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导学 让初中物理更有实效

时间:2024-05-07

李菊花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甘肃武威 733399)

引 言

学生的学习是在不断产生问题、思考问题中进行的,问题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求知欲,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融入课堂中,问题导学模式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初中物理课堂更有实效。

一、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还能为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降低学习难度,让初中物理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几首歌曲,要求学生认真听歌曲并回答问题。当学生还沉醉在歌曲中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导学问题:哪位能说出这是谁演唱的歌曲?你是怎么确定是这个歌手的呢?那么声音具备怎样的特征呢?问题一提出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阶梯性问题的引导下,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声音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铺设了学习阶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初中物理教学更具实效性[1]。

二、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在引出问题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也能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牵引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还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教师在讲到声音的传播环节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声音传播的条件,而是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声音能够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老师说的话,我们就能听到,这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教师又提出问题:“你能肯定我说话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吗?”这样一问,学生有些怀疑了。看着学生一脸茫然,教师接着提出:“看来是不能肯定了,那么能否验证一下空气是否可以传播声音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探索,有学生站起来说:“要是把墙壁、桌子都移除,再发出声音还能听到就可以证明了。”还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说:“桌子还好移除,墙壁要怎样移除?不可行!除非在空旷的地方,试试发出声音能否听到,可是空旷的地方也有固体存在啊。”又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既然不能移除墙壁,那么可以移除空气啊,如果还能听到声音,那么就说明有无空气都可以。”这时教师顺势拿出了玻璃罩、收音机,和学生一起见证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空气。这样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对空气传播声音也有了实际的体验。教师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逐步深入思考、学习,也使学生产生质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问题导学,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只有学生对知识掌握透彻了,才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为透彻,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更加熟悉知识的运用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时,教师向学生讲解了物体沉浮的条件,学生也清楚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的大小有关。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重要的知识点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紧接着采用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旨在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A. 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向河里,它受到的浮力会有怎样的变化?是会上浮还是会下沉?假设这艘轮船标注的排水量是10000吨,那么它在河里的浮力为多少?它在海里的浮力又是多少?B.氢气球为什么能够飘在空中呢?氢气球中的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相比有什么特点?C.热气球在空中飘浮着,要想让它下降,是继续加热还是要熄火?D.潜水艇要想下潜到更深的海底,需要增加自身的重力还是减轻自身的重力?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重新回忆物体的沉浮条件,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些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更深入了。

教师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对知识有了再回顾、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又能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

四、问题导学,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物理知识抽象、难懂,尤其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更显得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物理知识,还可以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有探索新知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体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磁现象 磁场》时,由于磁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可是磁场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师采用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拿出一个条形磁铁,然后把铁钉放在桌面上,当条形磁铁靠近桌面时,铁钉被磁铁吸引了上来。接着,利用两个条形磁铁,让学生亲自体验当两个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时,有怎样的感受?当两个条形磁铁的N极与S极靠近时,又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很兴奋地加入体验环节中,并得出:两个磁极之间是存在力的作用的。当同名磁极靠近时,有排斥的感受;当异名磁极靠近时,有吸引的感受。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在体验中是否让两个磁极有接触,既然没有接触,那么磁极间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这时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磁场”的概念,并让学生再次体验磁极间的作用,学生就很确信“磁场”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这样,学生在“听、讲、体验”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达到了轻松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给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获取新知,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 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领略物理的魅力和精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