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武昭阳+王建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主席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再次指出:“坚持立德树人”这一全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这进一步确立了“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贯彻落实,促进教学相长,实现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关键词:立德树人;导师制;教学相长;教育管理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典范,以自身的学识及品德去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去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主阵地。
导师制要求,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不仅要担负教书的责任,还要担负育人的义务。本科生导师制要求,一方面导师应指导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解决学生科研方面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困惑。这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实行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具有选择导师的权利的同时,也促使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必须具备一桶水。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选择导师时,倾向于选择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治学严谨,善于沟通,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导师,这无形之中就给导师带来了压力,促使导师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夯实专业知识,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指导学生不断成长。
(三)有利于实现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完美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导师一方面会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同时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学业内容,同时从思想、心理、生活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教育。
(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校园盛行。信息技术带给我们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庸俗化的倾向。他们需要导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今的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的问题。以复旦研究生投毒舍友等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難时,导师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十分重要,导师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学后,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树立明确的目标,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导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及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学生选课进行合理指导,与学生共同制订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前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顺利毕业和就业。
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足
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师生把本科生导师制误认为研究生导师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教育模式不了解,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疑惑时不知道怎样向导师求助,也不清楚自己的导师可以在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指导,很多学生把导师和辅导员与班主任混为一谈。导师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不够明确。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这一制度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在新生入学时没有进行宣传教育,师生对其不够了解。导师对其自身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不够明确,导师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父母及辅导员的职责,认为自己对其影响很小。此外校方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学校的一些领导认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只是制度上的一个新花样,没有实际意义,如空中楼阁。
(二)学校缺乏健全的管理、监督体制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规定,但是制度还是不够健全。如导师在指导学生时遇到问题,缺少支持和保障。此外学校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导师的考核更多的是注重教学工作和科研数量,在指导学生方面没有制订细化的考核评价标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国外,在我国实施晚,发展慢。在高校中重视程度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导师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教师的指导工作质量难以量化,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致了导师工作热情不高。健全的监督体制,完善的考核体制才能使制度正常运转,所以这一制度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完善。
(三)导师资源不足,指导内容模糊
本科生导师制要实施好,必须要有一批师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科研能力强的优良的教师队伍。然而由于扩招遗留下来的问题,一名导师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并且在导师之中还有一批是刚刚进入教师队伍的,缺少经验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导师由于承担着教学及科研任务,所以用于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少了。这些都严重制约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这使得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流于形式,收不到切实的效果。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前,很多高校没有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不清楚要对学生的哪些方面进行指导在指导学业方面,学校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使得导师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没有清晰的认识,指导学生积极性不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和漏洞。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建构
(一)高校层面——高校重视、构建机制、强化服务
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服务工作、监督工作、保障工作。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提高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高校应高度认识。在新生入学时,对师生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新媒体、校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使这一制度深入人心,让师生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导师认识到这一项工作是自己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制度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建构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是切实贯彻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一环。高校不仅是监督、管理部门更应该是服务部门。因此高校既应扮演好管理角色,又要担任服务的角色。学校可以建立两级管理机构即校级和院级。本科生导师制的规章制度的制定由学校来完成,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交给学院。学校应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如场所、保障导师的福利待遇。同时要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可以采用网络投票,导师之间互评,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导师的工作情况,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的贯彻落实。
(二)导师方面——以生为本、明确职责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即以人为本,高校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导师更应该树立这一理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切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了解学生成长的需求,生活上关心学生,学习上指导学生。实现在大学期间对学生的全程指导,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及时疏导。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导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学习指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在学习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学术动态,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指导论文的写作。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在生活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遇到挫折、困难时及时进行疏导,让导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就业方面,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学生层面——转变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科生导师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必将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然而在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必须转变学生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的主体理论要求“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把教育过程视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要求导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自觉树立主体意识,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也要履行相应义务。如学生要接受导师指导,定期与导师交流,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活动。学生要明确,导师制的实施要以学生履行相关义务为基础,否则即使本科生导师制再完美,活动内容再丰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都只会成為一纸空文。高校中的导师多数都身兼数职,教学、科研、还有一些肩负行政职务,有的还要指导研究生,所以指导本科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学生更要积极与导师联系、沟通,将时间固定,主动联系导师。导师制的实施更多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应积极参与导师组织的课上讨论,课下的实践活动。当导师布置任务时,要认真完成。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导师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学生的成长计划。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应尊重、信任导师,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