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文章基于DCE(Design-Construction-Effective)框架分析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百”“两站”“两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坚持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三级”能力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以及领导力、协调力和创新力,实现学生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的“三业”目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一流本科;DCE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3-0001-05
2018年8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明确提出,“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1]。同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提出“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2]。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提出,为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主要任务、建设原则和建设方式等[3]。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探讨国家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主体、建设机理、建设困境、建设路径等。一是建设目标,做到“一坚持、两着力、三突出”。一坚持,即坚持立德树人;两着力,即着力于健全人格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三突出,即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4]。二是建设主体,要“双循环、多主体”。内循环致力于教学系统的良好运行,外循环为教学系统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多主体,即政府、企业、学校[4]。 三是建设机理。“三逻辑、四机制”,即政策逻辑、现实逻辑、理性逻辑;生成机制、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及评价机制[5]。四是建设困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笼统、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失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三大困境[6]。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脱节、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3个问题[7]。五是建设路径。“三路径、四框架、六策略”,即确立专业建设多维目标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重构专业发展核心要素体系3种实施路径[8];专业协同发展、完善培养体系、构建本土建设模式、打造一流专业文化体系4个行动框架[9];凸显立德树人、坚持校企融合、重视团队建设、注重模式创新、实施课程延展、把握监控评价6种策略[10]。
一、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定位与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前身是1951年创办的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2005年,中南民族大学开办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2010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开办行政管理综合实验班。2013年,行政管理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4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并开办西部卓越行政管理人才实验班。2019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2020年,行政管理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已经形成本科、硕士、MPA专业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的行政管理人才。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采取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以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政府管理理论知识和田野调查技能,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在于:(1)彰显地方特色,突出基层特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70%以上来自民族地区,彰显地方特色,着力为民族地区培养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基于多数学生有回乡就业的意愿和需求,突出基层特色,为民族地区县、乡级政府部门培养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2)突出政治引领,实现立德铸魂。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校本课程,利用革命基地、传统文化基地等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党建促教风学风工程,做好立德铸魂工作。(3)实施大类招生,推进分类培养。以实验班建设为突破口,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梯度推进,实施“一个专业,四套方案,自主选择”的课程超市培养模式,并为学生配备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实践导师,做到多主体施教,强化学生的实踐能力与创新意识。(4)培养“三级”能力,瞄准“三业”目标。坚持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三级”能力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办文、办会、办事能力,调查研究、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危机应变能力,以及领导力、决策力、协调力和创新力,实现学生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的“三业”目标。
二、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基于DCE框架,从顶层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成效3方面进行分析。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方案制定、毕业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设计建设路线图,其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目标差异化是重点。
(一)坚持需求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授课教师要基于国家需求,尤其是乡村振兴中强化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将人才供给与国家需求有效对接,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政治素养。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通过开设“政治通识教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校本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利用革命基地、传统文化基地、家史家风家训调查、《论语》读书沙龙、***知青岁月共读等多种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党建促教风学风工程,做好立德铸魂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实现“三业”目标
实施大类招生,推进分类培养。制定实验班、普通班、第二学位、西部班4套培养方案,实施“一个专业,四套方案,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方案等方面,有效适应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立足区域社会发展要求,既坚持国家统一标准,又注重多样化,建构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通识型的“梯田模式”。围绕学生“三力”素质实现“三业”目标。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通过提升学生“合作力、实践力、创新力”,开展“三力”教育教学探索。通过办文、办会、办事的“三办”能力训练和“三力”模式探索,实现学生“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創业的“三业”目标。
三、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内容
(一)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向学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课堂、课程、教材、实践等环节,让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2.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推动师生持续深度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使行政管理专业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培育思政示范课程和优秀教师。在推动全员、全过程思政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典型课程和模范教师,培育思政优秀教师并申报校级、省级思政示范课程。思政教学是铸魂育人的工作,专业课教师需要用家国情怀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二)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
***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强化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通过重点培养国家一流专业学生的“三力”(合作力、实践力、创新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基于两个省部级基地定期开展“百城社区调查”“百村追踪调查”等活动,教师以项目化方式带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团队,把学生的社会调查考核计入必修学分和创新学分,加强对学生报告撰写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将校内读书会与校外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将“双百调查”所形成的数据和案例资源运用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促进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效衔接,实现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的“三业”目标(图1)。
1.推动学生实习实践。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确保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通过“百城社区调查”“百村追踪调查”及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实习实践能力。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社区治理服务站,将驻村(社)体验、创客实践、公益活动等融入学生教学实践、毕业实习实训,提升大学生以办文、办会、办事为基础的实践力。
2.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建立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赛事激励、保障和扶持机制,通过导师带研究生、本科生团队的方式,孵化国家级大创项目、挑战杯项目,争取获批大创项目和挑战杯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南风窗“调研中国”“哲寻杯”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求是杯”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策论中国”活动、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等活动,围绕提升学生办文、办会、办事的“三办”能力进行教育教学探索。
3.坚持课堂内外合力并举,扎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一是部分课程增设课程实践环节。目前,“公共文秘”“城市管理学”“乡村规划”“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等11门应用型课程设有12学时的课程实践。二是广泛开展课外技能竞赛。通过申论写作竞赛、案例分析大赛、公共文秘大赛、辩论赛、谈判大赛、SPSS操作技能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提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通过实施双周教学研讨制度、专业核心课集体备课制度、示范课集体听课制度、师生共读制度等措施推动教师成长。
1.注重开展各类师资培训。建好国家民委教学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电子政务、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等课程培训。依托MPA培训项目,开展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伦理学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培训。
2.鼓励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和交流。确保行政管理专业每位教师每年参与2次以上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讨,三年内力争推选2~4位教师参与国内、国际高水平访学项目,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
3.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师资。积极向学校争取招聘指标,三年内力争引进2名高水平教师,充实教师队伍。集中精力重点支持和培养1~2名优秀教师,申报省、部级教学名师。争取更多教师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或工程项目。
(四)建设“双百”“两站”“两基地”
1.持续发挥省、部级基地的优势。继续着力办好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部级基地,做好“百城社区调查”和“百村追踪调查”的“双百”品牌,发挥基地在教师科研、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2.建好用好实习实践基地。继續发挥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荆州市西城街道办事处等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着力建好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东街、恩施市屯堡乡、恩施市政务与大数据管理局等新建基地,输送更多学生到各基地实习实践。继续面向基层和一线兴建乡镇(街道)、村(社区)实习实践基地5个左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集中型的实习实践。
3.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和社区治理服务站。依托恩施市屯堡乡、武汉市关东街分别建设乡村振兴工作站和社区治理服务站,探索新型校地合作机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梯度化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设置多类型、模块化的实践课程,充分运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按照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开展梯度化的实践育人体系。
四、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成效
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先后成为国家民委重点专业、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湖北省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专任教师中国家民委首届教学名师1名、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名、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1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3名。学术积淀深厚,建有“百城社区调查”“百村追踪调查”数据库。高规格研究平台,依托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形成研究和实践教学优势。突出政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显著,开设“政治通识教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等校本课程,利用革命基地、传统文化基地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党建促教风学风工程,做好立德铸魂工作。《民族院校国家认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毕业生80%以上赴民族地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引领作用。
(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改革成效显著。西部卓越行政管理人才实验班面向全校大一学生进行选拔,热度逐年增加。行政管理综合实验班不少毕业生已在“双一流”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实现了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能力导向、应用为主培养成效显著。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成熟。毕业生在各行业表现出色。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低进高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配备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实践导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如毕业生中有人担任湖北智点道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界晟鑫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同时,也有多位研究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抗疫报道《同心战“疫”!隔离点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和《女大学生用行动奏响防汛路上巾帼志愿之歌》高度赞扬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
(三)专业管理规范
实行“四合一”导师制,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科研、实习、升学、就业4者相结合,实行全员导师制。面向学习有障碍或困难的学生,建立学业预警和帮扶制度,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成才。注重构建分类培养制度体系,出台了《行政管理系一流专业建设方案》《“西部卓越行政管理人才实验班”遴选工作办法》《行政管理实验班遴选工作办法》《课堂管理办法》《院校两级督导听课制度》《实验班管理办法》《项目化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学习兴趣小组管理办法》《本科教学规章制度》《本科论文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制度》《本科毕业实习规定》《本科生班主任工作规定》《本科生导师工作规定》《本科生推免工作实施细则》等。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框架见图2。
五、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未来推进建设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按照“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教学与研究融会贯通、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驾齐驱”的思路,通过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形成“讲政治、宽口径、多样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举措包括实行两个“加强”、三项“改革”。
(一)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锻造立德树人本领
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选培2~4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在国内招聘优秀博士或博士后3~5名。培育1~2名省、部级教学名师,2~4名校级教学名师。
(二)加强校政企协同合作,实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
探索协同办学、协同育人、订单培养机制,聚集优质资源,通过对外交流,拓展办学视野,提高国际化教学能力,推进双语教学;将科研与国际化结合,推进远程论文修改、联合发表论文、在线学术研讨等,孵化一批高质量教学科研成果。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三全育人体系
创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锻炼并重的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实行全程四导师制(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实践导师),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动态信息反馈机制,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改革课堂、课程和课本,加强“三课”建设
全面实施小班教学。加强智慧课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等建设,打造2~4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打造3~5门国家级、省级金课。出版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系列教材,推出2~3本省、部级以上精品教材。
(五)改革教学考核方式,重塑教育教学理念
围绕提升学生“三办”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翻转式、混合式、启发式、研讨式、竞赛式、共享式等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提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学分占比,实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课评价与实践课评价相结合、四类导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中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基于DCE框架分析模型,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课程与教材、科研基地与教学团队、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学研究与教研成果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完成國家一流专业的建设任务。在深刻认识专业建设重要性基础上,提高专业建设成效,夯实人才培养质量的根基,着力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的“三级”能力,实现学生高水平学业、高质量就业、高起点创业的“三业”目标。在专业建设中要注重分层分类,构建“内部挖潜、外部借力、链接整合”的合力共建机制,增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合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08)[2022-04-2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808/t20180828_346305.html.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22-04-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 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04-04)[2022-04-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4] 董红杰,白静.基于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探索[J].财会通讯:上,2019(34):36.
[5] 朱厚望,龚添妙.我国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轨迹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21):47.
[6] 唐重振,唐煜金.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现实困境:兼论“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行动框架[J].国际公关,2020(4):113.
[7] 王琪,章天金.地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10):10.
[8] 马勇,童昀.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价值诉求与实施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5):3.
[9] 龚添妙,朱厚望.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逻辑思考与行动框架[J].教育与职业,2019(7):32-36.
[10] 郭翠兰.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6):34-37.
编辑∕李梦迪
收稿日期:2022-04-03 修回日期:2022-05-10
作者简介:胡新丽(1981—),女,湖北荆州人,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政务、政府管理创新。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教学改革项目“基于PDCA模式的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研究”(21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