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邓州故事

时间:2024-04-24

云之端

从后代字形上来看,邓,从邑,登声,是个形声字。从邑,表明该字是古地名或古国名。早在春秋时期的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从登从邑的“邓”,这是一个假借字,借用来表示国名“邓”。

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邓”和“登”当时是一个字。“登”的字形,是一个人双手捧着装满粮食的陶豆,走向祭台敬献神灵。

邓州以“邓”为名,当并非偶然,千百年来,这方土地真没辜负这个“邓”字。

邓州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盛产小麦、玉米、绿豆、棉花,等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这片土地与“邓”结缘甚早。有学者认为,最初把掌管礼器奉献祖先的人叫“登人”,后来发展成氏族名、地名、国名。邓州一带何时有邓国?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最晚的说法,也是在西周初年。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先秦十分重要的古国,也是商周两代王朝重要的南方屏障。

春秋前期,邓国被楚国兼并,600年古国自此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邓国长期的经营奠定了这方土地的底色,后世虽几经周折,这片土地最终还是以“邓”为名,并延续至今。

武丁中兴

南阳盆地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西依秦岭,北靠伏牛,东扶桐柏,南临汉江,三面环山,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的马蹄形盆地。

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握手的地方。

考古发掘表明,南阳盆地既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又有丰富的来自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这些足以说明,自史前文化开始,南阳既是南北冲突的前沿,又是南北交流的纽带。

商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四方战乱不断。武丁即位后,唯才是举,修明政治,衣食朴素,使国力逐渐强盛,遂四处征伐,开疆拓土,商朝达到鼎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盛世。

武丁“力行王道”“嘉靖殷邦”的征伐中,对南方荆楚(商代已将江汉一带称为荆楚)的战事是重头戏。《诗经·商颂·殷武》唱道:“挞彼殷武,奋发荆楚,深入其阻,衰荆之旅。”可见殷商对荆楚的征讨取得了巨大成功。

邓州文化学者王春玲介绍说,武丁南征大胜后,为确保南疆安全,分封其叔叔曼公于邓国。这次分封,在不少邓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如王羲之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注:指汉水以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

由于担当重任,邓国的面积、人口应该超出一般方国,具有较为强大的实力。据邓氏族谱记载,曼公受封后,励精图治,治国有方,使邓国成为殷商南方屏障,也为子孙奠定了600年基业。

武王伐纣后,僻处南边的邓国归顺了周王,并逐渐取得周王信任,成为周的南方大国。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出土一批带铭文的青铜器,史称“安州六器”,其中一则铭文说,周昭王南征前,派一个叫“中”的大臣到“方、邓”等国预作安排,可见邓国已成昭王征伐荆楚的前哨。

一场匪夷所思的战争

春秋早期,邓国遭遇了一场奇怪的战争,战争的起因匪夷所思。

公元前703年,巴国(位于今鄂西)想与邓国修好,派大臣向楚国请示。楚武王很支持这件事,派人带着巴国使者前往邓国进行友好访问。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使者走到邓国南疆的“鄾”时,遭到了鄾人的袭击,不但抢走财物,还杀了楚、巴的使者。

楚武王很生气,让邓国道歉。但邓国态度强硬,拒不道歉。楚武王更怒,不久,他组织楚巴联军攻打“鄾”,邓国迅速派军救援,一场影响两国国运的大战瞬间引爆。

关于“鄾”,有人认为是邓国的附庸国,有人认为是邓国边邑。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太不合情理。

那时的楚国,已经强横得令周边诸国恐惧,邓国的附庸怎敢那样对待使者?而邓国怎会对他们那样?

邓国是伯爵级国家,商周两代倚重为南疆屏障。近些年,河南、湖北、陕西等地,多次发现邓国青铜器。从其铭文看,邓国与姬姓、嬴姓、姒姓等诸多诸侯国联姻,对外联系十分广泛;从形制和铸造工艺看,邓国青铜器技术先进,并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色。这些迹象表明,邓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有实力、有影响的古国。

但公元前703年,东周大幕已启动60多年,楚国已经强势崛起,屡屡击败诸国,令邻居们惶恐不安。在此前一年,楚武王召集诸侯到沈鹿会盟,巴、邓、绞、罗、申、郧等国与会,只有黄、随两国国君未到。楚武王派人责备黄国,攻伐随国并大败随国。楚武王自号“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

这事刚刚发生一年,鄾人、邓人为何如此不把楚国人放在眼里?按照常理,邓国人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当时邓国的国君叫吾离,此人被尊为中兴之君,他对内重视农桑,鼓励金属冶炼,对外睦邻修好,曾亲自去洛阳、曲阜从事国际交流,并多方与强国联姻,称霸中原的郑庄公和崛起于南方的楚武王的正妻都叫“邓曼”,也就是说,这两位都是邓国的女婿。

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这场战争的起因很蹊跷。或许,崛起中的楚国,对处于南北要道上的邓国,必然有一场冲突。

楚巴联军而来,邓人被逼迎战,战争最初十分激烈。邓军数次驱逐围攻鄾的巴军,但没能成功,双方进入相持。楚军统帅斗廉“横阵于巴师中”,亲自驱动进攻,结果楚军败北,邓人紧紧追赶,侧背暴露给了巴人。巴国军队乘机从背后夹攻,邓军大败。当晚,“鄾人宵溃”。

经此一役,邓国实力大为削弱,国势由盛转衰。

“楚既灭申,而俨然问鼎中原矣”,楚国兴起,就是先占领了南阳,然后向北向东扩张;刘邦则通过武关率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此后三国相争、南北朝对峙、宋金、宋元战争,这里都曾是前线。

因为这样的原因,历史上南阳多次遭受灭顶之灾。邓州最惨重的一次纷争,发生在元朝末年。据邓州文史研究者杨德堂先生介绍,当时邓州人王权起兵抗元,在南阳卧龙岗大败元军,杀元军首领铁木尔,乘胜攻进南阳,擒斩元军将领达鲁葛齐、知府周喜同等元朝文武官员二十七人。后元军反击,攻破邓州,屠城烧房,王权被杀,邓人非死即逃,此后邓州近二十年无官府治理,全县仅剩数百人。endprint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孔显任邓州知州,孔显带五十人随其来邓,在州城废墟上安营扎寨,召回流民、整顿治安、恢复生产,于洪武四年(1371年)建成邓州内城。之后,追随孔显来邓的50人分驻四乡,发展生产,原籍江西的习思敬择居堰子河畔,娶妻生子,耕读传家。

“在那次复兴邓州的过程中,习氏家族人丁兴旺,家道日昌,渐成本地大族。”在习氏祠堂前,陪同采访的邓州文联主席闫俊玲介绍说,清朝末年,习思敬的后裔习永盛移居陕西富平,这位习永盛,就是前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的爷爷。

他们是邓州人

你见过昆仑跪吗?

没有!

昆仑——

那是我们中国

骄傲的腰背!

你见过长城弯腰吗?

没有!

长城——

那是我们民族

自豪的脊椎!

这是已故著名诗人、河南日报高级编辑王怀让《中国人,不跪的人》中的诗句。激发王怀让慷慨激情的,是一个新闻事件:1995年,珠海某企业韩国女老板因工人工休期间在工作台上打盹,要求120多名工人跪下,一个叫孙天帅的小伙儿,宁愿丢了工作也不下跪。在投诉韩国老板践踏中国工人尊严、侮辱中国工人人格时,孙天帅说:“我死也不能下跪!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

孙天帅是邓州十林镇人,他有着典型的邓州人性格,目前是大河报发行中心的一名员工。熟悉邓州的人都知道,邓州人忠诚、厚道而硬气,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民风使然。

邓州河流纵横,形成土层深厚的冲积平原,土质多为保水、保肥性能极好的潮土、黄老土、黑老土。自古以来,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五谷丰登、人稠物穰,而自古邓国为其奠定的文化根基,更使这里成为人文沃土。

司马迁说:“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班固《汉书.地理志》也说:“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尚)忠,其敝鄙朴。”邓国本是夏代古国,后被殷商邓国取代,但其文化底色应是一脉相承,春秋时亡国之君邓祁侯忠厚而固执己见,亦可见一斑。后来的历史上,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刘隆,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雍正帝师彭师抟,台湾知府高叔祥等,都是名留史册的邓州人。

至近现代,邓州仍人才济济。有协助林则徐禁烟的广东陆路提督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

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曾在邓州读书、生活,邓州花洲书院春风堂前,立有一块刻石,上书“二月河读书处”,下刻二月河一篇散曲体小诗:“蹊径老塘犹存,残城草树相抚。春风阁前明月清新,百花洲上斜阳迟暮。四十载烟尘如昨,八百年游子归路。指点少小新学生,知否知否,此是范子情断处。”

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时,发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于是筹划在此创建书院,兴建了春风楼、藏书楼、斋舍,并利用公余时间到书院讲学,一时令邓州文运大振。

邓州名“邓”,或许就是因为古老的邓国奠定了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底色。

别样的家国情怀

邓州城区东南约3公里,八里王村北,一座大冢兀然而立。2014年的暑热尚未完全消退,在炙热的阳光下,冢上的柏树更显苍翠、端肃。

这是被尊为“邓州第一冢”的“邓国侯吾离陵”。邓国历600余年,据说有22位国君,这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国君陵墓,因此被视为邓国的重要符号,备受当地和邓氏宗亲看重。

吾离陵南边,一座大型建筑正在施工,陪同采访的邓州宣传部副部长许光选介绍说,这里将建成“吾离堂”和“邓姓纪念馆”,以充分展示邓州古老历史,并把邓氏根亲文化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一个特殊的群体始终关注邓州、情系邓州,那就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邓姓。

经过两千多年迁徙、繁衍,邓氏后裔如今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千百年来,各地邓姓族谱编撰时间不一、地点各异,却都记述着他们与邓国、邓州的渊源。

台湾《邓氏族谱》称:“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

马来西亚邓威廉的《邓氏家谱》称:“邓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赐曼公为邓姓。邓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

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称:“吾族以邓为氏者盖三千余年矣”,“穷流溯源,大率自南阳而迁江西,由江西而迁洪洞,从洪洞而迁庙头也”。

四川广安《邓氏家谱》称:“吾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指东汉新野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高密侯邓禹)。”

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则是这样一副对联:“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犹新。”

字里行间,故国之思昭然可见。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