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简佳玲
(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漳州 36360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觉枯燥乏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依需定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感受,致力于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规律,做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多动、思维活跃的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概念知识,而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加深认知和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学习注意力[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够保持更高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来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先准备一些糖果,然后将一个糖果放在手里,手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来猜糖果在哪个手上,由此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是否能确认糖果在哪个手上,为什么?”接着,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提出问题:“现在你是否能够确定糖果在哪个手上,为什么?”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引出教学内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再如,教师可以将红蓝两色包装的糖果按照不同情况分别放入准备好的纸盒中,让学生猜一猜从哪个纸盒中可能会摸出红糖果,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糖果,哪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红糖果,以此来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课堂秩序,从而打造高效课堂[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自主、平等、互动、灵活、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发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和认识平行线、垂线。在授课之前,教师让学生思考用两支铅笔可以摆出什么样的图形,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然后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学生在讨论完成后,展示分类结果,教师再进行概括、分析,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平行”“垂直”“相交”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在比较分析、综合观察与积极思考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与生活实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相关的案例和素材,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巩固学习技能,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3]。
例如,在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来引导他们掌握确认位置的方法,通过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和应用方式,使学生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规律——“竖为列,横为行”。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学生的位置安排,逐步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转化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能够熟练地用数对的方法来描述各自的位置。
实践是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学习的最好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只是“听”讲,缺少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使学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积极创造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自主探究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手持红丝带围绕一个真实的圆形物一周,将抽象的圆的周长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圆的一周”的含义。学生在体会红丝带由直线绕成圆形的变换过程中,掌握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在分析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何联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红丝带的长度,进而使他们认识圆周率的规律,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数学学科规律,因材施教、依需定教,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新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和方法,进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