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光 马冬虹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特质,更是一个人的气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文化存在多方面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中西文化差异、地域环境差异、历史发展差异和语言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分歧。

关键字:跨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存在着语种和历史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随着交通、通信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对交流对象的文化背景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一)思维模式差异

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不仅直接影响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直接决定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2014年,李洪儒和谢萌提出了“人通过语言解释世界和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致使中西方在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中国的思维模式具有整体、意向、归纳以及求同等特点,而西方思维模式则具有邏辑、实证以及求异等特点。中国习惯于矛盾中寻求统一的辩证思维,西方更擅长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模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理性逻辑和直觉悟性。理性逻辑即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事物,这种方式更理性,体现出相当的确定性和逻辑性等特点。直觉悟性即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这种方式更感性,体现出相当的直觉性和想象性等特点。中国的思维模式及历史文化导致口语表达时语义比较模糊;而西方的表达在众多学者的倡导下更突出理性逻辑意识。

(二)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在感官基础上对事物做出的认知和判断,是人们辨别是非、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是对待现象及价值关系的观点。社会价值标准影响人的语言,文化背景影响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也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1988年,Samovar提出“在西方,自己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利己主义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贾玉新指出,中国奉行安逸快乐、知足常乐的价值观。因此,中西跨文化交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交流。中国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人融入集体,交流时也通常让对方感到舒服,更加的谦逊。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和集体利益,强调以我为主,交流时也经常维护自己利益。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直接,表达含糊,不明白中国人的真实想法;中国人则会因为西方人过于直接的表达而感到尴尬或不舒服。

(三)习俗差异

习俗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中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习俗。以朋友交流为例,中国一般表现得比较亲近和熟络,大方的交流家庭状况、个人和生活近况,而西方通常不会涉及类似的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容易产生误会,西方人会觉得个人隐私被冒犯。

从交流进程来看,西方会以一个普及的话题开头,但随即转入正题,整个交流过程也都围绕主题展开阐述。中国则以一个较长的过度开头,进入主题后偏向于利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委婉表达观点,让交流者自己理解话语含义。

习俗也同样包括民间习俗,中国的民间习俗多种多样,例如送朋友蟾蜍物件寓意为招财进宝,在西方不明寓意的情况下容易理解错误,致使跨文化交际失败。

(四)宗教背景差异

起源于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基督教是西方信奉的主要宗教,其经过悠久的发展形成如今视上帝为救世主的宗教。实际上,中国的“宗教”呈现多元化,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共同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并且,不同的阶段奉行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年轻时奉行儒家入世思想,中年后倾向道家修身养性,老年时注重佛家因果报应。中国没有西方那样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如果想找一种影响相对深远的“宗教”,那么可以认为是佛家思想,虽然佛教并非起源于中国。因此,分析佛教与基督教的不同也可以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首先是生死观念不同,佛教倡导生死轮回,更注重生死。基督教相信没有死亡,只有极乐世界。在跨文化交际时因为生死观的不同极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其次是人生意义不同,佛教注重自我修炼、不断进化,最终得以解脱磐涅重生。基督教认为通过忏悔和祈祷实现救赎可以进入天堂。即一个主张纠错,一个主张进步,在跨文化交际时的出发点也就会不同。再次是人性认知不同,基督教强调仁慈、宽容等遏制人性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佛教倡导善言、善行等注重伦理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最后文化影响不同,基督教是西方国家的主导核心。佛教是在与道家和儒家思想共荣中进步的,没有形成绝对的核心地位。在跨文化交际时,西方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更专注,中国则更多变。

二、中西地域环境差异

中国自古便有“橘逾淮为枳”之说,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进化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中国是幅员辽阔、多民族融汇的半内陆国家,雨水丰富、土壤肥沃,以至中华文明以安分守己的农耕文化为主。相反,西方国家多数农田贫瘠,不得不主动出击外出狩猎,探索新大陆,开拓新殖民地。因此,喜静和好战成为中西文明的标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表现得更委婉和和善,西方表现得更直接和具有攻击性。

三、中西历史发展差异

从中西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历史起源于四大古文明之一,且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共同组成三大文化圈,是东方的文化源头。西方公认的文明起源则是古希腊文明。古中国文明综合有河流文化、陆地文化以及农耕文化,文明成熟度稍高。古希腊文明更加活泼、富有灵性,更注重现实世界本身。因此,在中国常说瑞雪兆丰年、省吃俭用等词语,在西方会出现类似于go with the flow、take things as they come这样的词语。

四、中西语言差异

因为中西方语言呈现多样性,受篇幅所限,这里只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汉语普通话与英语之间的差异。

(一)语法差异

一是英语相对死板,限制较多,不仅有功能和位置的限制,还有数量和性质等区别。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存在的,可以出现在语句中的多个位置,并且语义不同。二是汉语在表达时常用你、我、他(她、它)等强调主体地位。英语则注重客观载体的思维模式,形成无主语或主语无生命的句式,如Its right.等。三是句子线性排序不同。汉语一般陈述遵循主、状、谓、宾的顺序。如,我前天买了一本书。其英语则为I bought a book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四是整体局部思維顺序不同。汉语一般先交代整体后介入局部,英语则相反。如,房间里有一条狗。英语表达为There is a dog in the room.五是段落组成不同。汉语一般先交代环境、条件、事物性质,循序渐进、委婉含蓄地表达语义,把主题放在最后。英语则是先表达主题,后利用连接词等扩充语句。

中西语法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同时影响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应尽量从对方的文化习惯角度出发进行交流,减少文化迁移对交流语义的误解。

(二)语音差异

1.文字方面

汉语通常是以辅音节开头的单音节词,每个音节又分为规范的四个声调,且存在大量的多音字和多义字。为准确表达语义,交流时要准确发出每个字的音节和声调。英语通常是多音节词,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单音节词。英语语句的逻辑性相对较强,这与其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2.修辞方面

汉语和英语因语系不同而导致修辞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有拟声、首韵、尾韵、谐音和半谐音等5种修辞方式。尾韵(Rhyme)是指词尾末端的音素出现重复,在诗歌题材中经常出现,如great;头韵(Alliteration)是指词头开始的音素出现重复,如bait。一句话可以有一种修辞,也可以多种修辞并存,如The light where lies in mans eyes,同时出现首尾韵和谐音。但在汉语中是没有首韵修辞的,汉字的修辞是通过轻重音和声调等实现的,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汉语和英语都存在利用语音强化表达的现象,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字和修辞差异,以便更好的提高跨文化交际成功率。

五、结论

中西文化虽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但也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跨文化交际时,既要看到文化差异,又要认识到文化的普遍性。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西文化正发生着同化的现象,中西文化融合越来越多,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洪儒,谢萌.海德格尔此在时间性思想与语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704—710.

[2]缪惠莲.大学英语影视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渗透策略[J].英语广场,2018,(3):126—127.

[3]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8.

[4]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6):12—17.

编辑∕李梦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