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回顾红军长征路

时间:2024-04-24

徐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1936年10月,最后一支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程。红军铁流两万里,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进入接近华北抗日前线的陕甘宁。中国革命力量重新在西北建立了新的战略基地,为随后迎接全国抗战高潮并发展革命力量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红军“三方四路”长征时间、里程各不同

通常说长征的开始时间是1934年10月,这是以中央红军离开赣南根据地为标志。这支红军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有人认为整个长征结束时间是在1936年10月,是因为三个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不相同。

过去出版的一些工具书中把“长征”一词解释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称”,或认为其特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说法,是指中共中央所在的红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的行军里程。中央红军从江西的瑞金、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后,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解放后该省建制取消,其东部并入四川)、甘肃、宁夏,最后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从里程看,这是走得最远的一路红军。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四川北部突破嘉陵江西进算起,经过四川、西康、甘肃、宁夏,最后在陇东的会宁县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了长征。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自湖南桑植出发,经过贵州、云南、四川,到达西康的甘孜,同红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合编为二方面军,最后经青海到达甘肃接近宁夏的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而结束长征。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从湖北出发,经过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到达陕西同陕北红军会师。

各路红军出发时间、到达陕甘时间也不一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南部开始长征,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此后一方面军又东征山西,接着西征宁夏,接迎二、四方面军。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长江以北的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在党中央到达陕北的前一个月即1935年9月前期抵达那里。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西进,此后因张国焘错误指导的干扰,在川西和西康往返行动,三过草地,最终于1936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西根据地,经过向西的万里大迂回,于1936年7月在西康甘孜同四方面军会师,随后也于同年10月到达陕甘宁根据地。总计起来,红军长征历时两年,有些部队也确实走了这么长时间。如朱德总司令以及原属一方面红五、九军团,从瑞金出发后历时两年才到达陕甘宁苏区。

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表现长征的故事片《万水千山》问世后,毛泽东就表示不能光写一方面军,还要写其他红军。从当时的全国战略大局看,在南方的各支主力红军,除留下少数部队坚持根据地外,都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向陕甘宁地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长途行军,都属于长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靠相互配合才赢得胜利。

回顾红军三大主力以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过程,可以看出各支部队走的路程不同、里程不一,到达时间也有差异,然而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后来,“二万五千里”这一称谓在革命斗争中渐渐约定俗成,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时又产生了“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的激励之词。万里长征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精神在世界上的光荣象征,并将激励着后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屈指行程二万”——中央红军长征里程

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是红军原来的最大主力,出发时有8.6万人,中共中央又随军行动,因为国民党军投入最多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一方面军在长征中损失比例最大,行军也极为艰苦。

当年红一军团留下一份详细的里程一览表,累计长征1.8万华里,为什么到陕北后并没有“一万八千里长征”的说法,只有“二万里”、“二万五千里”的说法呢?

1935年秋,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宁夏六盘山,曾写下著名的《清平乐》——“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后,人们讲起红军长征,大都习惯说成“两万长征”或“二万五千里长征”。

“屈指行程二万”,这虽是艺术语言却基本符合事实。到达陕北后一个月,1935年11月中共中央首先明确地宣布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并在《抗日救国宣言》中说明:“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现存的历史档案中有一份《红军第一军团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这是红一方面军部队最早的、最详细的可靠资料。此表以红一军团直属队长征中每天的记录为依据,标明每天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宿营,行军里程多少。累记下来,从赣南到陕北一年间共行走18095华里。中共中央机关基本与红一军团同路,每天行军里程累计,也是1.8万华里。

若仔细考察,这一里程累计数字只是中央机关、军团司令部直属队从每天出发到宿营的统计,并非实际所走的全部里程统计。以机关人员而论,到宿营地后多数人还要外出找粮、砍柴和奔走向群众宣传;战斗部队经常要迂回行动,有时反复冲锋;此外,中央和军团直属队驻扎时,各师、各团还要继续担负警戒,或进行侦察和筹粮活动。中共中央机关、红军直属队,可谓是参加长征的红军中走路最少的。作战部队同他们相比,估计至少要多走1/3的路,以此估算“二万五千里”只少不多。

当年在红三军团长征的张爱萍后来在回忆遵义战役的情况时曾说过,他们一个团在大部队占领遵义后,向敌军一次反击就追出70华里,再返回遵义找大部队,这往返140里都没有算在军团直属队的长征里程统计中。

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部队,还有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随总司令部行动的红五、九军团,他们走的路程比一方面军计算的还要长约一万里。这是由于他们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后随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区,转战近一年,后分别调属二、四方面军北上。朱德、刘伯承便随这些队伍行动,他们行军两年,走的路程有三万多里,是长征中走得最远的。endprint

休整和跃进相结合的进军——二方面军长征

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二方面军在途中的损失比例最小。二方面军是1936年7月进入西康藏区后才正式组建的,此前其主要成分是任弼时、贺龙等人领导的红二、红六两个军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而四方面军转入川康边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当地红二、六军团就成为长江以南最后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和最大的红军主力,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集中20余万兵力准备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围剿”。当时红二、六军团只有1.7万人,根据地又很不稳固,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人毅然决定在敌人围攻之前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从此开始了长征。经过2个多月转战,部队于1936年2月渡过乌江,进入了贵州西部的大定、毕节地区建立政权。3月下旬,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领导认为北进是出于全国革命战略的要求,决定放弃在江南建立根据地的意图,会合红四方面军北上。随后,红二、六军团先以佯攻昆明吸引滇军主力,接着迅速向西渡过金沙江,翻越雪山,于7月初到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还保留了1.4万人。

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和原在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合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等领导人通过对张国焘的耐心说服和适当斗争,终于使得二、四方面军能够并肩北上。两个方面军通过了茫茫数百里草地,于9月初进入甘南并控制了8座县城。此时张国焘又不执行中央电令一意西进,国民党中央军胡南部乘机将孤立的红二方面军包围,经过指战员奋勇拼杀,红二方面军损失2000多人后终于冲过西(安)兰(州)公路,10月下旬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会师。到达陕甘宁苏区时统计,红二方面军还保留1.1万人。毛泽东接见贺龙时称赞说:“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

从红二、六军团自湖南西部桑植出发算起,11个月后到达陕甘宁边区,走的路程为两万里。他们长征时采取了跃进一段、再休整一段的方式,并以灵活的方式打转,途中还大量扩军。国民党军追击他们的部队也比较少,且多非主力,以上各种因素使红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总减员较少。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时所拟定的军事报告,对红二方面军的长征方式还专门做了赞扬。

三过草地曲折长征的红军——四方面军

在红军三大主力长征中,四方面军走的路线最曲折,所用的时间也最长,这是因为负责人张国焘犹豫动摇,总想逃避北上抗日前线,使部队在北上与南下中反复走了许多弯路。

1935年春,在四方面军负总责的张国焘认为全国革命形势低落,于5月初擅自决定放弃已开辟了两年的川陕根据地,以四方面军主力、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全部西进,开始了长征。西进之初,四方面军占领了川北十几个县,人力物力得到了补充,却因放弃了根据地陷入了无依托的游动作战困境。此后,张国焘对于同国民党军作战感到悲观失望,一意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却,这种错误一度分裂了党和红军,并造成了四方面军在川康边区近一年的往返徘徊局面。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同刚过雪山的中央红军会师,全军兵力相加有10万人。当时中共中央决定开辟川陕甘根据地,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经说服勉强同意。第一次通过草地后,张国焘又反悔要求南下,拒不执行中央命令,使红四方面军全部及随总司令部行动的原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掉头再过草地,进入成都西北的川康边天全、芦山、道孚、丹巴等地。由于国民党川军主力和入川的中央军大举进攻,红四方面军经4个月苦战仍难以立足。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转移进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及附近地区,部队也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

南下的失败和中央北上的胜利,从正反两方面教育了广大指战员。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经过朱德、刘伯承以及广大指战员强烈要求,张国焘被迫于6月间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7月间,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一同离开甘孜地区北上。

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过草地后,进入了甘肃南部。此时张国焘又动摇了,不愿同中央会合,提出向黄河以西前进。这时四方面军的干部大都反对“再天天向太阳落下的西边走”,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也要求北进,坚持逃跑主义的张国焘彻底陷入孤立。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司令部和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迎接的一方面军会师,从而结束了长征。

从地图上看,红四方面军从嘉陵江边出发到会宁的直线距离不到1000里,却用了一年半时间,反复迂回往返行程超过1万里。虽然红四方面军走的里程少于红一、红二方面军,艰苦程度却不逊色,过草地这种最艰苦的行程就走了三次。到达陕甘宁后,红四方面军还有3万多人,虽然在后来的西路军中有很大损失,仍是红军中保留长征骨干最多的部队,在后来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进行“小长征”的红二十五军

长征的红军除了三个方面军之外,还有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小长征”。这支部队数量不大却很精干,是长征中惟一数量不减反增的部队。

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在1934年内外处境日益艰难。周恩来认为如果该军继续留在当地,部队和根据地都会因力量枯竭而被消灭,只有向外发展才能保存力量,引开大批敌军又会减轻根据地的压力。红二十五军吴焕先、徐海东等领导人经过研究,决定率主力突围西进至豫陕边界一带开辟新根据地,留下一部分人组成红二十八军坚持游击斗争。后来的事实证明,突围和留下的部队都有了发展。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的一个月,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了长征。同年12月,部队转战到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落脚,此后在这一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半年战斗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在长征途中还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这是仅有的一例。endprint

1935年7月,徐海东、吴焕先等领导人得到缴获的报纸和交通员口信才知道,红军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便决定留下部分人员坚持陕南斗争,主力继续长征迎接中央。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攻占两当县时,遇国民党军围攻,部队转向北进,于9月16日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到达陕北时,红二十五军还有3400人,此外在陕南还留下了2000多人,比长征开始时的人数还有增加。

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到达陕北的行军距离,总计约9000里,历时10 个月。同红军主力三个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长征距离短一些,途中也未经过雪山、草地,因此被有些人称为“小长征”。尽管当时追击他们的国民党军大都系地方军阀部队,然而战斗仍十分激烈残酷,政委吴焕先在火线指挥时牺牲,徐海东、程子华都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大刀在一线率部冲杀,是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突出体现。这一支红军部队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落下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长征后的红军保存下多少人

对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时还剩下多少人,过去长期有着“3万人”或“8万人”的不同说法。其实,这两种说法是由于算法不同,因此得到的数字不同。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南部根据地出发时是8.6万人的大队伍,一年后进入陕北时部队只剩6000人。当时周恩来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央红军在陕北会合了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一年内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总计又发展到3万余人,二、四方面军接着又北上到陕甘宁。三大主力会师前,陕甘的红军后勤部门准备了冬衣7万套,还是不足,因为三大主力会师时全军统计有8万人。

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后,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又渡过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结果于1937年春基本失败,不过这一时期红军在陕甘地区又扩大了一些兵员。至1937年夏,军委统计在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后方机关总计为7.4万人,其中总部为4000人,野战部队为4.2万人,此外还包括地方部队以及院校学生、医院和残废院中的伤残军人、后方被服和制械工厂的人员。同年8月红军改编时,野战部队编为八路军三个师,编制4.5万人。

过去的党史书中,长期有“长征后红军只剩3万”一说,这其实是指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甘宁的人员,而不算陕北红军及长征后扩大的人员,以及长征结束后西路军损失的人数。

经历过长征而剩余的3万多红军指战员包括: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6000人;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3000人;红二方面军到达陕甘宁1.1万人;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剩余人员1.4万人。

当时红军处于激烈的战斗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中,除战斗伤亡外,因病和意外情况造成的损失也经常发生,部队的人员时时都在变化中,统计数字不可能很准确。不过大致上讲,有3万多名经历过万里长征考验的指战员保存下来,这是当时党和红军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认为长征后红军人数虽然减少,力量却比过去更强,这既是指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已由错误转为正确,也是指红军的质量大为提高。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终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是抗战初期创作的《八路军军歌》,其中前四句概括了红军长征体现的坚定性和无敌无畏精神。尽管后人对长征后剩下的人数从不同角度统计有不同说法,却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人数虽减少,革命力量却增强了,并最终发展成一支赢得全国胜利的大军。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