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图书馆助力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4-05-07

杨梅

摘    要:新文科是基于知识的综合化、数字化、技术化,以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一种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新形态。大学图书馆在科学研究、技术引领、数据运用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高校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在阐述大学图书馆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从信息数据、文献资源和学科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图书馆助力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13-03

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政策实施阶段。作为新时代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举措,新文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的战略手段。新文科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者,为高等教育革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学图书馆应当发挥自身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势,主动作为、找准定位,发力知识和学科体系构建,服务新文科建设。

一、新文科的概念内涵

新文科是基于知识高度综合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一种知识生产与再生产新形态,以社会需求、现代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区域协同发展为建设动力的一种全新概念。一方面,新文科根植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新文科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对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延伸。关注新文科建设,探寻其本质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建设是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愿景,有着更为明确的世界广度和历史深度、哲学高度和文化厚度。不同学者从自身学科背景角度出发,对新文科建设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考。综合审视学界的理解,对新文科内涵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知识生产方式来看,新文科的特点是突破原有以学科专业为载体的知识生产方式,向跨学科、超学科转型,超越条状分割的学科体系,形成促进新经济新产业融合、多学科要素包容的学科框架[1]。学科交叉和融合是手段,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和世界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目标。从学科的发展角度看,新文科的特点是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将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融入新文科建设的实践中,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与新兴科技领域的相互交叉、研究对象的相互融合、方式方法的相互借用、概念理论的相互渗透,建立起更加广泛的跨界联系,形成交叉融合、守正创新的新文科形态[2]。但是交叉和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自身的独特性,学科的独特性正是学科间彼此寻求融合的出发点;同时,新文科更加注重研究实践意义,倾向于问题导向,学科交叉融合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知识框架的重构、思维方式的重置以及研究对象和问题的革新才是新文科的根本。基于传统文科知识的积累,主动寻求服务国家文化繁荣,推动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走向世界舞台,新文科建设注重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积极探索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时代的新方法,主动革新,面向国家和社会在经济建设、治国理政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贡献智慧、引领知识体系创新,释放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力。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大变革时期,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大学图书馆多元文化和多学科集合体的特性以及其知识产品的针对性服务,缩短了读者获取新知识的进程,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提高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新信息技术利用、文献资源存储、学科动态推新等服务功能转型使得大学图书馆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图书馆是新文科建设信息数据的主要存储者和传播者。信息数据的存储与有效利用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科学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础。新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通过数据管理和大数据平台建设,不断总结不同学科数据的共性特征并追蹤、发布学科发展动态,实现数据的存储与推广。大学图书馆是嵌入式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大学图书馆通过提供多维度的学科服务,如为项目的筹备提供前沿热点综述、学科动态分析、项目查新等服务,项目立项期间的文献推送、数据资源管理等服务,在项目结项期提供成果鉴定报告、影响力分期报告、专利申请等服务,以及成果推广期的引文数据追踪、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服务,嵌入到相关学科研究的全过程,主动深层次参与到新文科建设中。同时,大学图书馆是协同创新新文科建设的合作者。新文科建设需要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跨学科研究,开展跨领域探索,单个大学图书馆难以摆脱自身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各大学图书馆间亟待建立跨学科的、多维度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融优势,既发挥了各个大学图书馆学科优势,又能很好地融合各个大学图书馆所共有的文化、专业特色,有利于“问题导向”的新文科建设,因而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大学图书馆是构建图书馆联盟的重要参与者。

三、大学图书馆信息数据助力新文科建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智能+”时代的到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新的研究业态,“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如何将新技术、新数据引入到大学图书馆信息数据建设中是助力新文科建设的依托。大学图书馆具有数据搜集整理、数据指引导航、数据分析计算、挖掘数据价值等功能,其数据服务理念和内涵都面临着一场建立在技术和数字化基础上的转型[3]。

大学图书馆需要建设一系列高质量、有特色、针对性强的自建数据库和数据平台,提供更便利、更易于使用的数据共享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在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个性化数据管理平台,是发挥大学图书馆数据服务优势的重要途径。为加速数据资源整合、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大学图书馆需要整合各学科数据、信息、知识等数据资源作为数据库支撑,并基于数据对各学科进行宏观协调,促进学科间数据与学科原理的全面协同融合。目前,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图书馆都搭建了人文社科大数据平台,这些平台通过全球化的共享数据推动有价值的文科研究数据的存储和共享,结合数据管理的生命周期推动数据的创新和利用,服务于新文科建设[4]81。同时,通过分析用户在使用图书馆时产生的信息行为数据,实时感知用户需求,主动为特定用户提供数据支持,促进以“问题导向、知识整合、人员合作”为特征的多学科融通。

创新构建新文科数据协作团队,促进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融合是大学图书馆助力新文科建设的又一重要手段。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人文空间的广泛接触,新文科建设需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在此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应积极探索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学者和业界骨干构成的数据协作团队,通过数据集合、文本聚类、跨库检索等手段,打破原有专业知识壁垒,增强学科融合和思维升级;同时,通过开展数据素养通识教育、学科专题数据素养教育等推进数字人文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问题与知识的重构,不断提高用户的数据意识和数据行为以及服务人员的数据处理能力,促进数据素养与数据思维和人文思辨精神的深度融合,以人文精神内核指导数据的开发与利用。

四、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助力新文科建设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时无刻不在产出庞大的数据信息。然而,可信的和无法验证的文献信息、纸本的和数字的文献信息、实体文献和虚拟文献混在一起,加大了文献信息获取的难度。大学图书馆海量文献资源彰显着信息资源数据化发展的趋势,也深刻反映着新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变革。文献资源服务是大学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工作,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经过科学筛选、有序整合,长期积累的、系统的、完整的资源体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可利用性[5]。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依托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基础,大学图书馆构建高效而便捷的文献资源体系势在必行。

聚焦做优增量资源,挖掘并盘活存量资源,借助需求分析与资源管理,做好文献资源的梳理与整合,使文献资源成为大学图书馆助力新文科建设的知识引擎。首先要“做优增量”,把好文献资源入口关。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依据的是服务对象的学科、研究水平等,因而需要立足高标准,针对新文科特点,紧抓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强化文献资源的发现和选择,实现文献资源质量战略升级。其次要“赋能存量”,大学图书馆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本,开展自主文献资源建设[6]。加强各类纸本文献、电子数据库、电子期刊等资源的关联整合,消除壁垒,合理有效地进行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协调各资源拥有者主体利益,合理进行数字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针对不同主体、层次用户,通过学科设置、科研方向等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对原本分散的、无序的、分类庞杂的文献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建设特色文献资源;阶段性对馆内已有资源进行读者利用程度、资源状态等情况的调查分析,适时评价文献资源利用率以实现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动态调整;完善学科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机制,及时查补数据,确保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在梳理、挖掘现有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对已有资源进行组织、整序,通过机构文库、学者文集、学术科研成果分享等方式,实现传播学术精神、文化传承职能;加大对纸质资源自上而下的数据编码的规范化梳理力度,优化资源导航服务,加强过程数据、关联数据、语义本体等领域的跟踪研究,提升馆藏资源管理能力,促进学术成果分享和科研合作。

五、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可见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学术性机构,积极主动为学校发展提供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重归学术本质、服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已经达到549个,比前一年增长了近9%。在2020年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交叉学科作为第14个学科门类独立出来,预示着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态势[4]78。然而,新文科建设的逻辑是跨越学科专业壁垒、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多元学科融合,最终实现新文科领域各学科的内在协同。因而,图书馆学科服务不再是简单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其核心在于“重问题轻学科”,即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整合学科,从而实现知识重构和思维革新。

区别于简单意义上的学科“交叉”,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需要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出发,为传统学科服务“做加法”,助力新文科建设。如何“做加法”,关键在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牵引,通过设立多元学科协同融合为指向的科研项目,用新技术、新视角、新范式、新方法来进一步拓展学科外延,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图书馆学科服务首先要做到“学科”与“问题”的融合。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变革,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人文社科面对的是更加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问题导向更加突出,融合特征更加明显。新文科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大学图书馆在提供学科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各学科特定的思考立场和认知模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借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观念,将严谨、科学、系统的方法运用到学科服务中。其次要促进“学科”与“技术”的融合。新技术的应用给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了新方法,开拓了学科服务全新的理论和应用空间。在以数据服务为核心、技术为驱动的学科体系下,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凸显文献管理与文献服务、信息采集与知识整合、情报研究与智库服务等特征,推动学科服务发展。最后要做到“学科”与“人”的融合。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动力是具有数据素养的人,培养和建设一支强大的学科服务团队至关重要。大学图书馆通过构建“学科馆员+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复合型人才团队,根据新文科发展需要,形成多层级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大学图书馆不仅要提高学科馆员队伍的业务水平,还要提升用户的数据素养,通过提升团队的以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前沿学科动态、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方法的运用,形成协同的、跨学科的关联思维合力,有效服务于新文科建設。

新文科建设战略的提出,对大学图书馆各项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发展规律和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主动融入技术革新,借助新文科建设契机,在挑战中坚守与开拓,在机遇中传承与创新,在提升大学图书馆数据服务质量、丰富学科服务内涵的同时,推动超学科创新,推进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多维度助力新文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7(1):283.

[2]樊振佳.“新文科”语境下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话

语、逻辑与路径[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1):30.

[3]马费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6):6.

[4]蔚海燕,李旺.图书馆数据服务助力新文科建设之路径[J].图书与情报,2020(6).

[5]陈力.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4):3.

[6]郭晶.赋能存量 做优增量 把握变量——面向“十四五”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51.

■ 编辑∕丁俊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