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时间:2024-05-07

顾然 冯国昌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思政”的现状,就“人工智能导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设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对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水平,又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人工智能、工匠精神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任何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内核,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纵深式发展。

一、“人工智能导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

人工智能专业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重点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极高的科学素养和极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要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工匠精神”刻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去。“人工智能导论”是人工智能专业的一门相对容易的基础专业课,主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工智能专业及领域的总体认识,为以后各个分支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门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必须遵循专业课教学大纲,将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通过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造福全人类。本课程可以引入思政内容,主要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享理念、为人民服务思想、对外开放、共同发展、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等。

(一)“迁移学习”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迁移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就是把为任务 A 开发的模型作为初始点,重新使用在为任务 B 开发模型的过程中,通过从已学习的相关任务中转移知识来改进学习的新任务。

根据“迁移学习”的过程可以感悟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育学生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中国特色”这个特殊性和“社会主义”这个普遍性,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智能服务机器人”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智能服务机器人是在非结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多种高技术集成的智能化装备,是国家高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开发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让他们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关键技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格局和国际竞争力。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动力源泉。作为当代大学的优秀代表——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三)“集体智能”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集体智能是一种群体共享的智能,是将众人的意见集结并且转化为决策的过程。它是从许多个体的竞争中涌现出来的。所以,可以借此向学生传授团结、协商一致、共享理念、集思广益、合作与竞争等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知识点,集体智能是需要团结群体去集思广益,共同提出意见,最后协商一致,进行决策的一种过程。因此,学生们要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做到资源共享、观点交流。

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一)加強“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专业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主要由专业课或通识课的任课教师队伍,这两支队伍从专业课及思政课的结合来看都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刚刚组建了人工智能专业,授课教师以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为主,人工智能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十分缺乏,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可能会面临各种问题,例如教学大纲的不完善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从而使其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不足,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需求。而通识课教师又缺乏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结合人工智能专业实际的契合度和深度。

人工智能作为刚刚诞生的“新工科”专业,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水平对“课程思政”的效果将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让全体专业课教师深刻领会到人工智能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以便于更有深度地完成人工智能“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同时,鼓励更多高校尽快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速度,通识课教师也应当协助专业课教师,挖掘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

(二)注重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方向

目前,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还比较少,所以这不仅造成了专业教师的稀缺,而且导致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建构不足的缺陷,进而使该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目标上的不精准、内容上的无序,方式上的不健全。这就会让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难以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同时让“课程思政”教育难以快速开展。

作为“新工科”建设时代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效率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快速推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效率,坚持将人工智能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既能完成专业教学目标,也能完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同时,高校可以尝试在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实现专业与思政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三、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实践开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指出:“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基础。”要发展人工智能,就要在高校里,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培育出政治站位高,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同志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因此,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始终都要重视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制定教学大纲,认真编写教学计划,而“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是接下来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更加关系到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其次,高校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对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孕育时期,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作为人工智能专业,更应该把“课程思政”摆在重要的位置,结合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学院的办学特色,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促进科技创新。

(二)有利于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工科”人才

技术工人队伍作为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在工科领域,要具备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责任担当、诚信友善的优良作风,这正是进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既能对“新工科”专业学生普及专业知识,让他们走上技能报国之路,又能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新工科”人才。

其次,这也是新时代视野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青年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先锋代表,是我国先进科技的实践者,具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设计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培养既有扎实专业水平,又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艷和,高泽霞,刘红.自然科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鱼类育种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

[2]沈振乾,徐国伟,王浩程,刘意.工科实践类课程思政之范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7).

[3]孙翠翠,李霞.“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编辑∕姜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