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川农大精神”思政元素内涵解析及融入思政课策略探究

时间:2024-05-07

张强

摘要:“川农大精神”富含思政元素,“深耕”其中的德育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打造川农思政课特色品牌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扬好“川农大精神”,讲好“川农大故事”,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文章解析了“川农大精神”思政元素内涵,探究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川农大精神”;思政元素;校本资源

校本资源是学校所拥有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称,能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校本资源往往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川农)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厚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其中“川农大精神”是川农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们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的“富矿”。新时代,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川农大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生动融入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这是川农大打造特色思政课、筑牢育人主阵地的新课题。

一、“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2019年9月5日,***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指出,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农林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激活校本资源的育人功能,深耕“川农大精神”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是对***总书记回信的回应和落实,也是创新思政课程建设与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双重需求。

(一)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服务农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建设好这一“关键课程”,需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思政课程的建设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生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四川农业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农林院校,学校始终把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林人才作为立校之本,不断探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所以学校十分重视思政课在农林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学校历来重视对校本资源的深耕和利用,将“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精准扶贫”的最新成效、“成果转化”的最新走向及“川农大精神”的最新影响等校本资源,有效整合到思政课教学中,形成富有川农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要深耕“川农大精神”中的思政元素,把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的校本特色资源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浅入”而“深出”的课堂教学,把“高大上”的抽象理论拉回到学生身边。所以利用好思政课建设,把“川农大精神”融入到课堂上,这对于新时代下培养知农爱农兴农新型农林人才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塑端正的人生态度,向上的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理想信念,从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不同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挖掘潜在优势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尝试,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更丰富、更具深度的方向发展,真正发挥了思政育人的功能。

“川农大精神”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能量,提炼其中的德育精髓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大。将川农大爱国奉献的故事融入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将川农大艰苦奋斗的故事融入思政教育,激励大学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爱校之志变成报国荣校之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生代、新栋梁和新骨干。将川农大团结拼搏的故事融入思政教育,激励大学生抓住大好的青春年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刻苦学习,不负韶华。将川农大求实创新的故事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谨行真事、学做真人、勤求真知,养成潜心向学、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二、“川农大精神”思政元素的内涵解析

“川农大精神”概括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十六个字。这是对历代川农大人在长期历史和实践中形成的富有川农大特色优良传统和文化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体现了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精神动力和物质成果的有机结合,先进典型与模范集体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新时代深挖“川农大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材、植入教学,使得思政教学能够接地气、有底气、更硬气。

(一)“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融入思政课,厚植学生爱国荣校的情怀

在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了以“三杨”(杨开渠、杨允奎、杨凤)为代表的优秀典范,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三杨”作为留学美日的精英,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甚至冲破层层阻挠毅然回国,开辟了一些国内尚属空白的研究领域。“三杨”的爱国之举,为“川农大精神”着上了“爱国奉献”精神的底色。他们的一腔爱国之情教育感染了一代代川农大后生学者,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从川农大走出去的优秀俊才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己在专业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机会,回到母校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奉献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学习***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大力倡导和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让爱国奉献成为川农大学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立足川农大实际,大力弘扬和切实践行“爱国奉献”的“川农大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爱国奉献”贯穿于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真正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师生心中牢牢扎根。

(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融入思政课,锤炼学生自强不息的品格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地处偏僻、农林动学科特色鲜明、艰苦奋斗传统优良的农业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历代川农大人同心协力、自强不息,经过长期的学科积淀和文化积累,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川农大精神”。“艰苦奋斗”是“川农大精神”的特色,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治校的制胜法宝,也是学校事业能在艰苦条件下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总书记多次强调努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并强调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只有永久奋斗,才能不负芳华。要把“艰苦奋斗”的“川农大精神”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奋勇拼搏的进取精神,锤炼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

(三)“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融入思政课,激发学生干事创业的斗志

“团结拼搏”精神根植于川农大特殊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及文化传承之中,是历代川农大人在攻坚克难、永不服输的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1956年四川农学院迁往雅安独立建校之初,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学校领导班子真抓实干、率先垂范,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结拼搏的满腔热情开拓了我国农林院校教育工作的一方新天地。比如建院初期的第一任老校长杨开渠教授用自制的显微镜、玻璃试管等实验仪器进行科学研究,艰难地开拓科研领地并获得累累硕果。

***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拼搏精神的基因底色,这种精神也深植于川农大人的血脉之中。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团结拼搏”的“川农大精神”,可以内化川农大学子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塑造农林学子拼搏奋斗的坚强意志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

(四)“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融入思政课,树立学生勇攀高峰的雄心

百余年来,历代川农大人肩负科教兴农的重任,奋发进取,敢为人先,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川农大人以农为本,生性亲近于天地自然,为师者谦和敦厚,为学者务实求真。所以“求实”是川农大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品质;“创新”是“求实”的目标和归宿,是川农大人勇攀高峰、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历代川农大人坚持“求实”与“创新”并举,用求实创新精神和科学技术来探索粮食高产规律。周开达院士不畏挫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率先探索成功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创造运用生态育种法选育两系杂交稻。颜济教授、荣廷昭院士分别创立了高等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理论和数量性状研究与群体改良、自交系选育、杂交种选配同步进行的新方法。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这些都是川农大“求实创新”精神的明证。

创新是新时代精神的核心,***总书记说过,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一代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将“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树立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

三、“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策略探究

校本资源是一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称,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川农大精神”作为川农大校本资源中的重要精神要素,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優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川农大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就地取材,深耕“川农大精神”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川农大精神”进课堂的有效策略,发挥校本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从事的是青年大学生灵魂塑造的工作,是这一“关键课程”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讲好新时代的川农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深耕”校本资源,深刻理解和把握“川农大精神”的时代内涵,做到“川农大精神”先进入教师头脑,让教师先成为“川农大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

首先,根据各门思政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专题备课,在充分、准确地把握了各门思政课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特点、教学方法之后,坚持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兼顾等原则相结合,把教材体系优化成教学体系,找准找好结合点,把“川农大精神”有机融合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实现将“川农大精神”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其次,邀请川农大建院之初的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后人做专题报告会,或邀请研究“川农大精神”的专家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了解“川农大精神”的前世今生。通过培训,教师对“川农大精神”集中学习研讨,深度挖掘传承。最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因此,川农大思政课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一切有利资源,设计开发思政课校本教材,组织编写《校本资源进课堂教学参考资料》及《“川农大精神”学习资料》,形成与统编教材密切衔接、相互补充的教材体系,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二)“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在“川农大精神”进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传承和弘扬“川农大精神”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推进“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川农大精神”,读书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阅读,了解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对“川农大精神”的宣传报道及专家学者的解读,深刻理解“川农大精神”的内涵。其次,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读好关于“川农大精神”无字之书,可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及校内古建筑,让学生更好了解校情校史,传承学校精神文化,增进爱校情怀,从而自觉践行“川农大精神”,激发荣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以微视频的方式将先辈典型事迹、大师学术成就及身边的榜样制作成纪录片、微电影、情景剧和话剧等视频资料,以此讲好川农大故事,用“川农大精神”激励学生养成奋发图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三)“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推进“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载体,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磨砺艰苦奋斗的品格,养成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树立永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为了利用好这一校本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底气,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

1.教学内容增加“川农大精神”

“川农大精神”是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的大学精神,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学校开设的四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都可以不同角度的呈现和强调,结合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好突破口和着力点,做好教学设计,坚持内容为王,把“川农大精神”融入教学体系,进行精准对接。例如在“原理”课中可以结合“川农大精神”中的“求实创新”这一内涵讲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知识点。老一代川农大人发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既遵重规律、潜心科研,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突破常规、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可以将先辈典型事迹、大师学术编撰成经典案例,采取“案例教学”方式,增强教育实效性。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将“川农大精神”有效植入教学内容,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贴近学生实际,拉近教学内容与他们的距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与他们产生共鸣,更能输出价值观念,有效促进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课堂活动植入“川农大精神”

推进“川农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不仅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双向需求对思政教材进行适当的转换和重构,还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把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一些变革,在授课形式上进行一些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推动“川农大精神”生动进课堂。

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川农大精神”进行知识竞赛,竞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设置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等,让学生在知识竞技中掌握“川农大精神”的相关内容。竞赛成绩可以计入平时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讨“川农大精神”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以借助相应的音频、视频、图像和文字等形式,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来再现川农大发展历程,讲川农大好故事(包括爱国敬业故事、艰苦奋斗故事、团结拼搏故事、求实创新故事),在光影中回望历史,拉近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时空差距。在课堂上还要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川农大校友王右木、江竹筠、胡其恩、李树成等革命英烈的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资源产生于特定的时空,距今有一段距离,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会有一定隔膜,通过光影再现,加深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可以缩短时空距离,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感受到“川农大精神”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自觉传承践行这种精神。

3.课外实践领悟“川农大精神”

“为學之实,固在践履”,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将“川农大精神”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能凸显感染力和号召力,对促进“川农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继续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及“川农大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搭建大平台,积极延伸小课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实践活动打通思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的“最后一公里”。

***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农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农林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型“三农”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开辟“田间课堂”,通过“田间课堂”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培养“强农兴农”担当。例如,学院可以依托川农大实验教学基地(如崇州现代农业研发基地、温江农作物转基因试验基地、雅安禽畜养殖科研基地等)开辟实践教学的“田间课堂”。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实验教学基地,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村农业,触摸乡村脉动,培养知农、惜农和爱农情怀,并立志投身“三农”事业。通过“田间课堂”学习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正是一代代川农大人默默在田间耕耘的坚持、在农业科教第一线的奋斗,生动诠释了一个个国家大奖的非凡意义,正是川农大人用实干和坚守铸就了“川农大精神”的丰碑,从而更加坚定服务于新时代大国“三农”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庄天慧.弘扬“川农大精神”不断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1,(6).

[2]付海莲,许亚男.基于校本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探析——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201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426.

编辑∕宋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