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与对策: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研究

时间:2024-05-07

袁静

摘要: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的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在对日常社会生活进行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增进其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推进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远不能达致党和国家的预期目标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实效差。针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来增进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实效;社会工作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本质认知: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对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直还存在着不够重视教育本质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误区。教育者的传统思维多囿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者主要还是围绕构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工作,相对忽视学生的内在心理诉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感。意识形态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维护社会稳定,但在考虑集体大局需求的基础上,也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内在心理诉求,以增进学生对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感。教育只有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变得富有亲和力,才能如愿达致预期目标。

(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已在历史的洗礼中谋求变革,但在当前的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常停留于注重意识形态的填鸭式灌输,而忽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增进认知从而达致知行合一的境界。多数学生只能接受单一的、枯燥的课程理论教育,只有少量受众有实践机会。随着社会发展,纯粹的理论灌输只能使学生囿于抽象的想象中,已不能满足学生日渐丰富且多元的需求。我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和渗透,但没有将学生置于可感知的、直观的、生动的实践过程中,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将接受的教育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方式方法:传统单一与多元情感的碰撞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其技术特性使得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接受的文化日渐多元,学生的个体情感也趋于丰富多元。面对新媒体环境,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方式显得单一滞后,且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无法积极调动起学生应有的参与热情。其所显示的钝性使得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危机。因此,在传统单一的方法与多元文化情感的碰撞中,传统的教育范式已不能彰显原有的生命力,无法达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二、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先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社会工作是一门秉持自身特色专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专业:即尊重每一个个体,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个体都有能力改变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其基本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人的平等和尊严: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工作者应当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的困惑和问题。(2)助人自助:在相信人有改变潜能的条件下,社会工作希望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使服务对象得到自我成长与发展。(3)服务的理念:在工作性质方面具有服务性和引导性,旨在帮助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有效的服务。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强,崇尚平等的地位,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与学生不处于平等的地位。但随着社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生从受教育者逐渐转化成服务购买者,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要求平等地与老师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也应适时调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扮演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要打破过去那种认为学生被动接受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本位和主体,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助学生自助的目的;在社会工作理念下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时,即使是在个别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持排斥心理和态度的时候,教育者也应该在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个体有改变的可能。此外,在教育过程中,还应本着服务的理念积极引进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契合当代学生心理的文化吸引和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知主流意识形态。综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于增进工作实效尤为重要。

(二)实践为本:在实践中增进认知

社会工作是一门非常注重和强调实务的科学,社会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须要其运用专业技巧,联接各类社会资源,并陪伴服务对象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多以抽象的理论教学为主,如果能增加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内容,将有利于实现寓教育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之中,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达到知行统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 “实践”不应仅是拍脑袋式的“走过场”或是少数学生的“特殊待遇”,而应该制订针对所有学生参与的特色性实践计划,并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育体系,教育者在教学中分阶段实施理论和实践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一方面,学校应对已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进行梳理,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系统性规划;另一方面,鉴于当前多数高校都与社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共建关系,高校应更加积极地挖掘社区内实践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建立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基地。综上,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能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社会责任感,加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理解,达到知行统一。

(三)载体创新:积极推进方法整合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趋于丰富而多元,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更好地增进教育实效。

1.个案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能够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的过程。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多以集体课堂授课的方式存在,而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需求。面对多元的学生需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在考虑学生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尤其是当教育者发现个别学生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认识问题时,可以本着尊重、平等的价值观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通过适当使用一些个案技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2.小组工作是通过接纳、团体个别化、团体目标决策、激励与辅导等专业技术的运用,引导成员在小组中互动,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能力和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旨在达成个体行为的改变、团体民主化的形成的过程。小组工作方法通过组员间的分享和支持产生小组动力,从而带来组员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在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实施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努力在小组场域中调动每一个成员,通过适时引导、强化暗示等方式引领小组成员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践证明,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但有利于提升个体对意识形态的认知,而且有利于通过个体同辈间的影响力增进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3.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基础,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加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的方法。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可充分利用校园这个学生熟悉的“小社区”和校园外的“大社区”资源并借助与他们之间的积极互动开展系列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岳 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