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柯丽春
(福建省长乐区漳港中心小学,福建福州 350209)
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薄弱。长此以往,我们的历史文化将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不断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认识、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从识字教学入手,通过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或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学习汉字,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例如,以“孝”字为例,它的上半部分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字,有“小孩搀扶老人”的寓意。而“孝”字本身也是赡养老人、照顾父母的意思。孝道本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即便在今天,也是极力倡导的善行和美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孝”字为契机,向学生阐述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文化及相关典故,使学生培养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并将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又如,以“日”“月”两字为例,它们都是根据各自代表事物即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演变而来的,二者都能散发出光芒,将之合为一体,便是“明”字。“踢”“跑”“跳”等字与运动有关,因而都用“足”作为偏旁。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和特点,从而加深其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如此,便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了汉字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更好地将其传播和发展[1]。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和核心所在,是值得学生反复吟唱和诵读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古诗词的美妙旋律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奥妙所在,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根据古诗词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学生能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例如,以《清平乐·村居》这首古诗词为例,诗词描绘了一幅静谧、美好的田园生活图,表达了词人对平静、温馨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及以他为代表的豪放派词的特点、代表作和当时与他齐名的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从而加深学生对宋朝诗词文化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此,便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当时诗词文化的形式、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又如,以《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这几首古诗词为例,这几首诗词都抒发了思乡之情。古代文人墨客描写思乡之情的文章数不胜数,古诗词亦是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收集与“思乡”主题有关的诗词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深刻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及诗词所传达的深厚情感。这样一来,学生便对同一类型、题材的诗词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从中受到熏陶,激发学生对家乡、家人的热爱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名著与一般的读物不同,它们是古代文学家的呕心沥血之作,并经历历史的发展演变遗留下来成为文学巨著,因而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值得学生反复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学名著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名著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对中华经典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感知和了解,使自身的阅读视野和空间得以拓宽,审美素养得以提升。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2]。
例如,以《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为例,课文选自我国的文学名著《山海经》,讲述了为民造福的英雄禹一心一意治理洪水、造福百姓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家喻户晓的典故便来源于此,其描述的是大禹治水的艰辛过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华夏文明艰苦卓绝的形成过程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劳作精神,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本身神话传说的性质及特有的叙事鲜明、人物形象丰富的特点,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大禹治水背后的社会背景即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畜牧业、手工业等发展初步完善,社会的进步不仅使深受水害的人们产生治水的愿望和需求,也为人们治水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阐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并向学生讲解其背后的知识,学生能对我国优秀、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学鉴赏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积极探究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进不断做出努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