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尚晓明 程璐璐
摘要:文章选取高校“生物制药工艺学”双语课程,结合当前双语教学形式,阐释双语教学的内涵。针对我国双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语用学视角聚焦语言语境、语言交际、语用策略等方面,从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学习方法、师资层次、测试内容层面探索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语用学;立体化课程;双语教学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科技革命的改革为导向,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等专业应先行一步,重视双语课程教学。由此高校双语课程教学也随之兴起,但是,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仍然流于形式,尚未真正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为推动双语教学改革,近期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应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门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有必要探索基于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模式,并考虑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項独立考察指标融入工程教育认证指标体系,这也符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要。产出为导向是指课程体系按照预期目标达到专业化人才培养水平,至少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运用技能、扎实的语言实践能力、较强的思辨能力、较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能力,为其未来开展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北美一些移民国家或多元文化国家为了帮助难民或外来移民较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生活,采用两种语言作为课堂教学媒介。而我国早期的双语教学发轫于清代洋务运动时期,如今的双语教学则始于21世纪,它的产生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密不可分。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记载,双语教学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尽管该辞典已经明确作出双语教学的定义,但国内近年有学者结合我国国情,赋予其更多的含义。一是使用除汉语外的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王斌华,2003;吴平、王树根,2010),二是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和汉语进行双语教学(沙丽华、韩德复,2001;卢丹怀,2001;康淑敏,2008)。然而,本研究认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一种以第二语言(多为英语)为原版教材,借助英语作为主要语言讲授学科专业知识的非母语教学方式,避免由于语言的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同时双语教师可利用非言语行为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内容,以便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增强其就业优势。
二、高校双语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已走过十余载,然而双语教师仍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双语课程即是用外语讲授课程,将此等同于外语课程的延续,进而使双语教学的目的违背初衷,难以形成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的特色。此外,由于一些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资源所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以产出为导向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盲目追求时髦,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安双宏、耿菲菲,2007),从而导致高校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学习方法、师资层次、测试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由于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师资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正规双语授课培训,普遍存在为了追求表达的流利而限制了授课思路,双语教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思路不够清晰的现象发生(陈思本,2007)。其二,对于教与学的方法而言,由于双语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二外英语课程并未与双语课程进行较好的衔接,听力、口语仍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学生难以理解英语授课内容,以至于无法精准把握专业知识点,从而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的网络资源课程或者课外延伸课程较少,尚未建立丰富的立体化学习资源网络系统,缺乏实时的课外辅导渠道。其三,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脱节,部分高校在对双语教材选择时缺乏合理的审核环节,以至于选用的教材较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双语教师的教学热情,无法满足双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又难以驾驭高难度的原版教材,且原版教材的价格普遍较高,令学生难以接受。其四,针对双语课程的测评体系研究发现,目前测评体系只注重课程教学效果测评,并未对学生课外学习及过程学习进行测评,因此还缺乏一种科学规范的测评体系来验证双语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了以产出为导向的预期目标(严明,2009),这就需要各高校从实际出发,将保障双语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刘森林、胡加圣,2006:22)。
三、语用学视域中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近几年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内一些地方如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产业,这对于高校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与实践技能熟练的生物制药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一直是高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黑龙江大学在本专业开展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并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建设立体化教材、更新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完善双语课程测试内容,旨在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普遍实施,通过对照认证指标体系进行认真分析,能够客观反映一所学校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双语教学指标目前并未纳入到认证指标体系,也鲜有高校将其写入到工程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忽视这一评价指标无疑会导致现有认证指标体系难以全面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教育质量,由此形成的认证结论是否全面客观也容易引起争议。所以,基于本门课程试点双语教学,将其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写入专业培养方案,并考虑将其纳入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为适应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需要,转变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从语用学视角出发聚焦语言语境、语言交际、语用策略等方面,选取高校“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进行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所谓立体化课程,即是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之中,使传统双语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与数字化学习资料、虚拟化网络空间相融合,由此双语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堂、网络等实践活动中将专业知识学习、主体经验建构以及社会体验予以整合的教学过程(刘成新,2010:42)。采用立体化双语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语言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创新并建立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符合地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如图1)。
(一)教学方法改革——“以语境为驱动”
Halliday(1964)将情境语境的概念延伸为语域,即基于不同用途所划分的不同语言,如专业化人群因共同的职业方向或具有共同的兴趣所使用的语言。对于非母语学生而言,由于对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等背景知识相对缺乏,要准确理解目的语学科专业知识尤为不易(何兆熊,2016:48)。语境与语言相互补充,借助情景语境,语言使用的语义结构可以得到凸显(Halliday,2001:60),学习者可以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意义推导。由此,学生可以在双语学习中身临其境,在上下文线索或知识经验的帮助下寻找相关假设并激活图式结构,提取贮存在之前或正在处理的话语所传递的假设,以便作出阐释性选择,旨在扩充语境,填补话语空白。
为了达到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转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语境为驱动”的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沉浸式(Immersion)双语教学方法。换言之,教师可以采用全英方式教授“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第二语言的环境。当学生在遇到确有不理解的地方时,教师可以辅之以多媒体视频资源、图片或相关资料等语境信息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图式知识,以便从心理表征中选择信息并将注意指向刺激情境,由此可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达到可以进行理解的目的。据此,双语教师可将语境知识渗透到生物制药工艺学双语课程的全过程之中。
(二)教材改革——增设语用板块
教材是凸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双语教学的教材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料,因为它直接关乎双语教学的质量和生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关于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的选择缺乏合理甄别,教材内容难以迎合学生的需求,内容或深或浅,具有较强的跳跃性且通常价格昂贵,这就迫使双语教师需要自行编写双语教材,以便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況,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使学生尽量掌握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胡小平,2017)。因此,有必要为学生编写集书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视频等信息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以便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辅助双语教学过程,使教与学在时间及空间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延伸(陈坚林、赵学旻,2003)。立体化生物制药工艺学双语教材的构成成分包括文本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用书、专题习题)、教师演示光盘、学生自主学习光盘、自主学习网站。对于学生用书,双语教材编写者可围绕生物制药工艺学领域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内容选择国外最新优秀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并沿袭其图文并茂的风格,以此为学生提供语境信息。此外,在教材中增设各类药物的研发、生产、制剂,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性质、制造原理、工艺过程、生产技术操作及质量控制等相关仿真语境。针对重点及难点内容可以在每章开头提供200~300字的中文导读,以便为学生创设理解本章教学内容的语境,提高学生在现实学习和实践运用中的语用能力。自主学习网站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语料库网址以及语境共现信息,为学生呈现本章内容中主要目标词的词汇搭配、语法范式、语义功能以及语用功能等(何安平,2014),并提供与该目标词相关的例句用法或使用语境,以便学生可以猜测未知词汇的意义。此外,通过自主学习网站还可为学生提供网络互动服务,教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之间也可进行互动交流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光盘中,对于某些重要专业概念可为学生呈现该类生词的一般用法,为学生提供该词的语用适切条件,便于日后应用。针对专题习题,可通过本章具体习题内容测试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解决具体问题的语用能力。在教师的演示光盘中将抽象化的专业知识以生动的视频方式再现出来,如某药物的研发过程,由此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较容易掌握课本中的理论,以便在复述本章内容时可以运用自如。而在教师用书中可为教师提供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正确借助语言形式表达专业知识的方法。例如,如何帮助学生积累背景知识、语用规则,如何帮助学生避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使学生以目标语的思维去思考目标语的文化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语言环境等。
(三)学习方法改革——提供专业语言知识运用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制药工艺学专业知识学习难免过于理论化,枯燥之感在所难免。由此,双语教师可确定具体的教学主题实验,将理论课程的讲解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更加明确。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课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程。如健胃消食片配方及片剂的制备过程,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展开交流,进而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中西语言语用比较以及掌握如何使用语用策略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语用策略的使用可帮助学生借助命题激活受话人记忆中的专业知识结构(侯智德,2006),并基于此将不完整的意义予以补充,进入到共同的认知语境(刘森林,2000),以实现成功的交际任务。此外,教师可选择与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关的研究题目,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并设计用英语撰写相关研究论文等科研活动。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每个小组都有高水平学习者带动低水平学习者的原则实施分配。教师可将学生常使用的语法点借助微视频的形式链接到学生自主学习网站之中,使学生掌握上述语法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网络指导,借助平台查看学生的留言并监控其自主学习过程,通过互动回复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实施活动任务时遇到的实际语用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作为日后课堂教学的案例加以讨论或编制于《生物制药工艺学》自编教材之中,使课前资源与课内互动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孙先洪、张茜、孙作顶,2017)。由此,在与教师借助目标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但获得提高,而且其问题也得到解决。
(四)教师自身改革——加强语用实践训练
目前,高校双语课程主要由专业课教师承担,其构成了双语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首先,双语教师高质量的双语能力是保障其高质量的双语教学之关键,其中双语教师的语用能力也决定了高校双语教学的命脉。因为从语用学角度来讲,教师是借助英语作为媒介语言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而讲授的过程需要与学生不断地互动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听、说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便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并设计相关问题,与学生探讨本专业知识等。其次,教师需要掌握先进的双语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并将此与专业教学融会贯通,使生物制药工艺学双语教学取得相应的效果,既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提高其英语水平。因此,应当鼓励高学历并具有国外研修经历且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英语专业背景且取得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双语课程教师,因为这些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可以用英语思考本学科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更能胜任双语教学工作(严明,2009)。同时,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可以与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交流,通过学习语用学知识为自身不断创造语用环境、提高语用能力。再者,高校应创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高校在与生物制药企业合作的同时,要为双语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平台,鼓励他们到国内企业接受锻炼或到国外企业进行研修以及学术交流。为获取生物制药工艺学方面的前沿动态,双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机会接受企业培训,旨在弥补现实语境缺失,解决知识难以更新等问题。最后,双语教师还需要定期参加专业考试,取得专业资格证书,如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项目,获得国际双语教学师资培训机构认证,从教师培训方面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国际化、专业化,构建一支“专家型”和“创新型”双语教师队伍。
(五)測试改革——加强语用测试
高校双语课程测试目前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然而这种测试方法却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实际上,“生物制药工艺学”双语课程除了要测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测试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语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双语教学强调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可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形成性评估而言,可将课堂互动交流的成绩(提问、讨论、小组活动)、课前自主网络学习的成绩纳入其中,并借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对于终结性评估,在测试中可增设生物制药工艺技术的基础实验,如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使学生运用英语详细阐述该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不但测试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考察了学生对该实验的掌握程度。此外,还可以增设关于课题研究的英文撰写等项目,如为学生提供生物制药工艺学方面的国外前沿论文,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撰写一篇长度适宜的文献综述。此方法可测试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同时也避免了期末考试测试题型单一的弊端。鉴于此,在测试中增加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考察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思维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双语课程是我国高校实施的一项集探索性、实验性、前瞻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践。基于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存的问题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思考,本研究以“生物制药工艺学”双语课程为例,从语用学视角出发聚焦语言语境、语言交际、语用策略等方面探讨高校如何开展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改革(吴平、王树根,2010),并在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学习方法、师资层次、测试内容方面提出相应思路。上述研究旨在为推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提供有借鉴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基础。然而,本研究所构建的语用学视域中立体化双语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只是初步的探索,今后基于该模式进行的实证研究是努力的方向,并且该模式是否能够在其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推广应用,也需要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的检验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The linguistic study of literary texts[A].Lunt,H.(eds.).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ics[C].The Hages:Mouton,1964.
[2]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安双宏,耿菲菲.印度高等院校中的双语教学问题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3).
[4]陈坚林,赵学旻.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化教材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3).
[5]陈思本.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对一所理工类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索,2007,(3).
编辑∕高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