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第五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暨《新华语典》学术研讨会纪要

时间:2024-05-07

安志伟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太原 030006)

2015年7月17—19 日,第五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暨《新华语典》学术研讨会在长治学院召开。研讨会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长治学院主办,长治学院中文系承办,与会代表80 余人,共收到论文68 篇。研讨会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和专题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温端政、晁继周、杨蓉蓉等15 位学者做了大会报告,39 位代表在小组研讨会上发言。研讨内容涉及《新华语典》及各类语典编纂研究、汉语语汇理论及语汇具体研究和方言语汇研究等多个方面。

一、《新华语典》及各类语典研究

此次研讨会对2014年出版的《新华语典》进行了专题研讨。温端政的《论〈新华语典〉的学术意义》一文认为《新华语典》的出版有助于完善汉语语汇学,催生汉语语典学,发挥语典的文化传承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新华语典〉编纂的回顾》回顾了在商务印书馆周洪波编审的建议和语言学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完成《新华语典》的12年艰辛历程。陈玉庆在《编研互进原创经典》一文中简要介绍了《新华语典》编纂的缘起及定位;评介了《新华语典》在收条、立目、释义和例句编写方面的特色,还简述了《新华语典》的编纂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温朔彬专门研究了《新华语典》成语部分编纂的原则和创新之处。丁春江、辛菊对比了《新华语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成语用例,认为《新华语典》的用例突出语境,体现意义和用法,自编例句针对性强,对于人们适切而广泛地使用成语,以及提高全民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翔认为成语辞书编纂的难点表现在条目收录的范围、异形成语的处理、释义、释义提示语、义项排列和例证等几个方面。范瑞婷结合编写《语海·成语卷》的实践体会,认为成语辞书立目应以“二二相承”的叙述性四字格为标识;要特别注意辨析外在形式上“面貌相似”的成语,严格区分同义、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曹瑞芳研究了成语释义的照应性问题,认为在成语释义中存在着字词义与成语义照应、语表义与语里义照应、释文与配例照应等问题,力图将存在的照应问题分类,同时为相关辞书的编纂完善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曾柱以《新形式新用法成语词典》为例探讨成语的“旧瓶新酒现象”,认为成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较为缓慢地不断发展变化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是在不断演变、发展和丰富的。黄冬丽以“狡兔三窟”和“人定胜天”为例,探讨人们因常用义的普遍使用而形成了惯性思维的问题,并对辞书释义提出了建议。高列过追溯了“天花(华)乱坠”的源头,分析了包括《新华语典》在内的七部辞书关于“天花(华)乱坠”释义分歧的原因,通过考察佛教文献“天花(华)乱坠”场景及要素的演变,就辞书如何对其释义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安志伟从语汇学的视角,对民国年间的语言学著作《通俗常言疏证》进行了研究,指出《通俗常言疏证》按照意义分卷,收录的部分条目属于自由短语,更多的是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并认为作者有着明确的主副条区分的意识和明确的语汇发展变化的观念。徐火旺设想按照语汇末尾字的字韵为序编排一部切合实用的《末韵辞典》,并阐述了编写的具体设想。周文芳从谚语语目的选定、释义、编写三个方面,介绍了编写《教育谚语》的体会。

二、语汇学理论及语汇的具体研究

温端政的《树立正确的语词观》一文强调,树立正确的语词观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语词之异同、语汇与词汇之分合、建立与词汇学平行的语汇学,以及在词汇学和语汇学之上建立语词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杨蓉蓉认为语与词的同和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问题在于如何来看待这些同和异。在大部分词汇学著作中,语汇是与词分开进行研究的。语、词分立,对语汇进行独立的、更深入的研究自然会要求建立语汇学,使“语”的研究更全面和系统。李小平认为汉语语汇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一切可用的研究方法,明确以汉语中的固定语为研究对象,其立学的学理依据是清晰而充分的。王立指出“词”和“语”的性质不同,功能、产生方式也各有不同。尽管“词”和“语”不是“等价物”,但两者多有交集。

晁继周认为对于歇后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定名、定位和入典三个方面。歇后语在语言中很重要,不应该把歇后语一概摒弃于文学语言之外,而降低到“语言游戏”的地位。陈长书认为语义奇巧性是歇后语极为重要的特征,他对引注的语义组合类型和语义奇巧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描写,试图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特点和规律。唐子恒以“守株待兔”“差强人意”为例,观察到典故词语意义的发展有摆脱典源、向字面靠拢的趋势。刘中富认为在汉语成语的历时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异形成语。异形成语的成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客观存在的易于孳生异形成语的各种字际关系。姜德军从拆分和组合的角度,讨论了动宾结构合成词、惯用语和一般短语的关系,认为动宾式惯用语是一个语法关系上相互照应、语义关系上凝固稳定的整体,只能从整体上去查看其功能、理解其意义。

李树新指出汉语以姓氏人名为题材形成了数量庞大的人名熟语系统,与姓氏有关的熟语揭示了血缘关系纽带在古代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作用,反映了汉民族重姓氏重血统的文化心理,汉语姓氏人名熟语特别是歇后语具有类型化、嬗变性和衍生性的特点。张晓传总结了网络环境下新俗语的产生理据,认为网络俗语意义的扩大或转移与俗语出现的语境有密切关系。付建荣在穷尽调查《五灯会元》中成语的基础上阐述了禅文化对汉语成语产生的影响,认为禅文化的影响不仅扩充和丰富了汉语成语的宝库,而且对汉语固有成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周亚妮从空间方位成语的来源、分类、构成方式、语义特征及变化、修辞手法入手,重点研究了空间方位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崔山佳研究了“吃饱了饭”的熟语化问题,认为“吃饱”比“喝醉”带宾语的可接受度要高,搭配的对象更多,所带宾语的类推功能比“喝醉”更强。孟祥英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了“谈何容易”的词汇化原因及过程,指出对成语词汇化过程和结果进行历时考察和共时描写,能够深入刻画成语形式和意义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特点。

三、方言语汇研究

吴建生的《汉语方言俗语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方言俗语研究成果逐步增多的同时也存在着指称不一、名实不符的问题,并指出大型的语典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收入。孙毕根据两部未刊书稿与大型语典《语海》前期成果抽样对比的结果指出,尚有相当数量收录语汇的文献尚未得到整理,方言语汇在语汇学研究和语典编纂实践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李淑珍认为判断方言俗语具有同一性还是同义性,主要取决于语言素材的异同。

马贝加、徐颂列认为杭州话谚语中的介词“扣”以“计算”义为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动词“扣”其他意义的存在也对介词“扣”的产生起着助推作用或相互影响的作用。马启红认为应分析方言语汇言语形式的动态组合机制,并从修辞认知角度解析了太谷方言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不同的构语机制。裴瑞玲揭示了浑源方言语汇的特点,对其中的一些古义进行了考释,并进一步从文化层面阐释了浑源语汇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宋惠娟认为赵树理小说中的语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俗风貌。

这次研讨会是展示语汇学研究新成果的又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扩大语汇学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语汇学的研究水平和学科地位。会议收到的论文展示了人们对语汇学、语汇研究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附:第五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暨《新华语典》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安志伟 《通俗常言疏证》语汇研究

曹瑞芳 综合性语文类辞书成语释义的照应问题——以《现汉》第6 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 版为例

晁继周 歇后语之我见

陈长书 现代汉语歇后语语义奇巧性刍议

陈霞村 社会用语考察

陈玉庆 编研互进 原创经典——《新华语典》评介

崔山佳 关于“吃饱了饭”熟语化问题的辨析

丁春江等 《新华语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成语用例对比探析

杜 翔 成语词典编纂难点探讨

范瑞婷 略论《语海·成语》的立目

付建荣 试说禅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以《五灯会元》成语为考察中心

高列过 “天花(华)乱坠”意义源流辨正

黄冬丽 常用义对成语释义的误导

姜德军 从拆分和组合看动宾结构合成词、惯用语、一般短语——也谈惯用语的性质和特点

李淑珍 汉语方言俗语的同一性

李树新 熟语与姓氏姓名文化

李小平 语汇学立学的学理依据和学科定位问题

刘中富 汉语异形成语琐议

马贝加等 杭州话介词“扣”的来源

马启红 从修辞认知角度解析太谷方言语汇的构语机制

孟祥英 “谈何容易”的词汇化

裴瑞玲 浑源语汇调查

沈基松 《国语》中与语汇相关的语法问题

盛银花 汉语的最高等级表达

史素芬等 水浒文化歇后语研究

宋惠娟 赵树理小说的语汇研究

孙 毕 语典编纂中的方言问题——以《语海》为例

唐子恒 从“守株待兔、差强人意”看典故词语的发展趋势

王宝红 《小额》注释本词语补释

王海静 方言语料库中生僻字处理方法刍议

王 利 浅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抽象名词的释义差别——以第一版、第六版为例

王 立 说“词”“语”

王小郴 《应用汉语词典》相关词语照应问题

王 岩 汉语熟语的亚文化现象及研究

王 勇 浅谈中小学生语文类辞书的多样化与教辅化

徐火旺 依托汉语普通话音韵体系编纂《末韵辞典》

杨蓉蓉 关于语汇学的几点思考

杨振华 常用词“焦”“燥”“干”的历时演变考察

岳海燕 成语考辨两则

温端政 树立正确的语词观论《新华语典》的学术意义《新华语典》编纂的回顾

温朔彬 谈谈《新华语典》成语部分的编纂

吴建生 汉语方言俗语研究的几个问题

曾 柱 “成语”旧瓶新酒现象——以《新形式新用法成语词典》为例

张光明 再论高校《现代汉语》词语分章教学

张 晖 术语的生成与解析初论

张晓传 网络环境下流行俗语的理据与传播机制研究

周文芳 略谈编写《教育谚语》的体会

周亚妮 空间方位成语及其审美意蕴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