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刘祥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然而,在实际习作学习中,学生的作文词不言情,没有真情实感,甚至有些学生的作文说假话、空话,生搬硬套。教师很难看到情动而辞发、文字有灵气的作文。因此,笔者认为促进学生的真实表达已经成为当下小学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接下来,笔者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习作《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为例,浅谈在写作教学时如何在阶梯中促进学生的真实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写作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管建刚曾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提到,大部分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文”,都是兴趣盎然的。这个时候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内容息息相关。遇到感兴趣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会有兴趣主动写作文,而且想写好作文,这是写作动力,也是最初的写作意识[1]。所以,在日常的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写作的兴趣点,并由此展开写作实践。
例如,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时,因为之前写过这一主题的作文,当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最想写的人具有哪些鲜明的特点时,学生会觉得乏味,无法产生对人物情感的共鸣,难以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是因为作文话题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将作文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写作的:“当下流行‘晒’。人们总喜欢在各种平台上晒自己的生活状态,晒吃、晒玩、晒喜、晒忧……真是无所不‘晒’,‘晒’就是一起分享!如果让你来晒一晒有鲜明特点的人,你最想晒他(她)哪些特点,他(她)做了哪些事值得你晒?”由于此话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都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争先发言。
生1:我的脸上有两颗痣,妈妈说那是一份礼物。我搞不懂,这算哪门子礼物?“那就是你的特点!”妈妈说。我有点懂了,好看的脸千篇一律,不容易让人记住,只有自己的特点,才能显得更有个性,让人记住你。
生2:哥哥没有什么特长,因为做事不专注,像蒲公英,只要一点儿风吹草动,注意力就四散一片。但是他的兴趣特别多,如打篮球、打羽毛球、游泳等。他虽说不上出类拔萃,但也称得上全能。这就是我哥哥。
生3:外婆的生活很节俭。我擦鼻子多用了几张纸巾,外婆就要生气;我在练习本上写作业,纸张是用一半空一半,外婆也要生气;更别提出去打打牙祭,外婆一定会在一旁不停唠叨。外婆的节俭简直到了“抠门”的地步。
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瞬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学生一下子变得热情高涨,由之前的兴致索然很快变成主动说自己最想“晒”的人是谁,有哪些鲜明特点,做了哪些事值得“晒”,作文的模型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了[2]。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不断地捕捉学生写作的兴趣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果说写作的欲望是必须先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写作的技能或方法[3]。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大量阅读,还和学生的表达练习实践息息相关。学生的作文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主要原因在于对阅读与写作技法教学的缺失。平时教师总是期待学生作文写多一点、写长一点,最好写成作文范本,但写作的结果往往与期望背道而驰。既然这样,写作指导课不妨只“一课一得”进行专项练习。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写作指导课上指导学生就单一的写作技法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成篇的习作。那么,教师在写作指导课上要如何渗透写作的技巧点呢?
部编教材的习作策略单元都附加了习作例文,阅读这些例文旨在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适当地提供范例支架,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写作技法,加强写作训练,让学生的习作散发耀眼的光芒[4]。对于五年级习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学生要学习比较详细的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笔者在这篇习作指导中,通过提供范例支架,使学生学习通过清楚、生动的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利用“符合性格”“分解动作”“配上音响”三个板块,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写好人物的动作,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生1:只见班主任气得瞪大眼睛,鼻孔里直冒粗气,身体也跟着僵硬起来,目光里还射出了一道道闪电。突然,他扑向了黑板,紧捏粉笔,不停地敲击着黑板,像一匹战马在跑道上“哒哒哒哒”地奔驰。
生2:“无敌大胃王”最馋了,一手抢过托盘,一手抓了一个油炸鸡腿往嘴里乱塞,狼吞虎咽,一眨眼工夫就吃没了。他心满意足地拍拍肚皮说:“真是满足,这是世间美味啊!”
写作技巧就是如此,教师不能在习作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获得心灵感悟,这样才能让语言真正鲜活灵动。
五年级习作《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是小学阶段“人物描写”类作文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在事件的叙写中通过具体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过程的描写表现人物的鲜明特点。教师可根据叙事类习作的特点,搭建图表支架,帮助学生把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写清楚。笔者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就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如图1)打开了学生的习作思路。
图1
不可否认,写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笔者搭建了图表支架,让学生学会运用抓特点、选事例的方法,再通过一件具体事例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写清楚。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与动作、神态和心情相符的词语,学生的情感表达就会更真实、更充分。所以,在教学写作时,教师可以尝试搭建图表支架让学生获得“人物描写”类作文具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获得提升。
具体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导向既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这篇习作时,笔者从选材上设计问题导向。笔者杜绝盲目提问,而是以“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让学生将这一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进行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设计问题导向,层层打开选材思路,学生就能懂得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鲜明特点。同时,学生还会明白选材必须是真实的生活素材,在描写人物时也要有真实的情感流露。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都是把重心放在“写什么”“怎样写”这两个环节,而“为什么写”这一环节的长期缺失,导致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消减。现实的确如此,学生写完作文后就当“甩手掌柜”,让习作的反馈评价完全成为语文教师的“私密活动”。学生的习作除了语文教师是第一读者,几乎再没有第二个读者了。而语文教师在作文评价这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也较为简单、粗糙,甚至不及时、不客观。学生完成一篇习作后,最期待的是语文教师对他们作品的欣赏和肯定,若是习作评价反馈简单、滞后,学生就会认为“写了”和“没写”几乎没什么两样。长此以往,学生对真实写作会感到无知与迷茫,也就很难抒发真情实感。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帮助学生重视自己的习作,养成修改的习惯。
面对《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这样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无从下笔,也无法激发写作的兴趣,往往是因为其读者指向模糊。基于读者意识,学生面对作文题时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读者”,从“读者”的角色寻找灵感,这样就容易下笔。所以,教师可以把《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改为《爱拖课的老师》《“抠门”的外婆》《“微信迷”妈妈》这样的题目,“读者”指向明确,就会勾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其产生表达的冲动,写出美文佳作。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强化引导学生这种“读者”意识。例如,在习作《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中,学生能够学会捕捉人物的鲜明特点,并写出人物的鲜明特点,但只是将“人物的鲜明特点”介绍给自己和教师,那读者就单一了。当学生将人物的鲜明特点介绍给不同的读者(如家人、同学、邻居)时,不仅会考虑自己写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能否被读者接受和理解,还会考虑具体写明这个人物的哪些鲜明特点,以及凸显哪些特点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有了这种“读者”意识,学生就会用心写作文。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全班学生分组,建立10 人一组的读者群,形成所谓的“微信写作圈”。在这个“微信写作圈”中,教师、学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为组内的作文内容点赞、评价,还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语文教师反馈评价简单、滞后的问题,又促进了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是促进真实的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习作指导教学中,要在阶梯中促进学生的真实表达,让学生慢慢地发现真实的表达才是最珍贵的,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