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林秀娟
思辨能力是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客观看待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源泉。思辨能力不仅与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密切相关,还影响着学生认识事物、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辨式教学是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强调推导的学科。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数学公式、数学定律、数学概念等内容进行深刻的思考与辨析,进行缜密的推理与验证,才能透彻地了解这些抽象内容的内涵与特征,做到活用这些公式定律来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只有置身于思辨课堂中,才能通过思辨的过程将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更深刻地了解数学的特点与作用,活用各种数学定律、公式、定理、方法,高效解答学科问题及现实问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1]。由此可知,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拉近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而思辨式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阵地与沃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但数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学生很难直观透彻地理解这些内容,依旧高度依赖形象思维和直观体验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思辨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其借由问题情境探讨、问题结构拆分、问题思考启发的方式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将重难点知识拆分为若干简单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地揭示数学规律,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可视化、逻辑的严谨化[2]。因此,思辨式教学是一种降低数学教学难度的有效方法。
思辨式教学是以思考、辨析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勇于发问,敢于质问,不盲从、不唯书,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也十分符合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应试人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数学方法和数学定律,还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些方法与定律的发展和起源、逻辑与应用,即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本质的了解,达到内化于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自如地变通和使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目的。思辨式教学有着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寻求本质的功能,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数学,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善的数学知识架构体系,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思辨式课堂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去揣摩、思考、认识数学问题。因此,思辨式课堂必须具备多元性与互动性。多元性是指教师设计的思辨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匹配,授课的内容要有层次性,以满足各层级学生的思辨需求,确保学习能力不同的各层级学生都有机会和能力参与辨析与思考,发表见解[3]。互动性是指整个思辨过程要注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互动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言。对提出疑问的学生,教师要保持耐心,给予肯定,不吝啬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愉悦、全神贯注地参与思辨活动,让思维碰撞出美丽的火花,让自己获得独特的感悟。
思考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基础,辨析是思考的呈现形式[4]。在小学数学思辨式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辨析,围绕思辨主题、思辨目的、思辨形式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布置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绝对不能脱离思辨中心与思辨目的。此外,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多种思考方式,如假设验证、总结归纳、对比分析、数形转化、迁移类比等。学生只有做到思考全面、思索有序,才会有所感悟,观点鲜明地进行表达和辨析,保证整个思辨过程高效有序。
问题统领是小学数学课堂思辨式教学的基本框架。教师要通过难度递进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辨热情,完成数学知识教学的推进与深入,通过问题思考解答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质疑精神。问题设置质量与课堂思辨式教学模式功能价值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问题结构设置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问题应该设在关键之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以教学需求与教材特点为依据,将问题设置在关键之处,设在学生认知矛盾的交点处、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这样的问题能够连接上下的知识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思维,确定问题思考的方向与问题解决的思路,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问题应有适度的障碍性。适度的障碍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感到疑惑,出现认知冲突,其难易程度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也就是说,设计的问题要超出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但又可以让学生利用以往经验进行思考、辨析之后得到答案。同时,问题难度应该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附近,这样能够尽可能地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激发学生思辨的好胜心。第三,问题结构应简明合理。教师设置的问题涉及的内容范围要合理,范围太大,会让学生抓不住重心,摸不准方向;范围太小,学生又很难学到有价值的东西,获取的知识内容会过于狭隘。同时,问题应简明扼要,字数不能太多,包含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应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
数学学习不能一味模仿,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式加深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思考知识、辨析问题的空间。教师不能凭主观意志斥责学生的观点,应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应通过设立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辨析问题等方式,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辨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充足的物品,如水杯、橡皮、硬币等。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掂一掂已经准备好的各种物品,让学生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再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天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天平的方式,认识质量单位的概念,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认真查看日常逛超市、商店买的物品,阅读包装袋上标注的质量,并尝试用其他质量单位替换,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运用思辨式教学方式时,应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很强关联性的启发式问题。因为学生对生活现象是相对熟悉的,所以他们能够快速地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进而实现对问题的快速辨析,从而真正发挥思辨课堂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圆的特性和知识点,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了各种车辆,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平衡车等都设置了轮子吗?而且为什么这些轮子都设计成了圆形呢?如果我们把这些轮子全部换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纷纷进行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三角形滚动时很别扭,一高一低,太动荡;有的学生说圆形更漂亮美丽,运动得更快;有的学生说正方形、长方形遇到的摩擦阻力较大;有的学生说圆心到圆表面任何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单位时间内圆的运动距离是相等的……针对学生的回答,笔者首先给学生一些时间去验证答案,交流讨论和联想辨析,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一一检验学生的观点,将圆与正方形、三角形等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提升思辨式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辨热情。
在运用思辨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一些观点、话语来设置思考的问题,积极构建和谐民主的思辨课堂。例如,在教学“线段、直线和射线”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三线”。有的学生说粉笔是线段,飞机飞行的路线是直线。有的学生说出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观点——知识是直线。这让全班学生都感到很惊讶,笔者随即反应过来,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启发性的思辨问题。于是,笔者提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学生回答:“知识和直线一样都是可以无限延伸、无穷无尽的,所以知识是直线。”笔者又继续提问:“知识虽然多,但知识是有起源的,所以知识会不会是线段呢?”听完笔者的叙述,又有学生加入思辨大军:“我认为知识是线段。虽然知识无限,但每个人的生命有限,所以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之后,课堂就成了精彩的问题辨析大会,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从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切入,进行了提问和解答……面对学生独特的观点,笔者没有对其进行否定和斥责,而是延伸打造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喜爱的思辨会议。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既知道了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也紧扣主题,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开拓了思维和眼界。
综上所述,课堂思辨式教学方法可以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变成动态的知识辨析分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问题的积极性。当学生聚焦知识或问题进行思考、交流、辨析时,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学生会有意识地判断、评价各种数学观点或数学答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独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智慧,同时能够让自己的逻辑思维变得越来越严谨缜密,最终实现理性看待问题、客观认识事物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