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

时间:2024-05-07

文/林 松

引 言

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根本。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当代高中生的身上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新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站在一定的历史学科高度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知历史变迁[1]。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参照现阶段高中生的历史知识水平,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索,包括积极设置历史相关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探索性、全方位地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

一、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想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史料实证的正确历史观念,养成尊重历史、尊重规律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通过分析、总结、辩证的方法还原历史真相,运用唯物史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解读历史。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其中,历史解释重点考察高中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与学科方法,是考试必备的思维工具;时空观念体现了学生把握特定事件在特定时空中的过程和影响的发展性眼光及预判能力,对学生日后发展大有帮助;家国情怀则与学生看待历史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坚持不忘教学初心,坚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指导,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育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生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二、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确立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带有鲜明的层次感,知识和技能层面是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过程和方法是教师和学生通用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唯物历史观,应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时,由于课题已经带有一定程度的导学观,即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提出如“多元化现象的出现基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发展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共同作用。

(二)重视历史学科的内在规律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生活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历史体验感,使学生从主动层面上提高历史修养,有利于学生在研究历史事件时把握前因后果,主动发现历史事件的发生规律,积累历史学习经验。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洋务运动提高了清朝的海军实力,为什么还会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出腐败的官僚制度和政治体制是导致国家衰弱的根本因素。历史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洞察能力,将带有偶然性的历史事件融入必然性的历史发展轨迹,从而发现并研究历史规律。

(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通过接受历史教育塑造个性化的精神世界,以客观、理性的角度和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历史。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长利用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特征,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所展现的人文情怀,结合实际生活、增强切实体验,积极向学生传递“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联想、重新认识历史事件的意义,增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

由于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地对学生施加干涉性、强迫性的思考难题,消除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反感心理。充分的思考空间是学生的“自留地”,教师应正确看待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自主经验,并在学生的探究空间内多布置灵活的思考题。例如,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反对内外干涉势力的战争胜利以后,苏维埃政府要怎样给自己设定发展任务?经济建设从哪里着手?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是怎样的”,指引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假想假设、情境设置、互相剖析等方法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证实的能力。

(二)采用思维导图法

历史事件都是按照时间线向前发展的,内部隐藏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背景、事件导火索、逻辑发展与变量成因等诸多因素。由于许多学生不能明确掌握其中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符号、图像、时间、大事件等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串联”,使学生打开一面思维的新大门。例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人物关系图、组织关系图等,通过流派、国别、人物之间的思想、竞争、应用等关系的组织联系,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与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倡导小组合作式教学

合作思考与探究对发展高中生的协作能力十分重要。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属于求知的纵向发展,横向从他人处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工讨论、合作交流式,鼓励小组式的合作教学,拓宽高中生协作获取知识、能力的途径。例如,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时,鉴于高中学生对书画、戏曲等艺术的了解很不均衡,教师适宜采用小组合作法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对书法、绘画、戏曲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就会产生取舍的想法,从而丧失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有必要建立自评结合他评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历史情感与态度。例如,在教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教师要梳理清楚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的历史沿革,理顺维新变法的时局背景和思想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导学方案,如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师夷”与“制夷”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实证比较与结论评价。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表明,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重点,一方面要完成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要在历史知识点和核心素养之间找到一个相对稳固的结合点,通过这个结合点将历史知识和核心素养进行思维上的连接。由于这个“结合点”是思想性、精神性的,是隐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也不局限于教学内容当中,学生仅能从历史教材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因此,教师有必要基于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从知识教学一开始就向学生阐明本堂课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并将教学内容作为核心素养的依据。例如,“历史时空观念”这个核心教学目标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要建立在学生树立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因此,在跨度相对较大的课程中更有利于为学生打好唯物历史观基础。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横跨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历史时空观念分割为若干个子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对“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成因和历史意义有所认知。教师负责掌握学生看问题的高度,在学生的认知层次上,逐渐进行拔高,给学生提供视野形成的平台,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思想家的个体主张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最终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体验多元文化思想。

(二)知识体系为历史时空观念服务

历史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中提纲挈领的思想主线,教学价值等同于高中数学的函数、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它散落在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之中。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非常熟悉重点史实,强化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一些先进学习方法,如优化课堂笔记顺序、学会建立时间轴、应用历史专业术语、以关系图的方式构建思维导图等。这些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能够保证学生依靠联想记忆和推导记忆,提高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效率。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涉及的教学内容不但知识点众多,而且内容复杂。如果教师按照时间轴的演示法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就能通过建立轴线坐标的方式,对于时间概念的推移首先按照分区予以确定基点,然后通过横向联系人物信息进行资料整理,很容易对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归纳和总结性评价,节省大量的记忆时间,拓宽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三)选择有代表性的高考题进行随堂练习

有代表性的高考题练习是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高考题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强,容易使学生摸清新高考历史卷的出题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反思,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作精讲。例如,一道常见的材料阅读题型:①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期间,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这样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②《粵海关志》中写到“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粵省之澳门矣”;③“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这些分析材料直接涉及教材的一般都是置于最前端的小题,而第二题、第三题往往脱离教材。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在此种题型中必须抓住第一个题目,并且要在知识体系中搜索,这个题目关联到哪一课、哪些知识点。这些题目既反映了清朝极盛时期对西方的藐视态度,又有晚清衰败担心国际交往危及自身统治的畏缩心理,将狂妄自大和愚昧无知的两种矛盾心态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知识体系进行判断“清政府一前一后两个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学生不难想到,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自给自足,使得清政府脱离了世界发展形势,思想也逐渐趋于保守落后。

(四)通过整理错漏题查漏补缺

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因此,对自己的错题漏题进行及时查漏补缺很有必要。例如,学生可以建立错题集合,用归纳手段分析自己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反向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宏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摸底考试情况应用统计分析法,总结一些学生错题率较高的问题(考试中30%以上的错题率),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分类,排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欠缺,针对此种题目进行精讲并拓展,进行练习题综合设计,同时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对知识体系上的漏点进行弥补式的强化。

结 语

发展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历史眼光、人文情怀才是切实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植入历史学科思维,注重任务引导与情境设计,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历史思维,在《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指导下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