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孙 碧
长期以来,数学学习以其独特的逻辑性及学科特征,成为各个阶段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能够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误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优化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符合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型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情境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
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未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对数学学习存在厌倦心理,这给顺利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带来阻碍。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小学生往往对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与游戏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
小学数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能使数学知识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将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案例,还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结合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数学知识指导生活行为。教师通过运用实际生活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递知识,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大大提高教学效率[3]。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数学知识,学会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应该不断努力的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要根据学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各种情境进行创设[4]。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情境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情境教学法价值的认识不足。一些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相对单一,显得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使情境教学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单纯地为顺应课程改革理念实施情境教学,未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与素质教育新形势不能很好地适应。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知识运用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流于泛化,往往会忽略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不当,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比较吃力。还有一些教师开展情境教学时过于机械,未能结合教学实际,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目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的情境未能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无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不利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切实际,教学活动主次不分,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
实际生活是应用生活情境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其日常生活进行充分了解,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为应用生活情境夯实了基础并提供了先决条件[5]。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考量,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该原则主要体现在讲解教学案例上,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案例紧密结合,体现情境教学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为了将情境教学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特点。首先要对学生基本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创造条件。小学生智力正在发育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为此,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特点,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6]。
教师在撰写教案时,要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解,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情境,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找出该方法与数学知识的融合点。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难点,把握重点,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7]。
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展开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首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活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而且,生活化的情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帮助自身更加透彻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有关周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围栅栏的案例,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素材,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抽象的计算公式进行运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现实价值,教师就要注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加强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中有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未知数的概念、方程的概念等,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合理生动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数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够事半功倍地达到这一效果。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识所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以充满求知欲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长方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很适用。首先,教师可以将教室中的长方体加以展示,如粉笔盒、数学课本等,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有的学生说插线板,有的学生说铅笔盒。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总结具备什么样的特征的是长方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目的是利用学到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生活,发展自身。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为了推动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将其与情境教学融合,即将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成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
例如,在教学“线与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进行。教师可以提问:“什么是线?”很多学生回答毛线、电线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描述把这些内容写在黑板上,并再次提问:“这些线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思考,回答“这些线都有一定的长度”,而教师顺势引出“线段”的知识点。学生在这种问题情境下,会不知不觉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锻炼思维能力。
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能促使学生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从而进一步保证教学成效。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等开展情境教学,为学生打造趣味性课堂,促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探索新知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的实验活动,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数学实验的方式,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这个层面来体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实验活动的组织设计,能够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加新奇的体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相关内容时,由于毫米的单位较小,在实际操作时学生不容易看清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为学生直观地呈现测量过程,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动手测量1 毫米到底有多长。这样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情境,直观地呈现一些口头难以表达清楚的概念,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降低教学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较为基础但难度相对较大的学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数学课堂上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应对新问题。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