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林迪
2014年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声明,称莫迪亚诺有能力在他的作品中唤起“最为莫测的人类命运”。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恩隆德(Peter Englund)在宣布获奖结果后,接受场内媒体采访时说:“莫迪亚诺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小说,他的多数作品都很短小,大概130至150页,主题大多关于记忆、迷失、身份与寻找。”
被英美主流媒体吐槽的诺奖得主
在诺奖公布之后,小说家、《纽约》杂志主编安德森在自己的推特发文:“啥,你从来没听说过诺贝尔奖得主、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纽约时报发过书评的,一次,43年之前。”“别忘了诺贝尔的诅咒:海明威、福克纳、贝娄,得奖之后写的东西,哪里比得上之前的。”
《纽约时报》得到消息后发的文章如此报道:“《暗店街》——莫迪亚诺拿过龚古尔奖的代表作,在美国只卖出2425本;同一家出版社,还出过一本小说和一本童书,三本书总共没有卖掉8000册。”
美国新闻网站The Daily Beast以戏谑的语气描述莫迪亚诺的身世:“他是法国二战时被解放前几周出生的。他父亲投靠维希政府伪政权,经营黑市,跟盖世太保过从甚密。他身高一米九八,和凯萨琳·丹妮芙演过电影,拒绝被法兰西学院提名。他‘隐士到诺贝尔奖委员会联系不上他,甚至他如何得知获奖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散步时接到女儿电话,另一个是在饭店跟老婆吃饭,知道了之后笑了起来,老婆尖叫。”
当然,也不乏有赞扬的声音。英国《卫报》在第一时间发出短文讴歌:“莫迪亚诺把很多文体拿来,为己所用:间谍小说、侦探小说,还有黑色电影。但他真正最在意的,是人们生命中的豁口——那些被移除或压抑的片断,那些无法解释的碎屑。他的风格是如此俭省,就好像文字只是轻轻地粘在纸面上,又几乎不在那里一样,这与他所努力要表达的恰好呼应起来。”
莫迪亚诺的同一性与悖论
莫迪亚诺出生于1945年,母亲是一位比利时裔女演员,父亲是意大利犹太人,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经常缺席。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之后他接连发表了多部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夜巡》(1969)《环城大道》(1972)和《暗店街》(1978)等,这些作品让他斩获多个文学奖项。
他的很多虚构作品都有“二战”情结,深入挖掘“二战”后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有些作品戏谑地使用侦探小说形式。他的若干作品被译为英文,但在欧洲之外并不广为人知。他以侦探小说的形式探索,“我一直都有一种撰写侦探小说的欲望和怀旧情感。本质上,侦探小说的主题和萦绕我自己小说的主题很类似:失踪、身份问题、遗忘症、重返谜一般的过去。针对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罗生门般的矛盾见证也符合我的理念。我对这种情结的偏好是有内在原因的。以回溯的方式看,我自己的童年就很像一部侦探小说。有些阶段,我周围充斥着谜一般的人物和事件。那些时刻,作为孩童我们不能提很多问题,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回溯往事,才想起来:‘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早年在接受法国《读书》杂志Laurence Liban采访时,莫迪亚诺对于小说的开头有过这样的叙述:“海明威曾说,当人们找不到第一句句子时,应该删除开头十行直达核心。我,习惯上,更喜欢立刻找到它。”他总是隔开一段时间或距离来讲述故事,他把这称之为“感觉流淌而过的时间”,促使他写作的,不是重新找回故事,而是找回这些故事发生过的痕迹,找到平凡的事物和背景的超现实性。
莫迪亚诺的作品形式比较单一,甚至可能有点雷同。他的作品主题永远是关于回忆、追忆,“二战”的阴影随处可见,有点像水墨画,是忧郁的。从一个高度来说,莫迪亚诺的作品对二战欧洲人的生活有深刻的思考,他的文字简洁,具有“同一性”。
曾翻译过莫迪亚诺作品《暗店街》的翻译家李玉民说,莫迪亚诺作品的整个主题就是寻找,寻找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切,探案式的寻找。翻译家余中先也认为,莫迪亚诺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有关二战题材,回忆一代人在那个时期的迷茫,试图从中找出真正的自我文化身份,而这种东西,曾经是迷失了的。
《暗店街》的结尾,夜幕降临,主人公沿着粼光闪烁的礁湖踽踽独行,思绪一刹那间远离这片礁湖,来到世界的另一端,俄罗斯南方的一个海水疗养地。“这张照片就是很久以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了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里吗?”这就是莫迪亚诺留给我们的对于时光中“失去”与“找寻”的永恒思考。
在作品的同一性背后,学者Akane Kawakami(Akane Kawakami研究现当代法语文学,出过专著《自我意识的艺术:莫迪亚诺的后现代小说》)发现了莫迪亚诺身上的悖论,“他写畅销小说,但躲避媒体。他的小说读上去像半自传,但他关注的外在历史时期,正好在他出生前结束。他的文风清澈简单,但在那之下,是复杂的时间架构、虚幻的场景,和对自己所讲故事知之甚少的叙述者。他在法国家喻户晓,但在祖国以外没有人知道”“莫迪亚诺语言典雅,所以很多形式上的实验读来不突兀,但它完成一件更了不起的事情,是让法国读者一次次心甘情愿地面对被占领时期那种种骇人的背叛和怯懦” 。
莫迪亚诺与中国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莫迪亚诺的名字并不十分熟悉,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评价道:“他成名早,基本上重要的文学奖项都得了,但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如果法国籍作家得奖,很多人都会把宝压在米兰·昆德拉的身上。因此哪怕对法国人来说,对于他的获奖应该也很意外。”
但其实,莫迪亚诺的作品早在大约10年前就被翻译成中文,并在文学爱好者中流行。
上海出版机构“99读书人”的副总编辑彭伦说:“‘99读书人大约在10年前引进出版了四本莫迪亚诺作品,原因是一位编辑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读到引用《暗店街》,因此在中国引进出版了《暗店街》《星形广场》《环城大道》和《夜巡》,合并为两本书出版。2009年‘99读书人引进出版了《青春咖啡馆》,截至目前在中国已经销售了约2万册,属于引进外国文学比较畅销的。”
小说《万寿寺》中有这样一句话:“莫迪亚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王小波所引用的《暗店街》正是莫迪亚诺的代表作。
莫迪亚诺之所以在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中比较受欢迎,彭伦说:“一方面中国文学青年受到王小波影响而得知莫迪亚诺;另外,莫迪亚诺的作品比较切合目前中国男女的心态与情绪,讲述的是都市男女的故事,主题大多是关于个人身份的迷失与寻找,既具有法国文学的细腻,故事又比较好看。”
对于莫迪亚诺的文学特点,黄荭评价道:“跟大叙事比起来,他还是小叙事。他的语言不算特别复杂,在我看来是比较有诗意的,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音乐性在里面。他的作品很法国、很巴黎,也有犹太情结和‘二战情结。很多作品都发生在幽暗的街道上,描绘幽暗的人心,但在幽暗的过程中,也有清新在里面。跟萨冈(Francoise Sagan)一样,他的文字让人有年轻的感觉。”
莫迪亚诺本人与中国也有不小的渊源。2003年,他的作品《夜半撞车》,获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袂主办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当时,在北京举办的颁奖仪式上,莫迪亚诺没能亲临现场,但托别人代领了奖项,并致辞。在《致中国读者》中,莫迪亚诺表示:“我更愿意谈谈在我获知这本书要被译成中文时的感受。我觉得很幸福。还在孩提时代,我就十分向往这门语言;那些方块字总是令我很着迷,而且,想必我把这种痴迷传给了我的女儿,她为了学习中文,曾在北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许,这本书的中译本,具有比法语原著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奇特意味,而这种神秘和奇特正是我在撰写这本书时想要赋予它的。如果这个心愿得以实现,那么,这不仅仅归功于我自己,更应归功于中文这门美妙的语言。”
在莫迪亚诺获奖后,中国读者并未辜负莫迪亚诺的期待,他在中国亚马逊网的作品被抢售一空,诸多文学青年迫不及待地了解这位新晋诺奖获得者的作品。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