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何秋华
(江苏省海门市余东小学,江苏南通 226152)
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任务设计来看,主要出现如下几个问题:任务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抓不住学习的方向;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任务设计缺乏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趣味性,即设计任务时,教师过少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任务设计缺乏层次性,不能兼顾全体学生;任务设计过于封闭,不够灵活等。因此,笔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任务设计的优化,以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教师每设计一个任务,都要思考利用这一任务达到怎么样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大目标,也是细分目标,因而在设计任务时,也应逐一细分,充分考虑,优化任务设计,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任务设计,取得很好的效果。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正确进入自己的电子邮箱,并学会收发电子邮件。以126电子邮箱的学习为例,考虑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将任务细分为:1.打开126邮箱主页,依据提示注册126新邮箱,并添加身边同学的电子邮箱为自己的联系人(为发电子邮箱做好准备);2.登陆电子邮箱,并编辑自己感兴趣的邮件内容,发送给自己的联系人(至少一个,收到对方电子邮件的,要依据主题内容进行回复);3.给教师发送邮件,主题为“老师,我想对您说”,利用这个任务,强化学生收发电子邮件的技能。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明确教学总目标,再围绕目标将任务细分,逐层突破。当然,每个任务的设计都有其一定的理由,即通过这个任务,学生能够学习到什么。也就是说,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习、探索的过程,教师已经将知识“隐藏”在任务中,等待学生去发掘、去揭开,并消化和吸收。
任务设计得再花俏、再严谨,如果实操性不强,那也是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实操性强的任务,调动学生参与任务。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画楼梯》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并在每个任务中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操作的时候主动思考。首先,请学生观察完整的楼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其次,将任务分为三步走,并设计相关问题:任务一:绘制楼梯的一级台阶,要求学生在LOGO中分行输入FD20,RT90,FD20,LT90。输入的同时要求学生观察每行命令分别有什么作用?任务二:将FD20,RT90,FD20,LT90四组命令在一行内输完,再执行,要求学生输入时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输入正确命令,命令是什么颜色?输入错误命令,命令的颜色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通过以上两个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学生感知各命令的作用,为学生利用LOGO画楼梯奠定良好基石。在完成任务时,学生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去操作,而是在操作中融入思考,使任务的价值得到凸显。又如,在学习苏科版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计算机,以小组合作形式找出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上讲台触摸计算机,观察计算机的组成(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请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直观认识计算机,可操作性非常强;然后,派代表阐述,将小组的观点以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实践证明,只有实操性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任务最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任务设计讲究“趣”字,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也符合学生兴趣需求。因此,教师要将任务与趣味融合在一起,以趣味性强的任务活跃课堂氛围,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促使教学效果翻倍。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调整图形》这一课时,教师以趣味情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趣味任务,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命令的使用。因此,教师设计成趣味情境形式,弱化难度,强化兴趣,增强效果。
情境:(音乐响起)今天,森林里举办年度狂欢舞会,动物们开心极了。看,小花狗正在追踪一群蝴蝶,可爱的小兔子追着风车跑,小花鹿正在悠闲地荡着秋千……
任务一:糟糕了,小花狗光顾着自己开心,把蝴蝶弄散了。有一只小蝴蝶找不到它的小伙伴了。你能帮它找到小伙伴吗?
学生开始打开画图软件,进行操作。几分钟过后,教师请学生上前操作,共同学习“翻转”中的“水平翻转”命令。
任务二:一只小蝴蝶通过“水平翻转”找到了小伙伴。可是,另一只小蝴蝶在被小花狗追逐中弄断了翅膀。这可怎么办啊?你能帮它修补翅膀吗?
学生探究方法,努力帮小蝴蝶修补翅膀。当学生找出利用“垂直翻转”修补翅膀后,教师与学生再一起学习该命令。最后,请学生分析“水平翻转”与“垂直翻转”的区别。
将任务与趣味情境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课堂氛围更好,教学效果更高。
由于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差异,因而“一刀切”的任务设计并不能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层次任务,满足整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感。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这一课时,教师考虑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设计了分层任务,将全班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点燃。任务一:自主拟定幻灯片主题,并上网搜索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至少一张图片),在幻灯片中插入,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任务二:与任务一的部分要求相同,增加如下几点:插入的图片至少两张,与主题紧密相关;调整字体大小、位置,使之更美观;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一或者任务二。这样一来,学生基本能达到学习目的,也让能力更强的学生获取更大的发展。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更加深刻明白: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更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制作幻灯片并不是简单的插入图片、文字那么简单,而应注意整体的设计,如图片的调整、文字大小的调整等。
小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并不喜欢一直学习封闭的知识。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思维极度活跃,需要更为新鲜刺激的知识兴奋大脑,以维持其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开放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家园安全卫士——红外线报警》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开放的任务,刺激学生深入学习。
任务一:结合你的居住所在地,你认为应该在哪里安装红外线报警器?请说出原因和红外线报警器工作原理。
任务二:除了外部入侵,你认为应该增加什么危险因素到报警系统中来?
以上两个任务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放飞思维,结合科技知识,大胆思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任务二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更大的体现,因为它让学生思考潜在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增强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能让报警系统更加完善,但是指出了危险因素,如何增加又是一个问题。因此,开放的任务并不是完成一个问题,而是在探索过程中涌现出更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只有不断优化任务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才会更有效。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意识到任务设计的重要性,从学生角度优化任务设计,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1]郭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构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03).
[2]王珂.“任务驱动”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山东教育科研.2002(06).
[3]黄伟.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9(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