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乱显担当,温峤“不敢越雷池一步”平叛乱

时间:2024-05-07

古文,是汉语的初始形态,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古文中的成语则是其中沉淀着智慧与历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一则寥寥数字的小成语,展示着史上那些大人物的独特风采,给读者丰富的人生启示。“小成语·大人物”栏目携手作家魏德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古人智慧,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演绎小成语背后那些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公元327年夏,东晋皇帝的大舅哥,掌握朝廷重权的庾亮代表朝廷向冠军将军(古时将军名号)兼历阳内史苏峻发出调动函,让他入朝任大司农。

历阳即今天的安徽和县,是东晋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门户,地位十分重要。苏峻作为历阳的一把手,手握重兵,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年代,自是无比威风。调入朝廷在皇帝眼皮底下做大司农,这种明升暗降、收取兵权的做法,苏峻自然不能接受。见朝廷猜疑,苏峻就学之前的荆州刺史王敦,联合豫州刺史祖约,打着“诛杀庾亮”的旗号造反,兵锋直指建康。

江州刺史(今江西和浙江部分区域的一把手)温峤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在驻地武昌城里给好友庾亮写信,希望带兵进京勤王。

按理说,遇到这种事情,朝廷都巴望各地带兵支援,但见识不甚高的庾亮收信后眉头皱得老高:我让你驻扎武昌,本意是防范手握重兵的征西将军陶侃。你带兵来京师,要是陶侃作乱怎么办?想到这里,庾亮立马给温峤回信:“我担忧西边胜于东边的苏峻。希望您原地待命,切不可越过雷池一步。”他信中的西边,自然是指威震一方的陶侃。雷池在今天的安徽省望江县一带,离建康三百多公里,是晋朝西边的屏障之一。

温峤收到庾亮的书信,只能望天兴叹。

其实,当时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陶侃虽然有些吝啬,说话有时不分轻重,但为人忠直,曾主持讨伐流民,参加平定王敦叛乱,为东晋政权在江南的建立和稳固立下汗马功劳。而缺乏政治经验的庾亮硬是像防贼一样,计划等削掉苏峻的军权后就对付陶侃。

“庾亮误国,建康必破!之前不听我言强征苏峻入朝,现又不让我进京。唉!”既然“不能越雷池一步”,温峤只得做好补救措施:一是操練兵马,以备不时之需;二是和陶侃搞好关系,必要时请他出面平定苏峻之乱。

计议停当,温峤便给陶侃写信,信中无非说苏峻进攻建康,自己受命防备西边的成汉,希望陶侃主动带兵勤王。当然,他没提那句著名的“不能越雷池一步”,以免陶侃生疑。

陶侃本来就对庾亮持有很大意见,自然不愿出兵。

事实朝着温峤预料的方向发展。第二年,由于兵力不足、指挥失当等原因,庾亮领导的朝廷军队失败,苏峻带兵攻入建康,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庾亮带着极少数人逃到温峤的军营。

国难显担当。面对不听劝的老朋友,温峤不但没有责备,还推掉了朝廷的升官任命(其实是庾亮的主意),并把自己先前操练的军队分了一部分给庾亮掌管。军队组织起来后,温峤推荐战争经验丰富的陶侃为西边讨叛平逆军的盟主,共同讨伐苏峻。

见陶侃不应允,温峤几番写信相劝,甚至用其儿子陶瞻为叛军所杀的家恨来刺激陶侃。陶侃就任盟主后,温峤又主动调解他和庾亮的关系,弥补“不能越雷池一步”战略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各方军队到位后,温峤发挥超一流的演讲特长,设坛场激励士气。他平静地朗读祝文,语气时高时低,激昂处响彻广场,动情处泪流满面。三军将士深受感染,一个个都不敢抬头观看,有人甚至低声抽泣。

在温峤的主持下,陶侃、庾亮同心同德,花两年时间平定了苏峻之乱。

作为东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温峤在平定苏峻之乱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乐于担当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在工作或生活中,当领导或老师提出不好理解的安排时,我们在“不能越雷池一步”进行执行的同时,也要弄清楚领导或老师安排的原因。如果领导或老师真的错了,要向他们勇敢地提出,或做好补救措施。切不可听之任之,或随波逐流。

不敢越雷池一步

【解释】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出自】《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