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岭南奇男子』潘达微

时间:2024-05-07

白雨薇

辛亥革命的序曲——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的氛围持续低迷。这时,广州城内有一个襟怀磊落的书生挺身而出,为殉难的烈士收葬遗体。这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艺术家,他就是有“岭南奇男子”之称的潘达微。

“扶乩”结画缘

1881年1月15日,潘达微出生在广州东圃镇棠东村。

潘达微的爸爸潘文卿脸上闪过一丝开朗的微笑:“是个男仔啊!好啊,长大了就跟我习武,呵呵呵……”

潘文卿曾经是清朝的一品武官,解甲归田后在广州定居,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他希望潘达微将来子承父业。

潘达微渐渐长大,有一天,他的妈妈跟爸爸说起潘达微的未来:“不知他长大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人呢?”

“跟我习武,将来保家卫国!”爸爸自豪地答道。

“咦,习武?打打杀杀的有什么好呀?”妈妈跟爸爸打起嘴仗来了。

“我们别争了,让神仙来决定吧!”潘文卿遇到什么事,总喜欢通过“扶乩”(中国民间的一种占卜方法,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来请示“神仙”,问个凶吉。

潘文卿搬来了一个大沙盆,叫潘达微握着乩笔(一枝竹筷子)在沙上随意画动。没想到,那枝随手乱动的竹筷在沙面上画出了一幅“牡丹图”。

看到“牡丹图”,潘文卿有点失望,因为看来“神仙”喜欢他的儿子学文,而不喜欢他学武。

扶乩是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等。在扶乩时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潘文卿素来都相信这种扶乩,他觉得不能违背神仙的指示,便自我安慰说:“看来,我这个儿子能画富贵图(牡丹花,又叫“富贵花”),是个大吉大利的兆头啊!”他打定主意,一定要请最好的画家来教潘达微学画画。

也许是出于巧合,少年的潘达微身体并不好,多病的他显得很文弱,他不喜欢到处走动,却喜欢静静地躲在书房里看书。潘文卿花重金请来了知名画家吴英萼来教潘达微学习国画。潘达微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他的国画水平已经具有了专业水准。

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你整天画画,固然可以学得一种技能,但要靠它来谋生,终究不实际吧!”潘文卿看着潘达微一天天地长大,觉得他应该去做点实际的工作才是正路,“我出钱,让你学做生意吧!”

潘达微很无奈地去跟人学习经商,但他确实对经商不感兴趣。

1893年,体弱多病的潘达微在求医时认识了孙中山。当时,孙中山在广州行医,他的医术很好,很快就将潘达微的身体调理得不错。

潘达微很感激孙中山,在平时的交往中,他受到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救国,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

不久,潘达微与好朋友史坚如一起参加了兴中会,开展革命活动。

父亲不支持潘达微参加革命活动,1895年,他便带着妻子陈伟庄离家出走,在广州河南龙道尾(今海珠区的龙导尾)租房子居住。孙中山得知后,就劝他要好好利用父亲的社会地位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以美术活动为掩护,宣传革命,与革命派人士密切联络。从此,潘达微便很少返回出生地棠东村。1896年,潘达微和陈伟庄在双门底承宣街(今北京路北段)开设了照相馆,开始与革命党人结交。

1905年,孙中山在法国邮船“加利都尼亚号”上会见了潘达微,指示他可以创办刊物,鼓吹革命。

潘达微觉得孙中山很有远见,革命需要宣传,只有通过舆论将需要革命的道理讲清楚,才能得到更多的民众支持,“这种文斗的作用,一点也不比武斗少!我会写诗、画画,最适合做这项工作!”潘达微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孙中山很高兴,对潘达微说:“你是我敬重和信赖的同志!”

在孙中山鼓励下,潘达微以赞育善社的名义,筹款数千元,和陈垣、高剑父、陈树人、廖平子、黄鲁逸等人在广州创办《拒约画报》(后改名《时事画报》),他在创办画报之时,针对当时中国人文化程度低的特点,向下层社会的人民进行启蒙教育,画报图文并重,针砭时弊,鼓吹改革。他明确提出了“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他不仅倡立公学,组织医社,而且以笔为枪,在报纸上撰写大量针砭时弊的政论,《时事画报》成为当时广东舆论、思想、乃至艺术界的一面旗帜。虽然出版约一年后被当局查禁,但仍在海内外起了巨大的影响。

1907年,同盟会在广州成立支会,高剑父、潘达微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潘达微还与高剑父、陈树人共同创办陶瓷工厂,开设“美术瓷窑”,从事陶瓷工艺的改良。革命党人经常在厂里和他的家中秘密开会,潘达微与革命党人利用陶瓷厂作掩护,制火药、造炸弹,供起义军使用。1908年,潘达微与陈树人、邓慕韩等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这是同盟會在广州的机关报。他还兼任《七十二行商报》的主笔,经常撰文抨击时弊,揭露清朝统治的黑暗。

收葬烈士遗骸

1911年同盟会计划再在广州发动起义。

起义前夕,潘达微与战友在河南制造炸药,他们利用河南歧兴里培淑女校转运、储存武器和弹药。潘达微、陈伟庄夫妇常常以探望亲友为名,并由妻子陈伟庄扮做新娘,用轿子偷运军火炸药进广州城,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革命党人的地下据点(现在的小东营一带)。

在起义的前夕,潘达微要亲自参加起义行动,黄兴派人劝他说:“你是个才子,不是武夫,冲锋陷阵,不是你的特长。而且你已经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代民立言,也不是易事,不宜轻易放弃。这次起义成功与否,都需要有报社仗义执言,你坚守报社阵地,对革命更加有利。”

潘达微觉得黄兴说得有理,便打消了上前线的念头。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副总指挥黄兴带领一百二十多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看到非常危险,急忙越墙逃跑了。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又得不到接应,他们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起义经一昼夜的激战,起义军要攻占两广总督衙门的行动失败了,近百名勇士牺牲了。起义烈士的遗骸分布在总督衙门前。起义者有的当场牺牲,有的被捕就义,有的被俘后用铁链绑扎杀害。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的各条街道上,殉难烈士暴尸街头。加上连日凄风苦雨,尸体膨胀,生虫发臭,惨不忍睹。广仁、方便、广济、爱育等善堂院奉命收尸。断头折臂、血肉模糊的烈士遗骸被堆放在咨议局门前的空地上,惨不忍睹。

当时,南海、番禺两县知事商议,打算将烈士埋葬在大东门外的臭岗。臭岗是一个专门埋死刑犯的地方,往往草草掩埋犯人的尸骨,臭气熏天,故名臭岗。烈士如果葬在这里,实在是对他们极大的侮辱。由于当时当局追捕革命党人,慑于清政府淫威,所以无人敢去收殓烈士的遗骸。

这时,潘达微挺身而出。他冒着清政府还在到处搜捕革命党人的危险,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好朋友江孔殷。江孔殷当时正担任两广清乡督办,在地方上很有势力。

当潘达微提出择地安葬烈士时,江孔殷立即明确表示愿意帮忙:“请转告各善堂的董事,这事我可以帮忙,即使有事,我负全责!”

其实,江孔殷当时已经接到清政府的命令要加紧搜捕革命党人,但他却表面应付,暗地里支持潘达微。在江孔殷的鼎力支持下,潘达微和各位善堂的董事四出找寻合适的埋葬地。

终于,潘达微找到沙河的红花岗,这里青草白地,是一方凈土,适宜殓葬烈士。

到了下葬的那一天,潘达微起了个大早,他的妻子偷偷将一块白布缝在他的衣服里面,以寄托哀思,并交给他一些辟秽气的药丸。

当日烈士灵柩送去安葬时,微雨霏霏,天公也似在哭泣。潘达微静静地跟在送葬的队伍后面,挥泪凭吊。市民也担心清政府镇压,都不敢相送,只是远远地凝望,许多人都止不住流下了热泪。

抵达红花岗后,看见棺木都是用薄木板造的,潘达微请人用较好的棺木成殓。后来,他又发现墓穴挖得不够深,又加钱给工人掘土深挖后才下葬。潘达微一直在现场指挥,负责逐一清点、辨认和登记,总共殓葬了72位死难烈士的遗骸。

事后,潘达微认为“黄花”二字比“红花”更优美。黄花即菊花,历来象征正义的气节。他在报纸上写文章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从此广州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后,潘达微呼吁要公祭黄花岗起义烈士及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这年5月15日,广州各界群众首次公祭黄花岗起义烈士,公祭仪式由孙中山主持。1918年,潘达微亲自主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修建,历时三年而成。

人物介绍:

潘达微(1881年1月15日-1929年8月27日),又名心微,字铁苍,号景吾、影吾等,中国广东番禺县鹿步司(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道)人,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比如,潘达微画得一手好国画,擅长花鸟山水,特别喜欢画菊;他创办了兴中会第一份在国内的机关刊物《时事画报》,提出用革命思想入画;为了写戏剧,他扮成乞丐去体验生活,并提出了如何办慈善事业的计策;他提出实业救国,积极参与南洋烟草公司的经营;他在新闻摄影上的成就也很高。而他倾家荡产冒险殓葬七十二烈士的义举,让他名留青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