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教育改革新走向

时间:2024-05-07

屈玉君

摘要:引发热议的部分省份的高考“减招”事件背后透露出新一轮教育改革正持续深入,势必会对整个教育及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带来阵痛,引发不适。因此,有必要对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做出新的界定,以探寻教育改革推进的新路径。

关键词:教育改革;本质特征;新路径

一则江苏等省份2016年高考减少本省录取名额以支援外省招生名额的新闻引来广泛关注,究其根源,其实是经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所公布的高考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包括江苏、湖北等省份2016年向近十个中西部省份调出近16万招生计划。升学考试改革本身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次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新问题,其实是整个教育改革链条各个环节正视不足、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提升内涵的最好契机,须要我们认识教育改革本质,积极面对以适应变革,从而提出适应未来新趋势的观点及看法。

一、当前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

从最早的新文化运动中对旧教育的批判,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对中国各式各类教育的改造,到今天国家教育部的各项规划及部署,教育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呈现出了其独特的特征本质。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全局,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发展。而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与其他社会变革活动相比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由于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教育改革也从来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改革环境、教育改革主体、教育改革目标等方面。并且这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提高、文化的积累以及人类的认知能力的不断扩大而趋于增加。因此教育改革过程势必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必然是在过度控制与无序之间不断徘徊的。

(二)系统性和保守性

今天的教育改革已远远超出了教育改革自身范畴,涉及诸多方面,而教育改革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有其自身保守性和稳定性。单一的改革教育不可能成功,单一的思路也不可能整体上适合教育改革的路径,所以必须从系统性出发来进行改革的路径探究。这种系统性和保守性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较强的抵制力。

(三)长期性和渐变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的过程是漫长的,意味着教育改革要改变人的培养模式,最终作用于社会的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由于教育改革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性改革,其内容范围涉及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改革方式往往是一种渐变性的。教育改革只能以一种较缓慢的方式进行,这个过程必定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

二、当前教育改革阻力来源分析

教育改革的阻力其實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健康和必要的现象,正视这种反对的力量,反而能增加教育改革出现预期结果的机会。综合来看,教育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学习化社会的挑战。学习化社会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也进一步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化社会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技术上的革新、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等。此时人们迫切需要教育来解放人的天性,塑造能够适应学习化社会的新型人才,而最后的任务都只能寄予教育改革。

2.不同利益者的制约。教育改革涉及主体的广泛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改革的阻力,因此各利益相关者的制衡是教育改革稳步施行的关键。可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因一部分人利益受损而引起抵制或反对;也可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遭受一定的损失而每个人都可能具有的抵制改革的潜在动机。现实中这两种教育改革的阻力往往交织进行,因此教育改革过程就是一个各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二)内部因素

1.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资源的教育本身是稀缺的,如优质高等资源的有限性难以满足人们需要;二是使教育得以进行的各种社会资源稀缺,如教育经费的缺失。这种稀缺性的存在成为了教育改革较好地实现其预期目标的“瓶颈”。

2.改革本身的特性。这种教育改革本身的特性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首先是改革的认识阶段,信息传播是否具有广泛性;其次是改革激发阶段,改革方案的可感受性;再次是改革试验阶段,改革措施的不可逆性;最后是全面实施改革阶段,改革过程的可操作性以及改革评价阶段,改革效果的可观性。这些对于改革能否成功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育改革成功的新路径探究

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头脑的根本改变,需要我们更新关于教育改革的观念,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探寻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一)改革动力的多元性

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由于处境复杂,尤其是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所以明显动力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家长和学校对于改革的不支持甚至是负向支持。这说明目前教育改革仅仅依靠政府一方,并未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元一体的教育改革动力机制,因此应对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来源进行系统整合调整。首先,确保各方主体参与的规范性,在合理情形下追求长远利益和多数人利益;其次,为关键主体参与改革(如学校和家长)提供更为广泛的空间,从而促进其对于改革的理解来保障教育改革的整体效果;最后,拓宽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渠道,维护合理的“发言权”和“参与权”,从而提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改革过程的适应性

改革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师、家长倾向于维持现状不愿改革或者被迫改革,使改革局限于低水平的实施,从而难以实现深层次的进展。现在实施改革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通过政府和决策机构的宏观调控来推进改革。但是由于改革的复杂性,教育改革实践者必须结合实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新方式和新手段来保证教育改革过程的适应性:首先对于改革方案的制订者和决策者来说,要能够预见改革过程中的困难,直面其难以预测性,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其次对于其他参与主体尤其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创造性参与改革。endprint

(三)改革策略的民主性

改革若想有成效,需要大环境的支持和沟通的途径,否则久而久之,孤掌难鸣,改革便不能持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保障改革策略的民主性,即采用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改革过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决策的民主性,即在最终决策形成之前要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为主要决策者提供智慧启迪;其次,在保证教育改革决策民主性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决策推进的民主化,以更民主、平等、公平的方式使教育改革策略,以更透明、更合理、更公正的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改革评价的合理性

上述教育改革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和渐变性等特征使教育改革的评价亦变得复杂。学者吴康宁认为应由第三方评价组织做教育改革评价的主体,并总结第三方評价组织的评价具有独立性、客观公正性、进步性等优势。以教育专业人士为主的第三方评价组织能够在权衡当事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基础上,超越改革当事人的利益,对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做出更为客观、公允的评价。另外须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改革涉及利益的多元性,因而改革的评价可能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只有符合整体教育的科学演变规律并致力于社会和个体的更好发展的改革,才能称其为好的改革。

(五)整体改革的发展性

变革是一项旅程,往往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教育改革是须要在学习中不断发展的,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改革发展的本质,从而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首先,学会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正负力量相抗衡;其次,学会发现问题,并对问题采取行动;最后,目标的“达成”只是暂时的,与变革抗衡的力量存在于不断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过程中,教育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综上,教育改革在我国行至今日已进入关键期,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改革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为使教育改革突破限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寻求其新的发展路径,即在保证改革动力的多元性、改革过程的适应性、改革策略的民主性、改革评价的合理性、整体改革的发展性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多赢”,从而为深层次教育改革的稳定实施提供更为健康和宽容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葛德文.人性的本质[M].孙宜学,蔡旭琳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95.

[3]李文章,詹文都.通识教育改革模式分析: 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2,(9).

[4]潘新民,庞立场.共同适应:教育改革成功推进的关键[J].教育科学研究 ,2013,(3).

[5]蒲蕊.中国教育改革——复杂性、系统性与科学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4,(10).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