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文/罗雪琴

引言

数学是小学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及认知能力均尚未成熟,在面对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觉得很吃力、难度较大。尤其是在传统教学理念及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各教学要求的协调统一、相互辅助,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教—学—评一致性”这一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进而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1]。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然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知识即可,至于能否跟上教学进度,则很少思考。同时,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沟通较少,课堂氛围通常较为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地调动,也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且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探究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极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出现。

第二,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传授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很容易出现机械化教学的现象,整个课堂过程就是在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练习的固定模式中进行,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步被消磨,数学思维发展也会受到阻碍,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第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较为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标准,但是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缺乏全面性与综合性,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在对学生展开评价时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关注,则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较为片面,从而对教学设计造成不利影响,使数学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教—学—评一致性”主要是指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的一致性及相互间的促进关系[2]。其中,“教”主要是指教师行为,涵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设计、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等。“学”主要为学生的行为,涉及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规划、对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形成等。“评”不仅涉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简单来说,“教—学—评一致性”就是要实现“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三者间的一致”及“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三者间的一致”。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活动形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并非简单的教师教或者学生学,而是对教、学、评等各要素的综合和统一。也就是说,教、学、评各要素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各自独立[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忽略各要素间的关联,就很容易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从原有的双向活动变成单向的知识灌输或学生单一的探索,进而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趣味性。同时,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各要素缺乏一致性,很可能会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其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若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评各环节的有效统一,则很难让学生构建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严重时甚至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规划好教学目标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同样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及对该教学理念的理解、认知和把握。教师若能充分掌握“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结合学生情况合理地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则能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指明方向,并明确教学活动的中心与重点[4]。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自己则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但这一教学特点也决定了课堂学习效果会受学生情况影响,教师不能完全把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难度。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情况,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来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及“教—学—评一致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对一位数加减法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然后结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若学生对一位数加减法的掌握情况还存在问题,则应将其添加到教学目标中来,通过有效引导来帮助学生逐步从一位数加减法向两位数加减法过渡,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一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100 以内的加减知识,避免学生基础还未打牢,就开始学习新知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做好教学规划设计,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方向与位置的关系,保证学生可以准确地应用方位词语来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作为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在做好教学目标规划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以巩固学生对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的掌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加深对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位词的认识,以达到教学新知识的效果;最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对新的方位词有更深入的掌握,并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可以将学校作为中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在学校的哪个位置;以教室为中心,说一说学校的操场、图书馆分别在哪个位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有目的的规划下,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评”的一致,进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结合课堂生成,动态调整教学计划

在制订好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按照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动态的、灵活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但是又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学计划执行,而是应该结合课堂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预期情况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避免因刻板地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教学而导致教、学、评环节出现脱节,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在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人民币的面额来设置相应的问题,如以“元”为单位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元、角、分等不同面额人民币间的换算关系,加深学生对该课知识点的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人民币换算关系的掌握,教师还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模拟超市购物场景等,让学生在熟悉的、具有趣味性的场景中来深化对元、角、分知识的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以元为单位的元、角、分转换后,教师可以以角、分为单位来设置问题,若学生对其转换关系缺乏有效理解,则需及时暂停原有的教学计划,再次引导学生梳理元、角、分的关系。这样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的方式,能保证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确保“教—学—评一致性”。

(三)以课标分解为指导,进行分层教学评价

课标分解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整体性,还应适当地对教学目标进行拆分,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便于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分解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逐步增强学习信心,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在分解教学目标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水平来进行分层教学评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多媒体图片、动画视频展示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平行、旋转知识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不同,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图形与旋转的变化关系,仍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比较欠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此时,教师就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评价,如对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应以提升为主,适当地增加学生练习的难度;而对于没有充分掌握这一基本知识的学生,则以鼓励和引导为主,通过基础练习来帮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增强其学习信心。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一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为其制订合适的学习任务,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进步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来引入“年、月、日”的知识,使学生对年、月、日三者的关系有初步认知,促使学生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学习、掌握闰年的计算法则、大小月的判断标准;针对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只需引导其掌握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判断标准即可;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只需要引导其掌握大月和小月的判断标准及平年2月有28 天,闰年2月29 天等基础知识。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评价,能够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效果,对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能够弥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让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及学习情况评价的开展都以相同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从而更好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