表》的应用范围不限于现代汉语通用字,还包含了一些现代汉字不使用或极为罕用的部首。有的是繁体,如“门”的附形部首“門”,如前所述,我们建议可以用“门部”的名称,这样处理也符合《汉字部首表》使用规则中规定的“某些辞书(如大型字、词典,古汉语字、词典)可根据传统和实际需要,用繁体部首或变形、从属部首作为主部首”。但也有一些罕用的部首,如“疋(shū)部”“襾(yà)”(“覀”的附形部首之一)等,一方面由于使用率低,学习者和使用者不关注其名称,难以得到大家较为认可的名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首命名的规则仍不够完善,需要结合文字学知识、现代汉字应用研究、汉字习得研究等领域的知识进一步思考。

早在1966年,倪海曙、凌远征两位先生就提出过“先把部首的名称定下来”的倡议,这个倡议至今仍然不能说已经实现。我们不揣简陋,提出部首命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充分尊重使用习惯、概括部首命名的规律、与文字形体的分析学习相结合等,并尝试拟定了《汉字部首表》所列部首名称,就教于大方之家。也希望引起学界的关注并研究这一问题,为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贡献学术建议。

附注

[1]《文字改革》1965年第11期刊登了“关于统一偏旁部首名称的讨论”。

[2]《学生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4)所附“现代常用字部件名称表”,依据《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编写。部件教学法在基础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比较大的影响。

[3]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所附“汉字偏旁名称表”。

[4]如傅永和关于汉字部件的命名研究建议,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用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名称规范》中。

参考文献

1. 北京首都机场民航中学语文组.对部件名称的一点建议.汉字改革,1965(11).

2. 程远之.谈谈统一部首查字法.杭州师院学报,1982(2).

3. 丁娜.汉字笔画类部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 费锦昌.从学生的错别字来看统一偏旁部首名称的作用.文字改革,1966(2).

5. 傅永和.汉字的部件.语文建设,1991(12).

6. 甘桁.部首名称也应规范化.辞书研究,1984(2).

7. 贾德博.部首和部件的称说.语文建设,1995(2).

8. 倪海曙,凌远征.先把部首的名称定下来.文字改革,1966(4).

9. 孙耀武.也谈汉字部件及其名称问题.文字改革,1965(12).

10. 王展采.部首和部件的读法问题.文字改革,1966(2).

11. 文凡.偏旁名称要大众化.文字改革,1965(11).

12. 文之初.汉字部件应该规定名称.文字改革,1965(10).

13. 吴建一.偏旁所处部位及其名称.文字改革,1965(9).

14. 徐奕昌.关于统一偏旁部首名称及偏旁部位名称.文字改革,1965(12).

15. 叶楚强.偏旁部首名称的意义及几点看法.文字改革,1965(11).

16. 《文字改革》编辑部.统一偏旁部首名称的建议(附《偏旁部首名称表》).文字改革,1965(8).

(王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北京100010)

(刘海琴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责任编辑 马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