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霄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其相关文物收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
近日,随着“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四大发现”珍贵文物首次荟萃一堂,带领广大观众一同溯源中华文明,探寻古文献魅力。
文脉渊源 传承不息
从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到生动展现汉代戍边吏卒工作生活面貌的居延汉简,从有着“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美誉的敦煌遗书;到中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明清档案……依次步入“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展厅,在由249种、计382件多种类型珍贵文物文献组成的“四大发现”文物展览上,观众得以近距离观看横贯中华文明30 0 0年的珍贵文物文献,感受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1899年,“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发现中药铺所售“龙骨”上面的文字,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一进入“殷墟甲骨”展厅,“重现的文明”单元就把观众带回到甲骨文探索大幕开启之时。
作为研究殷商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甲骨文的发现意义深远,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 0 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 0 0年。因此,甲骨文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摸清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无独有偶,在本次展览的“居延汉简”“ 敦煌遗书”“明清档案”三个展厅中,不仅有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发现一万余枚汉简的故事,更有道士王圆箓在第16窟甬道北壁发现堆满经卷及绢画、丝织品的藏经洞后引发的“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也有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公开售卖内阁大库档案的“八千麻袋事件”……
探本溯源、传承不息。人们在展览中既能看到王国维、罗振玉等学术巨擘筚路蓝缕,揭开“四大显学”的研究序幕,也能了解后来学者苦心孤诣,踵事增华。他们通过研究这些新文献,重新诠释和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珍宝荟萃 难得一见
“本次展览是‘四大发现主题相关文物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展览,因为作为书写介质的甲骨、简牍、纸张的脆弱性,这些文物难得一见。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77000人前来参观。”据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随着展览预展开始,每天都有许多观众慕名而来。
在“殷墟甲骨”展厅,契合中国农歷兔年特色的甲骨2174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顾恒说:“它是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上面的‘兔字象形,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很多小朋友都非常喜欢这件甲骨。”
与此同时,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 4 05同样引人注目。“甲骨5 4 05长43.5厘米、宽2 4厘米,共218字,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观众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起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
“其实不止‘殷墟甲骨,本次展览中的每一件文物文献,都是极具特色的珍品。”对于展区内的展品,顾恒如数家珍。
据顾恒介绍,在本次展览中,分别由国家图书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藏的“肩水金关”简在“居延汉简”展厅得以重聚一堂,让一位参展观众写下了“看了,居延有史,汉简当歌!”的评价;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417年)的《四分律初分》,是国家图书馆收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不仅珍贵非常,还有重要的书法鉴赏价值;而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等文物文献也让许多观众热议不止,还有家长专程带孩子来参观感受“金榜题名”的震撼。
四馆“跨界” 创意满满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一起来办展览,感觉像是打破‘次元壁一样。”次仁多吉是中央民族大学大二的学生,在得知此次展览后,他第一时间就来到国家典籍博物馆参观,汇聚四馆珍宝的展览让他大呼过瘾。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不仅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之间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的一次圆满联动,更是发挥各自优势,同心协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尝试。
与此同时,本次展览在形式上积极创新,充分发挥高新科技的价值。
2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馆长探馆”直播活动瞬间吸引了超过2 8 0万人在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及央视新闻、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的新媒体账号在线观看,微博话题#文物背后有料有趣的中国故事#阅读次数1.5亿,冲上热搜前三名。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韩永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齐聚展馆现场进行直播,向观众介绍了“四大发现”的宝贵价值,收获众多点赞。
而除了与央视新闻等平台合作,采取馆长探馆、专家解读等直播的形式外,本次展览还利用人机交互、多媒体等技术,对展览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了解“四大发现”,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思想智慧。
“此次展览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围绕展览4个专题中的代表性文物展品,结合相关史料记载、考古遗存等,创作了4段故事化、情景化的V R互动纪录片,并利用虚拟现实(V R)技术开发‘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以沉浸,互动的VR纪录片对文物展品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解读,并同时构建虚拟展厅,以虚拟方式展示代表性展品。”据顾恒介绍,该VR体验项目不仅有实体体验区落地国家典籍博物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线下展厅,更以4D形式通过PICOVR设备平台,以2D形式通过抖音等互联网APP进行广泛的推广。
另外,国家典籍博物馆和京港地铁合作,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E口设置展区,展出“四大发现”的文物仿制品11种,乘客扫描地铁站海报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文物与展览详情。这种合作形式将实体展览拓展至博物馆外,进一步拓宽了展览边界和受众范围,形成了展品展示和展览宣传的新模式,还能让更多乘坐地铁的人能够方便快捷地享受精神文化食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